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尽管如此,炮弹在航母旁边的水下爆炸,掀起的巨浪还是把“白平原”号护航航母差点震散架。
接着,“大和”号又调转炮口,对付那些拼死冲上来发射鱼雷的美军驱逐舰。这次总算打中了。一艘叫“约翰斯顿”号的驱逐舰,被“大和”号的巨炮命中,上层建筑被直接撕碎。另一艘护航航母“甘比尔湾”号也被它击中轮机舱,最终沉没,成了二战中唯一被战列舰火炮击沉的航母。
这是“大和”号服役生涯中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与敌方水面舰艇的炮战。
但就在栗田舰队以为胜券在握时,美军驱逐舰的玩命冲锋和天上源源不断的飞机,把他们打懵了。栗田的旗舰被击沉,自己也转移到了“大和”号上。看着己方一艘艘巡洋舰被击沉,再加上情报混乱,他做出了一个让后世争论不休的决定——撤退!
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攻击美军登陆船团的战机,带着“大和”号和残余的舰队,调头返航。
“大和”号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战”,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它证明了自己巨炮的威力,却也暴露了日本海军在指挥和战术上的混乱与僵化。它赢了战斗,却输掉了整个战役。
莱特湾海战后,日本海军基本被打残了。“大和”号回到日本本土,因为燃料极度短缺,只能像个废人一样停在港口里。
直到1945年4月,美军登陆冲绳。日本的末日,和“大和”号的末日,都来了。
1945年3月29日,在皇宫里,裕仁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听取冲绳战况的汇报。当军方汇报完陆军和航空兵如何“玉碎”奋战后,天皇幽幽地问了一句:
“海军方面,就没有什么办法了吗?”
在场的海军大佬们,瞬间冷汗直流。
这不是一句问话,这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意思是:陆军和飞机都在拼命,你们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帝国海军,难道就打算在港口里看到亡国吗?
巨大的羞耻感和压力,像山一样压在了海军首脑们的头上。他们必须做点什么,哪怕是毫无意义的自杀,也要向天皇和国民证明海军的“忠诚”和“血性”。
于是,一个堪称军事史上最疯狂、最不合逻辑的作战计划——“天一号作战”,就这样诞生了。
计划的内容简单粗暴:让“大和”号率领剩下的几艘军舰,组成“水上特攻部队”,只带单程燃料,冲向冲绳。
目标不是打赢,而是:
冲到冲绳海滩上搁浅,把自己变成一个不会沉的炮台。
用主炮轰击美军,直到打光所有炮弹。
幸存的船员登陆,作为步兵,战斗到最后一人。
4月5日,在“大和”号的舰桥上,第二舰队司令伊藤整一中将向舰长们传达了这个命令。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之后,爆发了。
以轻巡洋舰“矢矧”号的舰长原为一为首,几乎所有的驱逐舰舰长都站起来激烈反对。他们不是怕死,他们是觉得这太蠢了!
“长官!在完全没有飞机掩护的情况下,白天冲进美国人控制的海域,这不是作战,这是白白送死!”
“我们连冲绳的边都摸不到,就会在半路上被飞机全部炸沉!”
“与其这样,不如让我们去袭击美军漫长的补给线,那才更有价值!”
然而,联合舰队参谋长草鹿龙之介的回答,浇灭了所有理性的火焰。他悲壮地解释道:
“这不是为了战术胜利,这是为了向一亿国民展示我们‘特攻’的决心!”
“你们是‘诱饵’,吸引美军飞机,好让我们的神风特攻队能得手!”
最重要的是,“这是天皇的意愿,是一道命令!”
当“天皇的意愿”这块大石头搬出来时,所有的军事逻辑都失去了意义。在那个把为天皇赴死视为最高荣誉的文化里,违抗命令比死亡更可耻。
伊藤整一中将自己也知道这是个必死的任务,但他平静地接受了。他对部下说,这次作战的意义,或许就是为帝国海军找一个“光荣的死地”。
就这样,“大和”号的命运被决定了。它不是为了一个军事目标,而是为了一个政治和精神上的象征,驶向了它的祭坛。
讽刺的是,当日本高层还在为这个“悲壮”的计划自我感动时,在几千公里外的珍珠港,美军的密码破译员们,早就把日本人的电报听了个底朝天。
早在3月26日,美军就破译了“天一号作战”的启动电文。到4月5日,“大和”号要出击的时间、路线、编队,美军高层知道得一清二楚。甚至比“大和”号上大部分的普通士兵知道得还早。
当时的美军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是个沉着冷静的“战列舰派”将领。他手下负责航母舰队的,是性格火爆的航空兵先驱米切尔中将。
当美军潜艇最终确认“大和”号出港后,米切尔迫不及待地给斯普鲁恩斯发了封电报:“这块肥肉,是你来吃,还是我来?”
斯普鲁恩斯手下也有6艘战列舰,正等着和“大和”号来一场男人之间的炮战对决。但他回电异常简洁有力:
“你来解决他们。”
这句简单的回答,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海军的霸权,正式从战列舰的巨炮,移交到了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
美国人布下了一张天罗地网:“铁锤”——米切尔的航母舰载机,负责在半路敲碎“大和”号;“铁砧”——斯普鲁恩斯的战列舰舰队,在后面等着收拾任何漏网之鱼。
而对此一无所知的“大和”号,正一头扎进这个为它精心准备的死亡陷阱。
4月6日下午,在沉沉的暮色中,“大和”号拔锚起航。甲板上,两千多名官兵向着皇宫的方向庄严敬礼。舰上只加了去冲绳的单程燃料,一些年轻的学员和生病的船员被强制离舰。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是一趟有去无回的航程。
舰队刚驶出丰后水道,就被美军潜艇发现了。讽刺的是,美军潜艇用明码发出的电报,被“大和”号上的情报员截获并破译了。这下,舰桥上的军官们,心中最后一丝侥幸也破灭了。
4月7日,毁灭日。
上午8:15: 天空之眼出现。几架美军侦察机像苍蝇一样在舰队上空盘旋。“大和”号甚至动用了460毫米主炮发射对空“三式弹”,企图吓跑它们。这就像用大炮打蚊子,除了浪费炮弹,毫无用处。舰队的位置彻底暴露。
12:30: 蜂群降临。从11艘美国航母上起飞的、近400架飞机组成的庞大攻击群,黑压压地扑了过来。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机,分工明确,战术娴熟。
12:34: 攻击开始。天空瞬间被密集的防空炮火和爆炸的火球填满。然而,日军的防空炮性能落后,火控系统原始,根本无法有效应对。美军飞行员接到的命令很简单:用鱼雷,集中攻击“大和”号的同一侧(左舷),让它尽快翻船!
12:45: 第一滴血。一枚鱼雷命中了“大和”号的左舷前部。几乎同时,两枚重磅炸弹击中舰体,引发了无法扑灭的大火。护航的轻巡洋舰“矢矧”号被鱼雷击中,瞬间瘫痪,很快被集火击沉。
13:33: 绝望的抉择。在第二波、第三波攻击中,又有至少5枚鱼雷狠狠撕开了“大和”号的左舷。船体开始严重倾斜。为了扶正船身,损管指挥官下达了一个无比冷酷的命令:向右舷的轮机舱和锅炉舱对称注水!
这个命令暂时挽救了倾覆的命运,但代价是,被封闭在这些舱室里的数百名官兵,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活活淹死在了自己的战位上。他们成了平衡船体的“压舱物”。
14:00: 最后的挣扎。反向注水虽然扶正了船,但也让“大和”号的动力系统彻底报废,航速降到只有10节,主舵也失灵了。它成了一头在水面上缓慢打转的、遍体鳞伤的巨兽,成了鱼雷机最完美的靶子。
一位美国飞行员回忆,日军的防空炮火“非常密集”,但没什么用。另一位日本幸存者则说,美军飞机飞得那么近,他甚至能用肉眼看清飞行员的脸。
这根本不是一场海战,这是一场单方面的空中屠杀。
14:02: 最后的命令。舰体倾斜超过20度,沉没已不可逆转。伊藤整一中将平静地取消了作战,下令“全员离舰!”。随后,他与舰长有贺幸作等人告别,独自走回舱室,与舰同沉。有贺幸作则将自己绑在了罗经舰桥上。
14:23:惊天巨爆。
“大和”号巨大的船身向左舷完全倾覆。前部主弹药库里,上千枚1.46吨重的巨型炮弹,因惯性从弹架上滑落,相互撞击……
轰!!!
一声无法想象的巨响,一团巨大的火球冲破海面,形成的蘑菇云直冲云霄6000米高。爆炸的火光和巨响,在200公里外的鹿儿岛都能看到和听到。巨大的水下冲击波,把许多落水的幸存者又推回了海面,其中就包括后来写下回忆录的吉田满。
爆炸过后,海面变成了一片燃烧的地狱。
惨重的代价: “大和”号上3332名船员,只有270人左右幸存。整个特攻舰队,阵亡超过4000人。而美军的损失呢?仅仅10架飞机和12名飞行员。这是海战史上最不成比例的伤亡交换比之一。
“大和”号,这艘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列舰,仅仅被飞机击沉。这一事实,为持续了半个世纪的“大舰巨炮”时代,画上了一个最明确、最血腥的句号。它无可辩驳地证明:在天空的霸主面前,任何没有制空权保护的水面舰艇,无论多大、多硬,都只是一个活靶子。
“大和”号的沉没,象征着整个日本帝国的沉没。战后,它在日本的集体记忆中,变成了一个复杂而矛盾的符号。
一方面,它被描绘成一种悲壮、高贵的牺牲,体现了“大和魂”精神。许多影视作品都聚焦于船员个人的勇敢,刻意将其与战争的罪责剥离开来。
另一方面,它也是军国主义愚蠢和狂妄的终极警示。它代表了日本军部为了虚幻的目标,对生命和资源的灾难性浪费。
最有趣的,是它在文化上的“重生”。着名动画片《宇宙战舰大和号》里,沉在海底的“大和”号残骸,被改造成了一艘拯救地球的宇宙飞船。一个失败的象征,摇身一变成了希望与救赎的载体,以一种正义的方式,重新赢得了战争。这或许是日本民族对这段创伤,一次浪漫而又复杂的集体疗愈吧。
2005年,日本为纪念二战结束60周年,推出了战争大片《男人们的大和》。该片斥资巨亿,在尾道搭建了190米长的原寸大大和号露天布景 。影片真实再现了大和号官兵的最后岁月,触动了无数观众,在日本国内创下了超过51.1亿日元的票房纪录 。同年,战争遗址改建而成的吴市海事历史科学馆(通称“大和博物馆”)正式开馆 。馆内展出了按1:10比例制作的26.3米长的大和号精密模型,还有许多遗物、照片和影像资料,全面介绍大和号从设计、建造到战沉的历程 。大和博物馆成为吴市观光名片,每年吸引大量游客瞻仰这段历史。可以说,在战后70余年里,大和号已经超越了一艘军舰的范畴,成为日本大众文化和历史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永恒的沉思:大和号的残骸如今静静躺卧在东海海底345米处 。残骸于1982年被日美联合调查团发现,分为艏艉两大段 。2016年,日本再度对大和号海底遗迹进行了高清声呐和摄像探测,拍摄到了舰艏菊花徽章、巨大螺旋桨和脱落的主炮塔等细节 。这些画面如今陈列在大和博物馆中,让人们直观地感受这艘巨舰的末日景象。2015年,日本一些政界人士还提出设想打捞大和号遗骸,取回忠骨供奉,但因技术与经费挑战,此议目前尚无下文 。无论如何,大和号作为历史见证,留给后人的是宝贵的反思遗产——它提醒着世人军国主义和战争狂热的后果,也警示战略决策者要紧跟时代科技潮流。
日本战列舰大和号从诞生到覆灭,浓缩了二战太平洋战场的兴亡更替。它既是人类海军工程的奇迹,也是战争理念陈旧的祭品。从30年代末的秘密筹建到45年的悲壮沉没,大和号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有人赞叹它“武士道的极致”,有人慨叹其“无用之巨”。大和号承载的,不仅是日本海军的荣光与梦想,也承载了一个民族在战争中走过的歧路与代价。时至今日,当我们重新审视这艘巨舰的全部历程,其传递出的经验与教训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那3000多名官兵和他们的钢铁战舰一同长眠海底,他们的牺牲和失败,将永远警示后人:珍惜和平,谨慎用兵,不要再重蹈“大和”覆辙。
下一回,我们把镜头转向东南亚,走进缅甸战场,去看看那位被称作“抗日名将”的牟田口廉也的荒诞故事,以及中国远征军在热带密林中展开的复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