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哈尔滨站的穹顶下飘着玉米面粥的热气。齐明远压低头上的铁路帽,看见第三候车室的指示牌下站着个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林秀兰的头发比记忆中白了许多,医用口罩上方露出的眼睛布满血丝。
\"妈...\"
林秀兰的医用挎包擦过他手臂,齐明远感觉有东西滑进自己口袋。候车室长椅上,陆晓芸已经换上蓝布学生装,辫子重新扎了起来,正低头翻看着真正的红宝书。
齐明远摸出口袋里的东西:是张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听课证,日期是当天下午,课程名称\"机械制图\",教师签名处盖着\"周慕云\"的印章——这不可能,周教授早在1971年就被下放五七干校了!
\"K217的测量数据。\"林秀兰的声音混在车站广播中,\"你爸需要重新计算曲线半径。\"她假装咳嗽,将个胶卷盒塞进儿子手中。胶卷盒上贴着医院标签:\"患者齐振国,x光片1978.3.10\",但里面装的显然是技术图纸。
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始检票。陆晓芸突然拽住齐明远的袖子:\"词典给我。\"
在列车轰鸣的阴影中,齐明远看着她将词典翻到最后一页。封底衬纸的夹层里,竟然还藏着张透明胶片——这是德国联邦铁路1975年的轮轨应力分布图,右下角有汉斯教授的亲笔签名。
\"你爸和我爸...\"陆晓芸的声音被汽笛吞没,\"他们早就计划好了。\"
列车驶过松花江大桥时,齐明远数着钢轨接缝的节奏——每公里1640根枕木,这是父亲在他十岁时就要求背熟的数据。陆晓芸靠窗坐着,英文词典摊在膝头,手指在\"innovation\"词条下轻轻敲打摩尔斯电码。
\"周教授真的还活着?\"齐明远压低声音。
陆晓芸没有回答,而是翻开词典中间的夹页。那里本该是字母\"m\"开头的词条,却被整齐地裁掉了,替换成张泛黄的《人民日报》——1965年4月5日的头版,报道\"我国自行设计的东风型内燃机车下线\"。报纸边缘用红笔画了个箭头,指向照片背景里模糊的人影:戴眼镜的周慕云正弯腰检查转向架。
齐明远摸出胶卷盒。林秀兰给的\"x光片\"其实是五张微缩蓝图:德国IcE原型车的转向架设计,每张图纸角落都标着\"汉斯·克莱因1976\"。最惊人的是最后一张——父亲齐振国站在某台陌生设备前,背后的黑板上写满德文公式,日期是\"1977.11.15\"。
\"你爸去年去过德国?\"陆晓芸的瞳孔收缩。
列车突然减速,齐齐哈尔站的站牌缓缓滑过窗口。齐明远瞥见站台上站着个穿铁路制服的身影,那人手里举着的不是接站牌,而是本《红旗》杂志——杂志封面上的红旗图案,与词典封皮上的烫金铁路徽记角度完全一致。
\"跟着他。\"陆晓芸合上词典,\"那是周教授的学生。\"
出站口的检票员扫了眼他们的车票,突然用票钳在票面打了三个孔,排列成父亲留下的危险信号。齐明远跟着\"红旗杂志\"穿过货运通道,来到辆生锈的轨道车前。车门打开的瞬间,浓重的机油味扑面而来——这是台改装过的轨道检测车,仪表盘上贴着德文标签,而操作台前坐着的白发老人,正是失踪七年的周慕云!
\"把词典给我。\"周教授的声音比齐明远记忆中的更沙哑。他接过词典直接翻到532页,在\"revolution\"词条旁,齐振国曾用铅笔写着:\"技术革命需要三要素:人才、数据、时间。\"周教授用放大镜查看每个字母,突然将页面对着紫外线灯——空白处浮现出荧光笔写的德文公式!
\"你父亲破解了轮轨蠕滑方程。\"周教授的手指在公式上颤抖,\"1965年我们失败是因为材料不过关...\"他拉开抽屉,取出个铅封的盒子,\"现在有了这个。\"
盒子里是块银灰色的金属试样,表面光洁如镜。齐明远刚触到就惊呼出声:\"这不是钢!\"
\"钛合金。\"周教授打开检测车的暗格,露出台精密仪器,\"去年你父亲在攀枝花秘密冶炼的。\"
陆晓芸突然扑向车窗:\"有人跟踪!\"
齐明远瞥见站台尽头闪过革委会的绿军装。周教授迅速合上暗格,将词典塞回齐明远怀中:\"438页的标记,用道钉打开。\"
轨道车猛然启动,齐明远在颠簸中翻到438页。母亲画的铜道钉剖面图上,那个小点正对钉尖的应力集中区。他用牙齿咬住道钉头部旋转三圈,钉身突然分离——里面藏着卷微型胶片,记录着1975年日本新干线的轨道振动数据!
\"你父母准备了十年。\"周教授的声音混着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现在该你们了。\"
列车驶入夜幕时,齐明远看见周教授的操作台上摊着份《1978年高考大纲》,在\"外语科目\"旁边,有人用红笔画了个火车头简笔画——与祖父在词典扉页上画的一模一样。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门口贴着恢复高考的告示。齐明远和陆晓芸混在考生中走进校园,主楼前的横幅上写着\"欢迎新同学\",而走廊尽头的教室里,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正在黑板上画抛物线——那是周慕云,他的板书依然像当年画工程图纸般一丝不苟。
\"最后一题。\"老教授突然用英语说,\"请用麦克斯韦方程组解释磁悬浮原理。\"
教室里鸦雀无声。齐明远站起来时,摸到了胸口的铜道钉。他想起词典里夹着的德国图纸,想起父亲写在\"technology\"词条旁的批注,想起母亲用医用蓝墨水画的简图。
\"首先需要考虑轨道涡流效应...\"他的英语带着明显的中国口音,但每个专业术语都准确无误。当他说到\"线性感应电机\"时,周教授的眼角微微湿润——这是1965年那台实验机车未能实现的技术。
考试结束铃响起时,周教授递来张纸条:\"你父亲在宝成线K217等你。\"
回程的列车上,齐明远翻开词典最后一页。在封底衬纸的夹层里,他发现张崭新的照片:父亲站在东风型机车旁,背景是\"1978\"的红色标语,而他的手中——捧着那本生锈的英文词典。
照片背面写着祖父齐远山1901年在吴淞铁路记事本上的话:\"铁轨会生锈,但技术永不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