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78年3月12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三连的清晨是被一声金属撞击声惊醒的。齐明远从炕上翻身而起,手心里攥着那枚铜道钉——昨夜他又梦见父亲站在成昆线的悬崖边,背后是呼啸而过的实验列车。
\"齐明远!\"宿舍门被踹开,连长裹着棉大衣站在门口,胡须上结着冰碴,\"猪圈栏杆坏了,去修!\"
寒风像刀片般刮过脸颊时,齐明远看见猪圈旁扔着本厚重的书。封皮已经脱落,露出内页发黄的纸张——那是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书脊上的烫金字\"1937年版\"在晨光中依稀可辨。他蹲下身,手指刚碰到扉页就僵住了:左下角有个钢笔画的铁路徽记,旁边写着\"齐远山藏书\"。
这是祖父的遗物!
词典内页密密麻麻写满批注。在\"railway\"词条旁,祖父用清秀的钢笔字写着:\"1899年吴淞铁路道钉规格\",而在\"curve\"词条下,则是父亲齐振国粗犷的铅笔字:\"成昆线最小曲线半径验证数据1964\"。齐明远颤抖着翻到\"dynamo\"一词,空白处竟有自己儿时歪歪扭扭的字迹:\"爸爸说这是发电的机器\"。
\"磨蹭什么!\"连长的吼声伴随着铁锹砸地的声响。齐明远迅速把词典塞进棉袄,冰凉的金属书角贴着胸口,与铜道钉碰撞发出轻响。猪圈的栏杆是被冻裂的,他摸出词典垫在木桩下当锤座,突然发现书页中夹着张车票大小的照片:年轻的祖父站在蒸汽机车前,背景里英国工程师的制服上别着\"Lancashire & Yorkshire Railway\"的徽章。
午饭哨声响起时,齐明远躲在粮仓后翻阅词典。在\"technology\"词条旁,父亲用红笔写道:\"德国联邦铁路UIc标准优于苏联Гoct\",这行字被反复涂抹过,纸面已经起毛。翻到最后一页,他发现封底夹层鼓起,小心拆开后,一片生锈的剃须刀片滑了出来——刀背上刻着\"汉斯·克莱因,1965\"。
这是当年那位西德专家送父亲的礼物!
\"原来你在这儿。\"
齐明远猛地合上词典。陆晓芸站在粮垛旁,她剪短了麻花辫,蓝布棉袄外系着兵团武装带,腰间的皮带上却挂着把工程计算尺——正是专列上那把刻着德文\"柏林工业大学1938\"的珍品。
\"听说要恢复高考了。\"她踢着积雪,从兜里掏出张皱巴巴的《人民日报》,上面用红笔圈着条消息:教育部拟扩大招生范围。报纸边缘还粘着张处方笺,林秀兰工整的字迹写着:\"青霉素已备好,词典第438页\"。
齐明远急忙翻到438页。在\"persist\"的词义解释旁,母亲用医用蓝色墨水画了幅简图:铜道钉的剖面结构,中心处标着个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小点。他摸出胸口的道钉对着阳光转动,终于在某个角度发现钉芯有条细如发丝的缝隙——这是父亲从未告诉过他的秘密。
\"你妈昨天托人捎来的。\"陆晓芸递过个铝饭盒,里面整齐码着六支青霉素注射液,\"说是预防感冒。\"
齐明远知道这是什么——当年父亲在成昆线染上肺炎时,就是靠这种\"特供药\"活下来的。他掰开安瓿瓶的瞬间,远处突然传来连长的咆哮:\"齐明远!团部电话!\"
团部办公室的听筒挂在桌上,像条垂死的蛇。齐明远刚拿起就听见父亲沙哑的声音:\"词典收到了?\"背景音里有机床轰鸣,显然是从工厂打来的。
\"爷爷的那本?\"齐明远压低声音,\"为什么现在...\"
\"第216页。\"父亲打断他,\"明天有车去哈尔滨。\"
电话突兀地挂断了。齐明远回到粮仓翻开216页,这是\"forget\"的词条。整页被撕去了一半,残留的纸边上,有人用针刺出一行盲文似的小孔。他摸出母亲给的青霉素注射液,将药液滴在纸上——小孔立刻显现出连贯的痕迹:这是摩尔斯电码!
药液在纸页上晕染出淡蓝色的轨迹。齐明远用钢笔尖沿着小孔连线,逐渐拼出\"K217\"三个数字——这是宝成线上父亲负责的区段编号。词典突然被抽走,陆晓芸不知何时凑了过来,她的呼吸带着北大荒玉米面窝头的甜腻气息。
\"摩尔斯电码?\"她指尖轻触纸面,\"这个节奏...是铁道兵的紧急联络信号。\"
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齐明远迅速合上词典,却见陆晓芸从武装带里抽出张车票:哈尔滨至北京,日期是三天后。票根背面用铅笔写着\"清华园站\",字迹被汗水晕染得模糊不清。
\"你哪来的车票?\"
\"你爸寄的。\"陆晓芸解开棉袄领口,露出里面缝着的准考证,\"还有这个。\"
准考证上的照片是陆晓芸,但名字却是\"齐晓芸\",家庭成分栏赫然写着\"铁路工人\"。齐明远的心跳漏了一拍——这是父亲的手笔,当年他在朝鲜战场就擅长伪造证件。
拖拉机声逼近,两人躲进粮仓深处。齐明远用铜道钉撬开词典封底的衬纸,露出张微型地图:宝成线K217区段的详细地形,用红笔标着个\"x\"符号,旁边写着\"1978.3.15\"。
\"后天...\"陆晓芸的睫毛在阴影中颤动,\"你爸要我们去那儿?\"
齐明远摸向词典438页的母亲简图。铜道钉在昏暗光线中泛着幽光,他忽然想起父亲常说:\"道钉要打在应力集中处\"。用钉尖对准图纸上的\"x\"位置,他缓缓旋开道钉尾部的金属帽——原来这枚传承四十年的家族信物,竟是精密的微型容器!
一卷胶卷落在词典上。陆晓芸用身体挡住门口的光线,齐明远将胶卷对着粮仓小窗展开:那是十几张微缩的技术图纸,每张右下角都盖着\"绝密\"钢印。最后一张是父亲站在实验机车前的照片,日期写着\"1965.11.3\",背景里戴眼镜的周慕云教授手中举着的,正是那本英文词典!
\"我去引开他们。\"陆晓芸突然站起身,解下腰间的德制计算尺塞给他,\"哈尔滨站第三候车室,下午三点。\"
齐明远还没来得及说话,粮仓大门就被踹开。连长带着两个知青闯进来,手电光扫过角落:\"搞什么名堂?\"
陆晓芸猛地将齐明远推到粮垛后,自己迎着手电光走去:\"报告连长,我在背毛选!\"她举起本红皮书,封面上《毛主席语录》几个大字金光闪闪。但齐明远看清了——那是词典的外壳,不知何时被她套上了红宝书的封皮。
趁着连长检查\"红宝书\"的间隙,齐明远从粮仓后窗翻出。北大荒的夜风像砂纸般打磨着脸颊,他跑向连队工具棚,从父亲寄来的帆布包里摸出套铁路制服——这是真正的宝成线养路工装,左胸口袋还别着\"齐振国\"的名牌。
换上制服时,一张车票从内袋滑出:哈尔滨至北京,与陆晓芸那张是连号。票面用针尖扎出三个小孔,排列成等腰三角形——这是父亲在成昆线塌方时用过的危险信号。
凌晨四点,齐明远趴在运粮卡车的帆布篷下。车轮碾过冻土时的震动,让他想起父亲讲述的1937年南京撤退——祖父也是躲在这样一辆卡车里,怀里揣着那本英文词典。词典此刻贴着他的胸口,铜道钉在衣袋里随着颠簸轻轻敲击肋骨,如同铁道游击队的发报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