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清晨的阳光斜照进维修角,刘好仃伸手把档案盒往墙挂钩上推了推。塑料盒边缘有些发白,几道划痕横在侧面,那是前几天小周急着取资料时蹭的。他没说什么,只把老李那份修改过两次的专利草图抽出来,翻到背面——技术员的批注还停在“结构合理性待验证”那一行,墨迹干了三天,没再更新。
他掏出手机,对着草图拍了张照,发进管理群,附上一句话:“创新不能只靠个人闪光,得看链条通不通。”然后转身走向晨会区,手里捏着那张纸,像捏着一段卡住的传送带。
“从今天起,每周三下午定为‘创新体检日’。”他站在控制台前,声音不大,但足够让围拢的人听清,“不光看我们改了多少,也得查查,哪儿走不动了。”
小林正低头刷手机,听见这话抬了抬头:“现在不是挺顺的?申报表都堆到阿珍桌上了。”
阿珍也跟着点头:“光荣榜每月都能贴新人,连C线都开始抄咱们的日报格式。”
刘好仃没反驳,只问:“那小周上周帮了几个人写材料?”
没人接话。
“三个申报压着他一个人改,排不过来。”他说,“咱们热火朝天,可支援的人,喘不过气。”
午休前,会议室的白板被擦干净了。刘好仃用蓝笔写下三个词:文化、资源、协作。底下摆着五张小凳,小林、阿珍、小陈、老李和小周陆续坐下,像参加一场临时拼凑的茶话会。
“先说好的。”他拿起笔,“今天不评先进,也不算奖金,就聊一件事——咱们的创新,是不是越走越吃力?”
没人开口。小林低头抠笔帽,阿珍翻着台账本,像是在找数据支撑。老李搓了搓手,想说什么,又咽了回去。
刘好仃不动声色,先在白板上列出最近五项成果:防尘罩安装法、校准流程优化、夹具报警响应、巡检日志整合、传送带偏移预测。每一项旁边,他画了个小框。
“谁提供的点子?”他问。
“自己。”五个人几乎同时答。
“谁做的测试?”
“自己。”
“谁写的申报材料?”
“自己。”
“有没有中途放弃的?”
小周举手:“我帮夜班老黄改过一次照明线路图,后来他嫌流程太细,不报了。”
刘好仃在“协作”那一栏画了个叉:“咱们鼓励创新,但每个人都在单打独斗。点子出来了,没人接,没人推,没人存。就像玻璃出炉,没人接托盘,再好的温度也得摔。”
小林终于开口:“可咱们也没人拦着合作啊。”
“不是拦,是没路。”刘好仃说,“你想找研发调个参数,得走三级审批;想让设备科借台仪,得写申请单;连台账数据,技术部都不认咱们的记录格式。这不是态度问题,是路没修通。”
阿珍忽然抬头:“上个月我提过一次,想把日报数据同步到厂内系统,结果信息科说‘非标准接口,无法接入’。”
小陈也接上:“我那个传感器支架,材料是自己垫钱买的,报销拖了十八天。”
小周苦笑:“最怕接到深夜微信,‘这个申报能不能帮我看看?’可我手头还有两个项目在审,只能回‘明天再说’。”
刘好仃把大家说的都记在白板边上,没加评论。等声音渐渐停了,他才问:“咱们现在申报多了,跨部门协作的工单有多少?”
一片沉默。
他打开电脑,调出记录:“零。”
“员工满意度调查里,‘是否有改进建议’这一栏,填‘暂无’的比例是多少?”
阿珍翻了翻手里的表:“七成三。”
“可申报表一个月三十多份。”刘好仃说,“说明大家愿意动手改,但不愿意提问题。改,是因为自己受了累;不提,是觉得说了也没用。”
他拿起红笔,在“创新流程图”上画出三道断裂:一线经验传不到研发,改进成果进不了知识库,资源调配没人统筹。最后,他写下两个词:创新孤岛化,支持碎片化。
“不是大家不想合作。”他说,“是我们没给合作留位置。”
散会后,刘好仃回到维修角,从档案盒里抽出那份署名“向老李学习”的防尘罩改进表。纸页边缘有点卷,像是被人反复翻看过。他在背面写下:“学习不该只是模仿,而应变成共同语言。”
下午三点,他打开新做的《能力提升观测表》,列出三项指标:跨岗位协作项目占比、非申报人参与改进频次、技术支援平均响应时长。表格下方,他加了一行小字:“不为追责,只为看清路。”
第二天晨会,他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台账展板旁边。小林路过时停下,看了会儿,问:“这算不算……在给自己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