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上一回咱们说到,冲绳岛战役。美军用惨烈的伤亡,体验了一把登陆日本本土可能会是何等地狱绘卷。还有一出注定要上演的、更为悲壮的独角戏。它的主角,是日本帝国最后的、也是最强大的象征——战列舰“大和”号。
说到日本战舰,不管你熟不熟悉二战,第一反应八成都是“大和”。光听这名字——日本的古称,民族的象征——你就能感觉到它背负了多少东西。它是当时日本工业的巅峰,是举国之力铸就的钢铁巨兽。然而,它的命运,也和它的名字一样,最终成了一个民族悲剧的缩影。
这艘船是怎么来的?它又经历了怎样憋屈而短暂的一生?最后又是如何走向那场惊天动地的毁灭的?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艘传奇巨舰的故事。
时间回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的日本海军,心里那叫一个憋屈。
一战打完后,几个海军强国(美、英、日、法、意)坐下来开了个会,签了两个着名的条约——《华盛顿海军条约》和《伦敦海军条约》。这俩条约说白了,就是个“海军限购令”。大家约定好,不许再疯狂造军舰了,特别是那种最大最厉害的战列舰,排水量不能超过吨,主炮口径不能超过16英寸(约406毫米)。
这对谁最不公平?日本。
你想啊,美国和英国家大业大,海军遍布全球,就算按比例限制,家底也厚。日本呢?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工业实力跟美英根本不是一个量级。他们觉得这规矩就是冲着自己来的,是欧美列强摁着自己的脑袋,不让它成为真正的世界大国。当时日本最后造的一批战列舰还是1921年完工的“长门”级,早就眼巴巴地盼着更新换代了。
这口气,日本军部那帮鹰派大佬怎么可能咽得下去?他们骨子里就认为,条约是狗屁,拳头才是真理。于是,到了1934年,日本干脆利落地退出了国际联盟,顺便一脚踢开了海军条约,大声宣布:“这破游戏老子不玩了!从今天起,我想造多大的船,就造多大的船!”
这一下,给新型巨舰的诞生扫清了所有“法律障碍”。
光有造船的自由还不够,还得有造船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当时在日本海军中如同圣经一般的“舰队决战”思想。
这是个什么思想呢?简单说,就是迷信“一战定乾坤”。
日本海军深受一个叫马汉的美国海军战略家影响,再加上1905年日俄战争中,他们在对马海峡一战就几乎全歼了俄国舰队,从此对这种“一把梭哈,赢得所有”的赌徒式胜利上了瘾。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跟美国比工业实力,那纯粹是找虐。二战前,美国的工业产值占全世界差不多三分之一,而日本只有可怜的3.5%。美国人甚至放话,要用“三比一”的速度造军舰,活活耗死日本。
数量上比不过,怎么办?日本决策者想出了一个简单粗暴的办法:拼质量!
既然我造不了你那么多艘船,那我就造一艘超级无敌的船。我的这一艘,要能打你三艘!只要我的单舰性能形成碾压性优势,那在决战的时候,我就能用质量抹平数量的差距,一举干掉你的主力舰队,赢得整个太平洋。
这个“以质换量”的疯狂构想,就是“大和”号诞生的核心驱动力。它不是一件普通的武器,它是一个战略级的“作弊器”。
其实,早在掀桌子不玩条约之前,日本海军内部的小算盘就已经打得噼啪响了。
1933年,他们就开始琢磨着要造一种搭载460毫米巨炮的超级战列舰。为什么要选这个口径?因为他们搞到了“情报”(或者说他们自己这么认为的),说美国新建的战列舰,因为要通过巴拿马运河,所以船的宽度不能超过32.3米。船体宽度受限,就意味着安装不了更大、更重的炮塔。
所以日本人判断:美国佬的战列舰,主炮口径顶天了也就是16英寸。只要我们搞出18.1英寸的炮,那在射程和威力上就能稳稳压他们一头。这就好比打牌,我知道了你的底牌上限,那我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出更大的牌来压死你。
这个“巴拿马运河限制”理论,成了日本人下定决心搞超级战列舰的关键。他们觉得,自己抓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技术领先窗口。
1936年底,海军条约彻底作废。日本海军迫不及待地拿出了设计方案。1937年8月,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正式下令,开工建造两艘这种史无前例的巨舰。
1937年11月4日,在广岛县的吴海军工厂,一个高度机密的工程,代号“A-140计划”,也就是后来的“大和”号,悄悄地放下了第一块龙骨。
一个承载着整个帝国野心的钢铁巨兽,就此开始孕育。
“大和”号的建造,被当成日本帝国的头号王牌工程。为了它,日本人可以说是把当时能用上的所有好东西都堆了上去,并且保密工作做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为了不让外界(主要是美国间谍)知道他们在偷偷搞个大家伙,日本人想尽了一切办法。
首先,他们对吴海军工厂的船坞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挖深了1米,还装了个能吊起350吨重物的巨型起重机。这动静就不小,但接下来的操作才叫绝。
物理屏蔽: 他们在造船厂四周立起了高高的木板墙,把船坞围得严严实实。旁边有条铁路,经过时能看到船坞?没关系,直接在铁路一侧挂上厚厚的帘子,让你啥也看不见。
空中遮盖: 船坞上方,他们搭起了一个巨大的棚子,把船体的大部分都盖住。从天上看,也只能看到一个模模糊糊的轮廓。
草席大法: 光有木板还不够,他们还丧心病狂地用了成吨的棕榈叶编织的草席,把整个船坞又包了一层,伪装得像个巨大的草垛。
宪兵站岗: 周围的山头上,全天24小时都有宪兵站岗放哨,别说可疑人员了,一只鸟飞得低了都可能被盘问。
保密工作严到什么程度?连德国、意大利这些盟国的海军武官想来参观一下,都被客客气气地请了出去:“不好意思,家里正在装修,不方便见客。”
整个建造过程,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成了一个“公开的秘密”。大家模模糊糊知道海军在搞个了不起的东西,但那玩意儿到底多大、多厉害,谁也说不清。这种极致的保密,就是为了在开战前,把“大和”号这张王牌死死地攥在手里,打美国一个措手不及。
1940年8月8日,这艘巨舰终于要下水了。按理说,这么牛的船下水,不得敲锣打鼓,举国欢庆?
恰恰相反。“大和”号的下水仪式低调得像做贼一样。没有媒体,没有民众,现场只有几个海军高官和一脸严肃的工人们。海军大臣代理嶋田繁太郎小声宣布,这艘“一号舰”正式命名为“大和”。
仪式结束,大家鸟兽散,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这个所谓的“国家象征”,从一开始就跟普通民众隔着一道厚厚的墙。它不是为了给国民看的,而是海军高层用来给自己壮胆的“精神图腾”。这种与民隔绝的象征主义,也为它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941年12月16日,“大和”号正式服役。当第一批官兵登舰时,他们简直惊呆了。这哪是军舰,这分明是五星级豪华邮轮啊!
生活设施逆天: 船上居然有三菱电梯和日立空调!在炎热的南太平洋,别的军舰热得像蒸笼,“大和”号里却凉爽如春。
居住条件优越: 官兵们住的是宽敞的住舱,能用充足的淡水洗澡,这在当时的海军里是想都不敢想的奢侈。
伙食太好: 最拉仇恨的是,船上居然有一台冰淇淋制造机!当其他战舰的士兵还在啃混着麦麸的糙米饭时,“大和”号的厨房能供应纯白的大米饭,过节还发清酒和点心。
这种超规格的待遇,让“大和”号很快在海军内部赢得了一个充满羡慕嫉妒恨的绰号——“大和旅馆” 。
当然,别以为“大和旅馆”就是来度假的。舒适的背后,是日本海军出了名的严苛纪律和残酷训练。
幸存军官吉田满后来回忆过一件事。有一次,一个水兵没按规矩给他敬礼,他只是口头批评了一下。结果他的上司看见了,二话不说,当场就给了吉田一个大嘴巴子,骂他对下属太“温柔”。按规矩,这水兵的错“至少该罚五拳”!
还有一个关于晕船的奇葩故事。一个新兵蛋子在风浪里吐得七荤八素,实在忍不住,吐在了自己的帽子里。一个老兵曹长看到了,非但不安慰,反而勃然大怒:“谁让你把‘零碎’(呕吐物)摊在那的?混账!给我全都吞回去!”
在老兵的逼视下,这个可怜的新兵只能闭着眼,把秽物一口气又咽了下去。据说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晕过船。老兵还冷笑着说:“怎么样,自家煮的粥味道不错吧?”
这种近乎变态的“治疗”方式,就是当时日本军队“精神注入”的缩影。在“大和旅馆”的空调房里,同样上演着这种野蛮的训练,锻造着士兵们绝对的服从和悍不畏死的精神。
好了,让我们看看这位“学霸”的成绩单。它到底有多牛?
尺寸与排水量: 全长263米,差不多是两个半足球场那么长。满载排水量接近吨。这是什么概念?当时美国最牛的衣阿华级战列舰也就吨。大和号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海上巨无霸”。
主炮火力(学霸的强项): 这是“大和”号最引以为傲的地方。9门460毫米口径的主炮,是人类有史以来安装在军舰上最大的炮。炮管长21米,一发穿甲弹重达1.46吨,比一辆小轿车还重!最大射程超过42公里,可以在你刚看到它的时候,它就已经能开炮轰你了。一座主炮塔的总重量,比当时一艘驱逐舰还重。简直就是把三艘驱逐舰顶在脑袋上。
装甲防护(另一个强项): “大和”号的外号叫“海上堡垒”,不是白叫的。它采用了“全或无”的防护理念,意思是要么不防护,要么就给你最厚的甲。关键部位,比如弹药库、动力舱,都用厚得离谱的装甲包起来。主炮塔正面装甲厚达650毫米,什么炮弹打上去基本都是挠痒痒。全船有近40%的重量都是装甲,堪称一个移动的钢铁乌龟壳。
动力与航速(中规中矩): 因为又大又重,所以跑不快。最高航速27节(约每小时50公里),在战列舰里还行,但想追上航母和巡洋舰就别想了。续航力倒是不错,加满油能从日本跑到美国西海岸。但问题是,战争后期日本穷得连油都快没了,这艘“油老虎”大部分时间只能趴在港口里。
电子设备(严重偏科): 这就是“大和”号的命门了。它服役初期,居然连雷达都没有!主要靠舰桥上那个巨大无比的光学测距仪,说白了就是个超级望远镜,靠人眼索敌。后来虽然加装了简陋的雷达,但性能跟美军的没法比。这就好比一个武功盖世的瞎子,空有一身力气,却看不见对手在哪。
总的来说,“大和”号就是一个典型的“偏科生”。它的火力和防护,点到了人类科技树的顶端,堪称“昭和三大马鹿工程”之一(另外两个是青函海底隧道和新干线,指其耗资巨大、效益存疑)。但在航速,特别是防空和电子设备上,却存在致命短板。它的诞生,既是战列舰技术的巅峰,也敲响了战列舰时代的丧钟。
“大和”号的设计初衷,是作为日本海军的“决战兵器”,要在太平洋上和美国舰队来一场史诗级的对决。
然而,剧本并没有按日本人想的那么演。
1942年2月,“大和”号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成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旗舰。
6月,决定太平洋战争走向的中途岛海战爆发。山本五十六坐镇“大和”号,在几百公里外遥控指挥。他本以为自己的航母部队能轻松拿下中途岛,然后主力战列舰舰队跟上去一锤定音。
结果呢?日军的四艘主力航母,被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接二连三地变成海上的火炬。消息传来,远在后方的山本和“大和”号只能干瞪眼。等他们赶到战场,黄花菜都凉了。
整场海战,“大和”号一炮未发,灰溜溜地回了家。这次失败,第一次暴露了战列舰在航母时代的尴尬:跑得太慢,跟不上节奏,成了战场上的“观众”。
中途岛之后,“大和”号被派往南太平洋的特鲁克环礁基地,当起了“镇场子的”。
当时瓜岛战役打得正激烈,日军想过派“大和”号去炮轰美军阵地。但想来想去,还是放弃了。理由很奇葩:
我们带的都是打军舰的穿甲弹,打陆地效果不好。
那片海我们不熟,万一这大家伙搁浅了咋办?
最重要的是,这船太费油了!开出去一趟,家底都得烧光。
于是,从1942年8月到1943年5月,长达9个月的时间里,“大和”号只有1天离开过港口。它就那么静静地停在特鲁克,看着前线的战况越来越糟。官兵们在“大和旅馆”里享受着空调和冰淇淋,而其他部队正在瓜岛的丛林里忍饥挨饿。
“大和旅馆”的绰号,也因此多了一层讽刺的意味。
1944年10月,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莱特湾海战爆发。日本海军赌上了全部家当,企图摧毁美军的登陆舰队。“大和”号终于迎来了它迟到的首秀。
在10月25日的萨马岛海战中,“大和”号所在的栗田舰队,意外地撞上了一支美军的护航航母编队,代号“塔菲3号”。
这支编队,说白了就是一群由商船改造的“铁皮航母”,加上几艘小得可怜的驱逐舰。但在晨雾中,栗田健男中将把它当成了美军的主力航母舰队,大喊一声:“全军突击!”
“大和”号终于有机会开火了!它在32公里的超远距离上,对着美军航母打出了第一轮齐射。
然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
因为以为对方是重甲的舰队航母,所以“大和”号装填的是穿甲弹。这种炮弹的特点是“延迟引信”,设计用来穿透厚厚的装甲再爆炸。可它打的是“铁皮航母”,装甲薄得像纸一样。结果,1.46吨重的炮弹,直接“噗”地一下,干干净净地穿了个洞就飞出去了,根本来不及爆炸!这就好比你用一把狙击枪去打一个气球,子弹穿过去了,气球可能都还没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