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渡过江,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黎贡山。这山,就是滇西的天然屏障。士兵们不得不在凄风苦雨中,沿着又陡又滑的千年古道,玩命地往上爬。美军顾问管这叫“云层上的战斗”,因为他们真的就是在云里雾里打仗。在这种高海拔的恶劣环境下,因为饿、因为冷、因为生病而倒下的非战斗减员,甚至比被日本人打死的还多。
在所有滇西战役里,要说最血腥、最残酷、最让人头皮发麻的,毫无疑问是松山之战。
松山,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谁控制了它,谁就掐住了公路的命脉。日本人也知道这地方重要,花了两年时间,把这座石头山改造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马其诺防线”。
这要塞有多牛?整座山都被掏空了,里面全是子母堡、暗堡、交通壕和坑道,连成一个立体的、互相交叉的火力网。工事全是钢筋水泥浇筑的,厚得离谱。你用飞机去炸,用大炮去轰,就跟给它挠痒痒一样,根本伤不到筋骨。
6月4日,远征军第71军对松山发起了第一次猛攻。结果呢?进攻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
中国士兵们喊着号子往陡峭的山坡上冲,刚冲到一半,隐藏在各个角落的日军暗堡突然吐出火舌,密集的交叉火力像割草一样,瞬间就把冲锋的队伍成片成片地扫倒。头几次强攻,全是以惨败告终,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面对这个“钢铁乌龟壳”,远征军知道不能再硬拼了。在美军顾问的帮助下,他们开始玩起了“技术活”。
他们用上了美制的“巴祖卡”火箭筒和火焰喷射器,对着那些暴露的火力点,挨个“点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们甚至把山炮推到了离敌人只有几十米的地方,玩起了“抵近射击”,炮弹就像手榴弹一样直接往敌人碉堡里塞。
但最关键、也最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绝活——“坑道作业”。
中国工兵们,成了“地鼠部队”。他们夜以继日地在坚硬的岩石里,秘密挖掘坑道,目标直指松山主峰“子高地”下面,日军核心主堡垒的正下方。
经过几个星期的玩命挖掘,两条主坑道终于挖通了。1944年8月20日上午9点半,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
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工兵们引爆了坑道里填装的120箱、总计3吨重的TNT炸药!
“轰——!!!”
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整个松山主峰的顶部,被巨大的爆炸力掀上了几百米高的天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日军那个自以为坚不可摧的主堡垒,瞬间被撕成了碎片。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太天真了。
就算主峰被炸飞了,幸存的日本兵依然利用残余的工事和坑道,像疯了一样进行最后的抵抗。接下来的战斗,退化到了最原始的肉搏战。中国士兵和日本兵,在狭窄的战壕和弹坑里,用刺刀、用工兵铲、用拳头、用牙齿,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搏斗。
直到9月7日,远征军才最终把松山上约1270多名日本守军,包括他们的指挥官金光惠次郎少佐在内,一个不留地全部歼灭。
这场胜利的代价是惊人的:远征军付出了阵亡超过8000人的惨重代价。 8000多条好汉的命,才换来这一座山的胜利。战后的松山,尸体堆积如山,臭气熏天,最后只能用推土机连续工作好几个星期,才把双方的尸体草草掩埋。
在松山打成一锅粥的同时,远征军第20集团军正在围攻腾冲古城。
攻打腾冲,意义非凡。因为这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军队从日本人手里收复的第一座有日军驻守的县城。这不仅仅是军事胜利,更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日本人同样把腾冲经营得固若金汤。远征军先是猛攻城外的制高点来凤山,经过20多天的血战,靠着美式火焰喷射器开路,硬生生烧出了一条血路,终于在7月底控制了来凤山,为攻城扫清了障碍。
8月22日,美军第14航空队的B-25轰炸机群,对腾冲的古城墙进行了“拆迁式”轰炸,坚固的城墙被炸开了好几个大口子。
远征军随即发起总攻,突入城内。接下来,是长达42天的、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最残酷的巷战之一。
当时的战史是这么记载的:“攻城战役,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尸填街巷,血满城垣。”
这几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子,甚至每一个房间,都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斗。中国士兵必须像清道夫一样,挨家挨户地把顽抗的日军清理干净。
最终,在付出近2万名官兵伤亡的惨重代价后,远征军全歼了城内近2800名日军,于9月14日光复了这座英雄的城市。
如果说松山和腾冲是“攻坚死战”,那对战略枢纽龙陵的争夺,就是一场持续了近五个月、来来回回、反复拉锯的“消耗战”。
龙陵是滇缅公路和另一条公路的交汇点,谁丢了这里,谁就输了半个滇西。所以,双方都在这里下了血本。
远征军曾经三次攻进龙陵城,但又三次被日军疯狗式的反扑给逼了出来。双方围绕着龙陵城外的那几个小山头,展开了无数次极其惨烈的争夺。那真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日军甚至狗急跳墙,动用了会让人皮肤溃烂的糜烂性毒气弹。
这是一场纯粹的“绞肉机”战役,双方都不断地把增援部队填进这个无底洞。直到11月初,远征军在投入了包括从国内紧急调来的王牌部队——第5军200师在内的绝对优势兵力后,才最终把兵力耗尽的日军彻底击溃,于11月3日收复了龙陵。
这场滇西反攻中时间最长、投入兵力最多、打得最惨烈的战役,最终以远征军的“惨胜”告终。此役,远征军伤亡高达多人,日军死伤也超过了一万人。
滇西战场的胜利,展现了中国军队惊人的意志力和战斗力的飞跃。尽管装备和训练比不上驻印军,但在美国空军的“空中大巴掌”和后勤支持下,Y部队的小伙子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证明了他们是全世界最坚韧的战士。
他们用一场场“惨胜”,告诉全世界:中国军队,已经有能力向最精锐的日本师团发起持续进攻,并取得最终的胜利!这些被日本军史称为“玉碎战”(就是全体死光光的意思)的战斗,标志着中国的抗日战争,终于进入了决定性的反攻阶段!
时间来到1944年的秋冬季节,缅北和滇西这两大战场上的硬骨头,基本上都被中国军队啃下来了。
日本人在缅甸北部的主力,什么第18师团、第56师团,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精锐”,在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左右开弓、轮番暴揍下,基本上被打成了“团剩”,不成建制了。曾经牛气哄哄的日军第33军,现在只剩下一些残兵败将,连组织一场像样的防御都做不到了。
胜利的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盟军。打通中印公路的最后时刻,终于要来了!
在清除了各自战区的主要障碍后,两支在不同战场浴血奋战的中国劲旅,开始朝着同一个目标——中缅边境线——做最后的冲刺。
西线战场: 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一军(原驻印军主力),在攻克八莫和南坎之后,继续向东猛攻。他们开着坦克,坐着卡车,装备精良,士气高涨得能把天捅个窟窿。沿途的日军零星抵抗,基本上跟螳臂当车没啥区别。
东线战场: 卫立煌将军指挥的远征军,在夺取龙陵后,也是乘胜追击,一路收复了芒市、遮放,兵锋直指中国的国门——畹町。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两支分别从印度和云南出发,隔着千山万水,打了一年半血战的兄弟部队,正沿着滇缅公路这条轴线,从东西两个方向,飞速地向对方靠拢。他们之间的距离,正在以“天”来计算。
1945年1月27日。
这是一个注定要被写进历史教科书的日子。
在缅甸边境一个名叫芒友的小镇上,中国驻印军新一军第38师的先头部队,与从云南方向一路打过来的中国远征军第50师的侦察部队,胜利会师了!
这一刻,是整个缅北滇西反攻战役的最高潮,是整部血泪史诗中最华彩的乐章。
当那些穿着全套美式军服、精神饱满、甚至有点“洋气”的驻印军士兵,与那些穿着土黄色军装、饱经风霜、脸上写满坚毅的远征军士兵,在异国的土地上,紧紧拥抱、握手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这个握手,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被日本鬼子切断了整整两年半的中国西南国际陆路交通大动脉,终于被我们自己,用鲜血和生命,重新打通了!
这两支部队,就像两个失散多年的兄弟。一个(驻印军)被送出国留洋深造,学了一身本事回来;另一个(远征军)则在家里死死顶住恶邻的欺负,守住了家门。现在,兄弟俩终于在家门口的战场上,重逢了。
他们的身后,是数万名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忠骨;他们的眼前,是通往祖国和最终胜利的光明大道。
会师的第二天,也就是1945年1月28日,盟军在芒友举行了盛大的通车典礼。孙立人、卫立煌这些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将军们,都出席了仪式,共同见证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
典礼一结束,第一支由几百辆美国“十轮大卡”组成的庞大车队,引擎轰鸣,尘土飞扬。车上满载着大炮、炮弹、药品和各种急需的战争物资,从印度的雷多出发,沿着这条刚刚全线贯通的公路,跨过中缅边境的畹町桥,雄赳气昂地驶入了中国云南的土地,奔向后方基地昆明。
车轮滚滚向前,带去的是胜利的希望。
为了纪念那位为这条公路的修建倾注了全部心血,脾气臭得要死,但功劳大得没边的美国将军,盟军正式将这条由新建的“雷多公路”和修复的“滇缅公路”连接而成的、全长1736公里的战略大动脉,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讽刺的是,史迪威本人,却无缘亲眼见证这个他梦寐以求的时刻。
随着这支钢铁洪流的涌入,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陆上生命线的打通,意味着盟国的援助可以不再完全依赖那个风险高得吓人、运量又小得可怜的“驼峰航线”。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坚持抗战的物质基础,也让日本人看到了他们注定失败的命运。
缅北滇西反攻战役,毫无疑问,以盟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是一次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巨大成功。它不仅打通了援华生命线,更重要的是,它把日本侵略者从中国的西南国门彻底赶了出去,扭转了整个亚洲大陆战场的战略态势。
然而,在这场辉煌胜利的背后,是难以估量的巨大牺牲,和一出令人扼腕叹息的政治悲剧。
胜利的代价:一组冰冷的数字
这场持续了一年半的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艰苦、最残酷的战事之一。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
中国驻印军(X部队): 伤亡约1.8万余人。
中国远征军(Y部队): 伤亡则高达6.7万余人。
美军: 在密支那等战役中也付出了重大伤亡。
合计起来,超过10万名中美盟军将士的伤亡,才换来了这条血染的公路。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破碎的家庭。
与此同时,日军也付出了毁灭性的代价。据统计,驻印军在缅北干掉了日军4.8万多人,远征军在滇西干掉了日军2.1万多人。日军在缅甸北部的几个王牌师团,几乎被成建制地消灭,他们在缅甸的陆上力量遭到了无法挽回的重创。
这场战役中最大的讽刺,莫过于它的总设计师和最坚定的推动者——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命运。
就在1944年10月,滇西战场捷报频传,缅北反攻势如破竹,距离最终胜利只剩下最后三个月的时候,一纸来自华盛顿的电报,将史迪威将军召回了美国。他被解雇了。
这次召回,是他与蒋校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的最终爆发。老蒋实在无法容忍史迪威在指挥权上对自己权威的挑战,更不可能接受他那个武装中共部队的“馊主意”。在蒋介石以“再不换掉他,我就退出不干了”的强硬姿态威胁下,考虑到即将到来的美国总统大选需要中国这个盟友的稳定,罗斯福总统最终选择了妥协。
他牺牲了这位战功卓着、性格耿直的将军。
史迪威,这位“醋乔”,被迫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近三年的战场,无缘亲眼看到自己毕生心血的结晶——史迪威公路的通车典礼。这无疑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也是盟国合作关系中一段不太光彩的插曲。一个为中国流过血、出过力的外国将军,最终却因为政治斗争,在胜利前夜黯然离场。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缅印战区被很多西方的历史学家称为二战中“被遗忘的战场”。然而,这场战役的意义,远非一个次要战场可以概括。
它不仅有力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正面抗战,牵制和消灭了大量日军,减轻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队的坚韧与潜力。
从1942年的仓皇败退、狼狈不堪,到1945年的胜利会师、扬眉吐气,中国的士兵们用事实证明:只要有足够的给养、精良的武器和正确的指挥,他们就是能够战胜最精锐日军的优秀战士。
松山要塞的坑道、腾冲古城的巷战、密支那的围城……这些战役的惨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欧洲的诺曼底或是太平洋的硫磺岛。
缅北滇西的胜利,是一场苦涩的凯旋。它是一部由中美英三国共同书写,却又充满了内部矛盾和利益冲突的复杂史诗。它既是盟国合作的典范,也是国家利益博弈的真实写照。
但最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座由数万名中国军人的骸骨,在异国的丛林和山地里,铺就的不朽丰碑。
它永远铭记着那条,通往胜利的,地狱之路。
随着印缅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节节败退,三巨头也开始筹划对日作战的下一步行动。于是,1945年7月17日,美国、英国和苏联在德国近郊的波茨坦,召开了三巨头最后一次会晤。那么,在这场峰会上,他们之间又将展开怎样的政治博弈?日本的命运,又将被如何裁定?——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