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手机支架上的红灯还顽强地亮着,在这略显昏暗的车间里,那微弱而持续的光,恰似一颗固执的星星,倔强地不肯熄灭。小王微微皱了皱眉,伸出手来,动作轻柔却带着一丝专注,小心地调整了下焦距。随着镜头的缓缓移动,画面里继电器的指示灯一明一灭,那有节奏的闪烁,好似在孤独地打着某种神秘的摩斯密码。在这嘈杂又安静的车间里,嘈杂的是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安静的是众人内心的那份焦虑与期待,这闪烁的灯光散发着独特的韵律,像是在诉说着车间曾经的辉煌与如今面临的困境。
刘好仃没有看镜头,他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控制柜侧面那道醒目的锈痕。那锈痕就像岁月在这里刻下的一道伤疤,粗粝而沧桑,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设备经历的风风雨雨和岁月侵蚀的痕迹。他的手指轻轻敲了两下控制柜,那声音比昨天更闷了些,像是被什么东西堵塞了声音的通道,沉闷得让人心里有些发堵。这声音如同一块巨石,重重地压在他的心头。他下意识地摩挲着自己的下巴,思索着这声音背后可能隐藏的问题,是设备的老化,还是零部件的松动?每一个可能的因素都在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
他缓缓转身,步伐有些沉重地走回操作台。那步伐仿佛带着他这些年的疲惫与不甘,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岁月的年轮上。他从工装口袋里掏出一张折了四折的纸,纸张在口袋里被揉搓得有些皱巴巴的,展开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在轻声诉说着它被翻阅的历程。这正是小张昨天打印的那份行业报告,纸边已经有点毛,像是被岁月或者反复翻阅啃噬过的模样,显然是被翻过好几遍,每一道折痕都记录着阅读的痕迹,每一处褶皱都藏着他们对车间未来的思考。
“今天开始,咱们干点新活。”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定,仿佛一声战鼓,在车间里敲响。说着,他把纸摊在台面上,纸张铺开的瞬间,仿佛也展开了一片未知的新领域,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世界。他用一个扳手压住一角,防止被穿堂风卷走,那扳手带着机油的味道,金属的质感在台面上显得格外稳实,就像他对车间未来的期望,坚实而可靠。
小张正坐在工位上,面前放着一杯已经凉掉的豆浆。那豆浆表面的奶皮已经结了一层,透着一股凉意。他一边喝着,一边心不在焉地看着手机,突然听见这话,差点被豆浆呛住。他剧烈地咳嗽了几声,眼睛瞪得大大的,一脸的惊愕,那表情仿佛看见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刘师傅,啥新活?又要拍视频?最近拍得我都快没词儿了,感觉肚子里的墨水都要被掏空了。”
“不拍了。”刘好仃摇头,眼神里透着一丝决绝,那眼神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今天不拍,也不播。咱们得先搞明白一件事——别人到底是怎么做到的。”他的目光扫过周围,仿佛要把整个车间的现状都看穿,那目光中有不甘,有期待,更有对车间未来的渴望。
老周刚好路过,手里抱着一叠日志本,那些日志本因为频繁翻阅,边角都卷了起来,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他听见这话,停下脚步,疑惑地问道:“你是说……那AI温控?我听说那玩意儿可神了,咱车间啥时候能有?要是有了,咱们的工作可就轻松多了。”
“对。”刘好仃指着报告上的一行数据,眼神专注而锐利,那目光仿佛能穿透纸张,看到数据的背后,“他们调一次温度,0.3秒。我们呢?三分钟。差了六百倍。这不是机器慢,是脑子没跟上。我们不能老是这么落后下去,得想想办法。”他的手指轻轻敲打着那行数据,像是敲打着一面警示的鼓,那鼓声在每个人心中回荡。
小张挠挠头,脸上露出不解的神情,眉头紧紧皱在一起:“可咱们又不是技术部,查这些干啥?咱就管好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呗,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就行了。”
“因为客户已经开始问了。”刘好仃从白板下抽出一张便签,那是前几天贴在休息区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像是被时间染上了岁月的色彩。他指着上面的字迹,“‘直播换模时,请同步显示温度曲线’——这话是谁写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家已经不满足看画面了,人家要看数据。这说明客户的需求在提高,我们要是跟不上,迟早会被淘汰。”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急,仿佛在和时间赛跑。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行字:自动化控制、智能预测系统、全周期数据追踪。每一笔都写得用力而坚定,仿佛要把这些目标刻进白板的深处,也刻进每个人的心里。“就查这三样。”他说,语气中带着不容反驳的决心,“小张,你负责找公开资料,展会信息、厂家宣传册、技术论坛帖子,能扒的都扒一遍。要是有啥新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需要尽快了解其中的奥秘。”
小张皱着眉头,苦着脸说:“刘师傅,这任务可不轻啊,那些资料乱七八糟的,我上哪儿找去?感觉就像大海捞针一样。”
“慢慢找,总会有的。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多动动脑子。”刘好仃鼓励道,那鼓励的话语如同春风,吹进了小张的心里,“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只要坚持,总会找到的。”
“老周,你把咱们厂近三个月的温控、换模、启停这些人工干预的时间节点全理出来,做成对比表。要详细,每个环节都不能落下。这是我们找出问题的关键。”刘好仃转头看向老周,眼神里满是信任,那信任如同阳光,温暖着老周的心。
老周点点头,拍了拍手中的日志本:“行,我尽力。不过,这工作量可不小,得费不少时间。就像在织一张大网,每一个节点都不能漏掉。”
“我知道,辛苦你了。但这是必须做的,只有对比才能看出差距。我们只有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刘好仃拍了拍老周的肩膀,那动作中充满了力量和支持。
“小王,你继续盯着客户反馈,哪怕是一句闲聊,只要提到‘要是能……’‘如果能看到……’这种话,全记下来。客户的每一句话都可能藏着对我们改进的线索,就像拼图的碎片,只有收集齐了,才能拼出完整的画面。”刘好仃最后看向小王。
小王举手,有些不确定地问:“那……要录屏吗?有时候客户的话一闪而过,不录下来怕忘了。万一错过了重要的信息,可就麻烦了。”
“录。”刘好仃点头,目光中透着一丝睿智,那目光仿佛能看穿未来,“但不是为了发,是为了看。咱们得先学会看懂别人的‘直播’,看看人家是怎么操作的,是怎么满足客户需求的。这就像学习别人的武功秘籍,只有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才能提升自己的实力。”
晨会散得比平时快,大家都没说话,但没人抱怨任务重,反倒有种说不清的轻快劲儿。像是迷路的人终于拿到了地图,哪怕还不知道路怎么走,至少知道该往哪看了。每个人的眼神里都闪烁着一种渴望改变的光芒,那光芒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车间未来的道路。
小张一回工位就打开电脑,浏览器开了七八个标签页。什么“PLC控制系统原理”“玻璃镀膜智能调控案例”“工业数据可视化平台”,那些专业的术语和复杂的图表让他看得眼花缭乱。他一会儿摸摸下巴,一会儿挠挠头,嘴里还嘟囔着:“这都是啥呀,看得我脑袋都大了。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索性一条条抄到笔记本上,再用大白话给自己解释一遍,试图把那些高深的知识变成自己能理解的东西。那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他探索新知识的足迹。
“PLC,就是电脑代替按钮。”他念叨着,眼睛盯着笔记本上的字,“以前得按一下,灯亮一下,现在是程序自己走,灯跟着亮。这也太神奇了吧,不过,咱们车间什么时候能有这玩意儿啊。要是有了,我们的工作效率肯定会大大提高。”
老周翻着日志本,一页页摘录时间点,手写表格密密麻麻,像一张复杂的蜘蛛网。他特意把“人工干预”那一栏加粗,每标一个,就抬头看一眼隔壁车间的方向,仿佛能从那堵墙里看到更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他嘴里念念有词:“这个点干预,这个点又干预,这么多人工干预,效率能高才怪。我们就像在逆水行舟,不进步就是退步。”
小王则翻出手机里的聊天记录,一条条筛。他的手指在手机屏幕上快速滑动,眼睛紧紧盯着屏幕,生怕错过任何一条有用的信息。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寻找宝藏一样。有个客户随口问过:“你们换模的时候,温度是不是得手动调?”他把这句话截了图,发到内部群里,配文:“这算不算技术期待?说不定客户很在意这个呢。我们一定要重视客户的每一个需求。”
刘好仃看见后回了个“算”,顺手把截图打印出来,贴在白板旁边。他站在白板前,静静地看着那张截图,仿佛在透过它看到客户的需求和期待。那眼神中充满了对客户的尊重和对车间未来的思考。
中午饭点,三人凑在休息区小桌前吃饭。小张咬了口饭团,嘴里还含着饭,突然抬头:“刘师傅,我查到个事儿。”他的眼睛亮晶晶的,满是兴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说。”刘好仃放下手中的筷子,看着小张,那目光中充满了期待。
“南粤玻塑那个AI系统,不只是调温度。它还能根据前一批玻璃的膜层数据,预判下一批要怎么调,自动出方案。这简直就是神了,就像有个超级大脑在指挥。要是我们的车间也有这样的系统,那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肯定会提升一大截。”小张说得眉飞色舞,仿佛看到了车间美好的未来。
老周筷子顿了下,惊讶地说:“意思是,机器自己会总结经验?这也太厉害了吧,那以后人工不就没啥用了?我们岂不是要失业了?”
“对。”小张点头,“而且它所有的数据都能生成二维码,客户扫码就能看这块玻璃从进厂到出厂的所有参数。这服务也太到位了,客户肯定喜欢。我们的服务要是也能做到这样,客户的满意度肯定会大大提高。”
刘好仃夹菜的动作没停,但眼神沉了半秒,仿佛陷入了沉思。他慢慢放下筷子,擦了擦嘴,缓缓说:“也就是说,人家不光做得快,还能证明自己做得好。咱们要是不改变,迟早会被市场淘汰。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了,必须行动起来。”
老周低头扒饭,忽然说:“咱们的交接本,还是手写的。人家都数字化了,咱们还在用这么原始的方式,这差距可不是一般的大啊。我们就像在古代,而别人已经在现代社会了。”
没人接话,但这句话像颗小石子,咕咚一声沉进水里,在每个人的心里激起层层涟漪。大家都默默地想着,要怎样才能追赶上别人的步伐。那沉默中,蕴含着对未来的担忧和对改变的渴望。
下午两点,刘好仃带着小王和老周去了镀膜车间。那边的控制系统早就升级过,柜子里是清一色的PLC模块,排列得整整齐齐,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屏幕上数据流滚动,像一条不停歇的小河,各种参数在不断地跳动、变化,却又保持着一种奇妙的平衡。那先进的设备和有序的运转,让他们羡慕不已。
“你看这儿。”刘好仃指着屏幕,眼神里满是羡慕,“温度、气压、流量,全在动,但没人管。这才是自动化的魅力啊,不像咱们车间,还得人时刻盯着。我们就像保姆,时刻得照顾着设备,而人家已经是自动化运行了。”
小王举起手机,录了一段。画面里,曲线平稳上升,到设定值后微微波动,立刻被自动修正,整个过程流畅而精准。他一边录一边感叹:“这系统也太牛了,要是我能学会这技术就好了。学会了这项技术,我们的车间肯定也能变得这么先进。”
“我们车间呢?”刘好仃问,目光里带着一丝期待,希望从他们口中听到一些改变的可能性。那期待的眼神,如同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我们得等巡检发现偏差,再手动调。有时候还得来回试几次,就像在黑暗中摸索,效率太低了。”小王有些无奈地说,那无奈中充满了对现状的不满。
“他们是一条线在走,我们是一盏灯在跳。”刘好仃重复了早上的话,这回声音低了些,像是说给自己听,又像是在反思车间现有的问题。那声音中带着一丝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改变的决心。
老周蹲下身,看了眼控制柜底部的标签,上面贴着个二维码。他伸手摸了摸,纸面光滑,印得挺新,在灯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微的光。
“扫了能看啥?”他好奇地问,眼睛里闪烁着探索的光芒,那光芒如同夜空中的流星,照亮了他对未知的好奇。
“维护记录、运行日志、故障历史。”车间技术员顺口答,脸上带着一种自豪的神情,“还能看能耗曲线呢,我们这儿的数据可全了。这些都是我们车间进步的见证。”
老周站起身,默默记下了柜体编号,心里盘算着回去后怎么对比这些数据。那盘算中,蕴含着对改进车间的渴望和决心。
回自己车间的路上,三人都没说话。路过工具间时,刘好仃忽然停下,回头看了眼镀膜车间的控制柜,那二维码在阳光下反着光,像个小镜子,刺痛了他的眼睛。他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车间也拥有这样的技术。那发誓的声音,在他的心中回荡,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小张!”他喊了一声,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
小张从办公室探出头,手里还拿着半块面包:“刘师傅,啥事儿?”他的脸上带着一丝疑惑,不知道刘好仃又有什么新的任务。
“把你查到的PLC系统响应速度,再核一遍。特别是从信号发出到执行完成,中间延迟多少。不能光看表面数据,得了解实际情况。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改进车间。”刘好仃严肃地说。
“啊?不是说0.3秒吗?”小张嘴里还嚼着面包,含糊不清地问,那含糊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解。
“我要毫秒数。别光看宣传稿,找找实际案例的测试数据。宣传稿往往会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我们要看到真实的情况。只有了解了真实的情况,我们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刘好仃耐心地解释道。
小张愣了下,把面包咽下去,点头钻回去查。他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仿佛在与时间赛跑。那专注的神情,仿佛他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战役。
老周翻开自己的本子,在“单位能耗↓22%”下面又加了一行:“响应延迟?需实测。”还画了个小箭头指向前面的对比表,那箭头就像一把利剑,指向了问题的关键。那箭头中,蕴含着他对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智慧。
小王则把刚录的视频传到内部群,标题就写:“别人的数据流,我们的灯闪。”视频刚传上去,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人在群里评论:“这差距也太大了,咱们得赶紧想办法啊。再这样下去,我们肯定会被市场淘汰的。”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重新看了一遍早上写的三行调研方向。他在“自动化控制”旁边,用红笔补了个问号,那问号像一个大大的疑惑,压在他的心头。那问号中,蕴含着他对未来改进方向的思考和探索。
“不是不信。”他自言自语,声音很低,只有他自己能听见,“是得知道,到底差在哪一环。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我们就像医生,要找到病因,才能治好病。”
傍晚交接班前,小张终于汇总出一份初稿。他兴奋地跑到投影仪前,打开文件。投影上,三栏并列,左边是南粤玻塑的AI系统:毫秒级响应,能耗降低22%,数据全程可追溯。那些数据和描述,就像闪闪发光的宝藏,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中间是行业主流PLC方案:响应在0.1到0.5秒之间,支持远程监控,部分厂家提供开放接口。这栏数据虽然没有左边那么耀眼,但也展现了一定的技术实力。右边是他们车间的现状:继电器控制,人工干预平均延迟2.8分钟,数据记录靠日志本和交接纸。鲜明的对比,让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那沉甸甸的感觉,是对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担忧。
刘好仃站在投影前,看了很久。他的眼神从一栏扫到另一栏,脸上的表情越来越凝重。那凝重的表情中,蕴含着他对车间未来的思考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