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第202章 曼哈顿计划(1/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上一回我们说到,美、英、苏三巨头在德国波茨坦召开会议,核心议题就是敲定战后安排以及对日作战方针。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共同发布《波茨坦公告》,明确敦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然而,日本政府却以所谓“默杀”的态度置之不理。杜鲁门心知——是时候亮出那张足以改写战争结局的底牌了:原子弹。

说起原子弹这个“终极大杀器”到底是怎么来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先聊聊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咱们人类的科技,到底是怎么发展的?

咱们先看看今天的生活。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被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给紧紧包围着。这些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过去的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便利。

就拿你我口袋里都离不开的智能手机来说,方寸之间,我们就能跟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朋友视频聊天,能看电影、能处理工作,它几乎成了我们身体的一个“外接器官”。再比如飞机,以前从北京到伦敦,坐船得几个月,现在呢?睡一觉,看两部电影,十几个小时,你就已经站在地球的另一边了。还有我们每天开的汽车、用的电脑、看的电视……这些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它们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但是,大家有没有停下来想过一个问题:这些让人惊叹的高科技,它们的发源地,究竟是哪里?

有个很残酷的现实: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很多尖端科技的“老祖宗”(当然不是全部),其实都诞生于一个我们最不愿提及的场景——战争。

听到这儿,您可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举几个例子您就明白了。

第一个例子,飞机。 我们都知道,飞机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的,但他们发明的飞机,用的是摇摇晃晃的活塞发动机,带动螺旋桨转动。这种飞机的速度,是有物理极限的。那么,是谁让飞机摆脱了螺旋桨,进入了“喷气时代”呢?是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争夺制空权,率先发明了成熟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并把它装在了战斗机上,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款投入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Me-262。

您可以想象一下,当盟军的飞行员还在驾驶着“嗡嗡”作响的螺旋桨飞机时,突然看到一架没有螺旋桨、像幽灵一样从天边呼啸而过、快得连瞄准都困难的德国飞机,那是一种怎样的震撼和恐惧?这就好比我们今天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辆没有轮子,却在贴地飞行的汽车,你的世界观都会受到冲击。而这项诞生于战火的技术,最终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有民航客机的动力核心。

第二个例子,计算机。 如今,计算机是我们工作、学习、娱乐的核心工具。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可不是为了让你我打游戏或者看电影而发明的。它的催生者,是英国一位伟大的天才科学家——艾伦·图灵。二战期间,为了能快速破译德国海军U型潜艇使用的、被认为无法破解的“恩尼格玛”密码,图灵临危受命,发明了一台巨大的、能够进行高速运算的机器。这台机器,就是所有现代计算机的“太爷爷”。它在战争中拯救了无数盟军士兵的生命,也为信息时代的到来,敲响了第一声钟。

第三个例子,我们头顶的航天科技。 今天我们看到火箭发射,把宇航员和探测器送入太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但现代航天火箭的共同鼻祖,是纳粹德国在战争末期研发的V-2导弹。这是一种用来向伦敦等盟国城市发动恐怖袭击的武器,从数百公里外发射,以超音速砸向目标,根本无法拦截。战争结束后,美苏两国都疯抢德国的火箭技术和科学家。V-2导弹的总设计师冯·布劳恩,后来就被美国人“请”了过去,成为了美国宇航局的顶梁柱,一手主导设计了将人类首次送上月球的“土星五号”运载火箭。你看,一件来自地狱的复仇武器,最终却为人通往星辰大海铺平了道路。

第四个例子,我们现在人人都离不开的芯片。 它的全名叫“硅晶芯片”,是我们手机、电脑、智能家电甚至汽车里的大脑。但您知道吗?这项深刻改变了人类文明的技术,最早的应用场景,同样冰冷而致命。1959年,美军在越战率先将早期的硅晶芯片用在了空对地导弹和制导炸弹上。在此之前,飞机投弹基本靠飞行员的肉眼和感觉,属于“天女散花”,炸中全靠运气。但有了芯片制导,炸弹就相当于长了“眼睛”,可以精确地飞向目标。从此,过去那种地毯式的、效率低下的轰炸方式成为了历史,“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登上了军事舞台。

可以说,有太多太多的科技,它们的第一声啼哭,都是在兵工厂和军事实验室里完成的。它们先被锻造成最锋利的“矛”和最坚固的“盾”,在战场上经过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才慢慢地“脱下军装”,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转为民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比如我们前面说的芯片技术,正是因为有了图灵机和早期军用芯片的底子,才一步步衍生出了我们今天的手机CPU、电脑CPU,以及在人工智能领域大放异彩的GPU(图形处理器)。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战争是什么好事吗?

当然不是!我绝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好处。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非常底层的逻辑,这个逻辑就在于两个字——竞争。

和平时期的竞争,比如公司之间抢市场、运动员之间争金牌,虽然也很激烈,但总归是有规则、有底线的。

而战争,是人类社会最极端、最残酷、最没有底线的终极竞争。

它带来的竞争力是无与伦比的,因为赌注不再是金钱或荣誉,而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在这样的时刻,国家会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投入的资源也是空前绝后的,可以说是“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所有最聪明的大脑、最宝贵的物资、最雄厚的资金,都会被拧成一股绳,朝着同一个目标发力:赢!

正是在这种极端的生存压力和无限的资源投入之下,科技的发展会被按上一个超高速的“快进键”。

那么,您可能会问,二战结束以后,世界和平了,这种“战争催生科技”的模式是不是就停止了呢?

恰恰相反。它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换上了一副新的面孔,进入了更激烈的阶段。

二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迎来真正的和平,而是迅速滑入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虽然不再是炮火连天的“热战”,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覆盖全球的终极对峙。这场对峙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

我们今天回头看,会发现美国在战后的几十年里,同样开启了一场令人目不暇接的科技大爆发,尤其是在军事领域。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大国重器”,很多都诞生于那个时代:

核动力航空母舰:它不再是需要频繁补充燃料的普通军舰,而是一座拥有几乎无限续航能力、可以全球部署的海上城市和移动国土。

B-2隐形战略轰炸机:它那科幻的飞翼造型,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像一个来自未来的幽灵,可以悄无声息地突破地球上最严密的雷达防空网,将毁灭性的打击力量投送到任何一个角落。

F-22“猛禽”战斗机:它被誉为“天空的王者”,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第五代战斗机,集隐身、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于一身,它的出现,直接重新定义了“空中优势”这个词。

看到这些,我们得明白,这倒不是说某个国家的科学家就比其他国家的要聪明多少。其最本质的底层逻辑,依然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那两个字——竞争。

只不过,这一次的竞争对象,换了一个。

这个对手,我想不用我多说,大家心里也都清楚,就是那个曾经的盟友,后来的红色巨人——苏联。

在整个冷战期间,美苏两国都将对方视为心腹大患,都害怕对方在科技上取得突破,从而打破战略平衡。于是一场空前绝后的军备竞赛就此展开,双方都把天文数字般的国家资源,投入到了军事科技的研发当中。你搞出了新式坦克,我就要搞出更厉害的反坦克导弹;你把卫星送上了天,我就要把人送上月球。

正是在这种“你追我赶、唯恐落后”的巨大压力之下,人类的科技树,又一次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给“点亮”了。而我们故事的主角——原子弹,正是开启这场全新竞争模式的“发令枪”。

咱们故事的开头,既不在美国的秘密基地,也不在英国的首相官邸,而是在纳粹德国的心脏——柏林的一个化学实验室里。

时间是1938年12月,离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还不到一年。在柏林的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里,有两个德国化学家,一个叫奥托·哈恩,一个叫弗里茨·施特拉斯曼。这俩人当时正在做一个实验,就是用一种叫“中子”的小粒子,去轰击地球上最重的元素——铀。他们想干嘛呢?他们是希望能像炼金术一样,创造出比铀还重的、自然界不存在的新元素。

但是,实验结果出来后,俩人全懵了。他们在反应后的残留物里,翻来覆去地检测到了一种叫“钡”的元素。这就怪了,钡这个东西,原子量差不多只有铀的一半。这完全不符合当时全世界物理学家都知道的定律啊!这就好比你往一个密封的箱子里塞进去一个大西瓜,摇了半天,结果打开一看,里面没有西瓜,却多出来了两个柚子。这怎么可能呢?

哈恩是个非常严谨的化学家,他把实验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确信自己的化学分析绝对没问题——那玩意儿就是“钡”。但他想破了脑袋,也无法从物理学上解释,一个好端端的铀原子核,怎么就“爆炸”成了两块更小的东西呢?他给朋友写信说:“这事儿太诡异了,我们化学家没法解释,可能只有你们物理学家能想出什么异想天开的说法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异想天开”的答案,来自一位被迫流亡的女科学家。她叫莉泽·迈特纳,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奥地利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她跟哈恩是长达三十年的老搭档、老朋友,可以说是那个实验室的灵魂人物。但是,因为纳粹德国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就在几个月前,她被迫像逃犯一样,孤身一人逃离了柏林,在瑞典找到了一个落脚点。

哈恩把自己那个烧糊涂的实验结果,写信告诉了远在瑞典的迈特纳。接下来,就是科学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当时正值圣诞假期,迈特纳的外甥、同样是物理学家的奥托·弗里施来看望她。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姑侄俩在雪地里散步。迈特纳手里拿着哈恩的信,脑子里反复琢磨着那个“西瓜变柚子”的难题。

突然,一道灵光闪过她的脑海!她意识到,铀原子核并不是被中子“击碎”了,而是像一个灌满了水、极不稳定的气球。当中子这个“针尖”轻轻一碰,它就从中间一分为二,分裂成了两个更小的“水滴”(也就是钡和其他元素)。更关键的是,她通过计算发现,在这个分裂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巨大到难以想象的能量!

弗里施立刻被姑妈这个大胆的想法给震惊了。他借用了生物学里细胞分裂的术语,给这个全新的物理现象起了个名字,叫“核裂变”。

这个在瑞典雪地里诞生的想法,很快就被实验证实了。消息像野火一样,迅速传遍了全世界的物理学界。所有人都明白,人类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门后是无尽的能源,也可能是无尽的毁灭。

然而,这个伟大的科学发现,从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1944年,诺贝尔化学奖单独颁给了哈恩,以表彰他“发现了重核裂变”。而在战后,哈恩为了撇清和纳粹的关系,也为了独占这份荣誉,刻意在各种场合淡化甚至否认了迈特纳的决定性贡献,硬生生把这个物理和化学结合的伟大发现,说成是他一个人的化学成就。

尽管如此,历史最终还是给了迈特纳应有的评价,她后来被很多人尊称为“原子弹之母”。核裂变的发现过程,本身就预示了整个原子弹故事的基调:一边是人类智慧最辉煌的胜利,另一边,则交织着政治的动荡、人性的偏见和巨大的不公。

要说曼哈顿计划,就不能不提它那个堪称“地表最强”的科学家团队。但最有意思的是,这个团队的智力核心,根本不是美国本土培养的,而是一大群为了躲避法西斯,从欧洲逃亡而来的天才大脑。可以说,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智力大迁徙”,也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亲手送给对手的一份、足以决定战争胜负的“超级大礼包”。

在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学术风气可以说是急转直下。随着纳粹在德国、法西斯在意大利的崛起,一股反犹主义的恶浪席卷了整个欧洲。当时的德国,可是世界理论物理学的中心,有着哥廷根大学这样的科学圣地。但纳粹一上台,就颁布了一系列种族法令,把所有犹太裔的学者,不管你多有才华、多大贡献,统统赶出了大学和研究所。

这场疯狂的迫害,直接导致了一场规模空前的人才外流。这些被赶走的科学家,最终都成了美国原子弹计划的“发动机”。我们来看看这个“复仇者联盟”的名单: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位当时世界上最着名的科学家,在希特勒上台后,立刻就放弃了德国国籍,定居在美国普林斯顿,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面旗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刚参观完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朱旺,穿越到了大明洪武朝朱元璋的御船之上。好消息:有系统!坏消息:系统不够给力,连导弹坦克歼星舰都不给!没关系,咱就算只靠脑子里的知识,灭个倭照样是轻轻松松!“老朱,我不装了,摊牌了,其实我是个神仙!不怕告诉你,大明是被倭国给灭的!“老朱,只要同意灭倭,你大孙子的命我救了!“老朱,这几种粮食叫玉米红薯和土豆,所以不要担心灭倭的粮草问题!“老朱,这是牛痘
枫桥十三夜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简介: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动漫女主小智的旅行结束,给我们留下无数遗憾少年意外穿越到神奇宝贝世界,成为小智。他以神奇宝贝大师为目标横扫各大联盟,结识各地区女主,留下一场无憾之旅。
无聊的青铜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生前坎坷的叶玲珑(女主)穿越到叶罗丽仙境,成为了光仙子的痛苦分裂的人格,掌控了影之力的她,绑定了命运抉择系统。重来一次的人生,触之可及的命运,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触发不同的奖励,她将一步步从人类走向了神明的视角,俯视自我,俯视众生。她将以自己的智慧逐渐强大,以黑暗吸纳仙子们的苦痛,以命运的誓约建立联系。她是神秘智慧的命运之星,是亘古不变的黑暗女神,厄难与苦痛的女皇,安眠与寂静的领主。P
历史古痕
穿越古代成了一家之主
穿越古代成了一家之主
(架空历史)单身大叔李正华睡醒一睁眼,穿到了35岁的农家大汉身上,望着家徒四壁的房屋和五个跪在床前的孩子,他……
芋头扣肉又扣肉
火影:从白眼天才成为忍界最强
火影:从白眼天才成为忍界最强
关于火影:从白眼天才成为忍界最强:意外转生到火影忍者世界,成为日向宗家新生婴儿重活一世,三岁不到就开启了白眼,三岁成为漩涡水户的徒弟,使用风属性查克拉开发出御风剑术,成为日向一族历史上用剑第一人,后面更是靠机遇开启转生眼,无敌于忍界……简介无力,请看正文主角日向真一是如何在忍界慢慢成长,留下自己的事迹。
口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