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78年1月18日清晨,宝成线K217区段笼罩在浓雾中。齐振国蹲在铁轨旁,戴着林秀兰用手术手套改装的防寒手套,指尖抚过钢轨接缝处的裂纹。这道裂缝在零下十五度的低温中又扩张了0.3毫米——这是他连续记录的第七十九天。
\"齐总工,专列十分钟后到!\"技术员小陈气喘吁吁跑来,军大衣下摆沾满泥浆。他怀里抱着的木箱上印着\"上海医疗器械厂\",里面装着台被拆成零件的轨道检测仪。\"林医生让您把这个装上...说是x光机的配件。\"
齐振国撬开木箱,呼吸一滞。这根本不是国产设备,而是德国产的\"克虏伯1975型\"轨道应力分析仪,铭牌上的德文被人用刀片刮花,但专业的人一眼就能认出那个独特的蓝色漆面——和1965年周慕云从西德带回的样机一模一样。
寒风中传来蒸汽机车的汽笛声。齐振国迅速组装设备,发现主控板上贴着小纸条:\"汉斯教授问候您,1977.12\"。纸条背面画着个奇怪的函数图像,正是三年前儿子齐明远在牛棚地上用树枝画过的双曲正弦波。
\"来了!\"
雾中浮现出专列的轮廓。这不是常见的\"东风\"型内燃机车,而是辆改装过的蒸汽机车,烟囱上刷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但车头排障器的形状明显是仿造德国bR18型高速机车设计的。齐振国的手指无意识摸向胸口——那里除了祖传的铜道钉,还别着枚褪色的\"成昆铁路建设标兵\"徽章。
车门打开时,先下来的是省革委会王主任,他崭新的皮鞋踩在道砟上发出脆响。\"这位是宝成线技术负责人齐振国同志。\"王主任的介绍带着刻意的停顿,\"曾经参与过成昆线建设。\"
穿着深灰色中山装的老人走下车厢,齐振国注意到他右手无名指有圈明显的勒痕——那是长期使用计算尺留下的印记。老人的目光扫过铁轨、信号机,最后停在德国检测仪上。
\"这个仪器测得准吗?\"
浓重的四川口音让齐振国想起1952年在朝鲜战场遇到的川籍铁道兵。他还没回答,王主任就抢着说:\"是国产改进型号,我们工人阶级...\"
\"我看是西德货。\"老人弯腰摸了摸仪器侧面的散热孔,\"1966年我在法国见过类似的。\"
空气突然凝固。齐振国感觉铜道钉在发烫——1966年正是周慕云被带走,弟弟齐卫国在贵州自杀的那年。
老人突然指向远处的曲线轨道:\"这段设计半径是多少?\"
\"理论值R600。\"齐振国翻开记录本,\"但实际货运列车通过时,轮轨横向力超标23%,应该改为R800。\"
\"苏联标准不是R600吗?\"
\"是。\"齐振国指向检测仪打印出的波形图,\"但苏联货车的轴重比我们轻4吨,轮缘厚度标准也不同。\"
人群中响起吸气声。这是公开质疑苏联权威——1964年他弟弟就因此被下放。老人却接过波形图,对着晨光看了看:\"你们做过对比试验?\"
\"用不同轴重的列车做过128次试验。\"齐振国从内袋掏出本边角烧焦的笔记,\"数据都在这里。\"
笔记扉页的日期让老人挑眉:1965年3月。那场风暴来临的前夜。当他翻到某页时突然停住——那里夹着张泛黄的照片:齐振国和戴眼镜的周慕云站在台陌生机车前,背景横幅写着\"高速铁路技术研讨会\"。
\"这个方案讨论过吗?\"老人指着照片里机车的奇特转向架。
\"讨论过。\"齐振国声音发紧,\"周教授认为应该采用德国式的...\"
\"胡说八道!\"王主任突然打断,\"那套资产阶级理论早就被批倒批臭了!\"
老人抬手示意安静,继续翻笔记。在最后一页,他发现了用红蓝铅笔画的函数图像——既不是轨道曲线,也不是机械图纸。
\"这是?\"
齐振国喉结滚动:\"是我儿子明远画的...他说这叫双曲正弦函数,能计算轮轨蠕滑率。\"
会议室里弥漫着茉莉花茶的香气。齐振国注意到茶几腿下垫着本《铁路技术规程》——1956年版的,书脊上\"苏联专家审定\"几个烫金字被整齐地刮掉了。
\"你儿子在哪里上学?\"老人放下老花镜,镜腿上缠着医用胶布,和林秀兰在医院用的那种一模一样。
\"在黑龙江建设兵团。\"齐振国不自觉地摸向胸口,那里除了铜道钉,还藏着齐明远前天寄到的信——信封背面用铅笔潦草地画着个磁悬浮装置的草图。
王主任突然插话:\"知识青年就应该在广阔天地...\"
\"我记得1965年有个高速铁路研讨会。\"老人打断他,手指轻叩照片,\"这个转向架设计,周慕云是怎么论证的?\"
齐振国的后背渗出冷汗。他想起1967年那个雨夜,周慕云被带走前塞给他的微型胶卷,至今还藏在铜道钉的空腔里。\"周教授认为...轮轨系统有速度极限。\"
\"多少?\"
\"每小时250公里。\"齐振国声音越来越低,\"超过这个速度,应该考虑磁悬浮...\"
茶杯重重落在茶几上。王主任的脸涨得通红:\"这是典型的洋奴哲学!我们要坚持自力更生...\"
\"我在法国见过时速318公里的轮轨列车。\"老人平静地说,\"日本人正在研究500公里的。\"
会议室突然安静得能听见暖气片的滴水声。齐振国感觉铜道钉在发烫——1937年祖父用它卡住日军军列时,金属也是这样灼热。
老人突然转向窗外:\"那条支线为什么停用了?\"
齐振国顺着他的目光看去——那是1965年修建的实验线路,铁轨上已经长满荒草。\"1970年后...缺乏进口轴承。\"
\"德国油封?\"
\"法国电机轴承。\"齐振国脱口而出,随即意识到失言。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配件名称,在正式报告中从来只用\"某国\"代替。
王主任的钢笔啪地掉在地上。老人却笑了:\"我在雷诺汽车厂见过类似的。\"他从公文包里取出个牛皮纸信封,\"看看这个。\"
齐振国接过信封,里面是张日本新干线的照片。照片背面用红笔圈出了转向架部位,旁边写着汉字:\"空气弹簧悬挂系统\"。
\"这是去年日本访华团送的。\"老人说,\"你觉得我们能造出来吗?\"
齐振国的手指抚过照片上光滑的流线型车头,突然想起1965年周慕云说过的话:\"未来属于空气动力学\"。他深吸一口气:\"需要三个条件。\"
\"说。\"
\"第一,取消苏联的轴重标准;第二,恢复材料力学实验室;第三...\"他停顿了一下,\"让懂德语的工程师回来。\"
王主任猛地站起来:\"齐振国!你这是在否定...\"
\"坐下。\"老人的声音不大,却让王主任僵在原地。他转向齐振国:\"材料实验室需要什么设备?\"
齐振国从口袋里掏出张折叠的纸——这是林秀兰用医院处方笺画的清单,上面列着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设备,每项后面都标注着德文原名。
\"这些要多少钱?\"老人接过清单。
\"相当于...二十公里铁路的造价。\"
王主任倒吸一口凉气。老人却把清单折好放进口袋:\"1965年你们那台实验机车,最高跑到多少?\"
\"每小时184公里。\"齐振国的声音有些发抖,\"在第三十六次试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