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上一回我们说到,美国海军用一场代号为“冰雹行动”的毁灭性空袭,将日本在中太平洋最重要的海军基地——特鲁克环礁,变成了一片燃烧的废墟和水下的墓地。这场“日本的珍珠港”式的惨败,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战略纵深,也宣告了其“外洋防御圈”的彻底破产。在清扫了侧翼的威胁之后,尼米兹海军上将和他那支无坚不摧的舰队,将目光投向了更西方、也更关键的目标。那里,是日本“绝对国防圈”的核心,是通往东京的最后一道大门。那里,就是马里亚纳群岛。
如果说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是美军踹开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前门”;那么马里亚纳群岛,就是直通日本本土心脏的“玄关”。
说起马里亚纳群岛,许多不熟悉二战史的读者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如果提起它的两个主要岛屿——塞班岛和关岛,我想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应该听过。
在二十世纪初,这些岛屿的命运曾几经转手。最初,它们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自16世纪起便作为连接美洲与菲律宾的重要中转站,被西班牙人统治了三百多年。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夺取了关岛,而德国则在1899年通过购买,取得了北马里亚纳、加罗林和马绍尔群岛的控制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对德宣战,趁势在1914年占领了这些岛屿,并在战后由国际联盟正式授予日本“委任统治权”,成为所谓的“南洋群岛”。
自此,马里亚纳群岛在东京政界和军界的眼中,逐步从一个普通的殖民地,演变为“帝国荣光的象征”。日本投入大量资源,在塞班、天宁、罗塔等岛兴建糖厂、港口和机场,大量日本移民迁居于此,逐步形成了超过三万人的日本侨民社区。对当时的日本社会来说,这些岛屿不再是可以轻易放弃的“南洋据点”,而是帝国版图上被视作“准本土”的一部分。
也正因为如此,马里亚纳与之前美军攻占的那些马绍尔、加罗林小环礁有着本质的不同。那些地方,对日本而言,是在危机时刻可以牺牲的“前沿屏障”,其使命在于延缓美军攻势、消耗对方兵力。但马里亚纳一旦丢失,意味着帝国经营二十余年的“南洋事业”全面崩溃。这种失去“国土延伸地”的心理打击,远比一座座珊瑚岛屿的失守更加沉重。
战争打到1944年,已经进入了“总体战”的下半场。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仅仅是前线士兵的英勇,更是后方工厂的生产能力和科技的代差。此时,美国波音公司,为美军献上了一件足以改变战争进程的终极武器——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
这玩意儿,是当时人类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不折不扣的“空中巨无霸”:B-29“超级空中堡垒”。它拥有惊人的5700公里航程,一次可以携带高达9吨炸弹,还能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以每小时570公里的速度飞行——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超现实的性能。
意味着B-29可以飞到当时日本任何一种战斗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然后从容地将成吨的炸弹,扔到日本的城市和工厂头上。这是一种降维打击。
然而,再厉害的武器,也有一个限制——距离。B-29虽然航程远,但要对日本本土进行持续的、大规模的轰炸,它需要一个足够近的前进基地。从中国内陆起飞,距离太远,效率太低。关键问题在于,中国大陆周围都被日军封锁,武器运输进去也是个麻烦。
马里亚纳群岛的塞班岛,距离东京,2400公里。
这个数字,对于B-29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可以实现最大效能的作战半径。只要拿下塞班岛,就等于把一把上满了子弹的手枪,直接顶在了东京的脑门上。美军可以从这里起飞,将日本的工业城市,一座接一座地从地图上抹去。
所以,马里亚纳群岛的战略重要性,已经超越了之前所有的岛屿。它不是“跳板”,而是“终点站”——是整个中太平洋反攻战略的最终目标。拿下它,战争就进入了倒计时。
那么,日本人知不知道这这款对自己有着绝对威胁的武器呢?
答案是:知道。
早在1943年中后期,日本情报机关就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悉美国正在秘密研制一种全新的远程战略轰炸机。首先,是驻美间谍通过公开资料和港口情报,捕捉到了波音工厂大规模生产新机型的迹象。随后,部分在中国的日本航空情报部门通过观察从印度、中国起飞的美军轰炸机残骸,确认了这种飞机的存在。再加上1944年初美军在成都部署B-29进行对日侦察与试爆,日本空军很快就掌握了这种飞机的核心参数:飞行高度超过9000米,航程超过5000公里,炸弹载荷巨大。
对日本而言,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当时帝国海军航空队和陆军航空队装备的战斗机(如零式、疾风、紫电等),在发动机性能、座舱加压、氧气供给等方面都很难在B-29的高度上作战。简单说,就是“够不着”。因此,日军参谋本部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日本的应对方案有两条:
一是强化防空雷达和高射炮阵地,特别在本土和台湾周边重点部署了新式88毫米、120毫米高射炮,改进测距雷达和火控系统。
二是开发新一代“高空迎击机”,包括海军的“雷电”、“紫电改”以及陆军的“三式战飞燕”等型号,并对部分战斗机进行轻量化、增压改造,希望能爬升到B-29作战高度。
然而,这一切只能算应急手段。日本在工业规模、飞行员训练和雷达技术方面,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扭转代差。对参谋本部来说,更现实的问题是:如果美军真的在马里亚纳群岛建立B-29的大基地,他们将失去最后的时间缓冲。塞班岛到东京的这2400公里,正是把这种“降维打击”变成日常灾难的理想距离。
作为山本五十六的继任者,古贺的压力,比天还大。他不像山本那样富有个人魅力和赌徒精神,他更像一个谨慎的、传统的舰队指挥官。他亲眼目睹了帝国海军是如何一步步从巅峰滑向深渊的。所罗门、吉尔伯特、马绍尔……一连串的失败,让他深刻地认识到,在美军压倒性的国力和技术优势面前,任何单纯的战术胜利,都已毫无意义。
他曾经私下对自己的同僚感叹过一句话:“我很羡慕山本君,因为他死得正是时候。”
这句话,道尽了他内心的绝望。他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个必将走向毁灭的烂摊子。
当美军发动“冰雹行动”,将特鲁克基地夷为平地时,侥幸提前撤离的古贺,将他的司令部,转移到了更西边的帕劳群岛。他以为这里会安全一些。然而,在1944年3月底,美军的航母特混舰队,又对帕劳群岛,进行了一次毁灭性的空袭。
这让古贺觉得,帕劳也不安全了。整个太平洋,似乎已经没有一块能让他安稳睡觉的地方。于是,他决定再次转移,将司令部迁往菲律宾的棉兰老岛,准备在那里,组织最后的防御。
古贺峰一和他的参谋长福留繁中将,分乘两架二式大艇(一种大型水上飞机),从帕劳起飞,飞往菲律宾。
然而,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联合舰队司令这个职位,仿佛受到了诅咒。就在一年前,山本五十六的座机,被美军的炮火击落。而现在,古贺峰一的座机,则遭遇了另一位更无法战胜的敌人——大自然。
当晚,一场猛烈的热带风暴,席卷了机队飞行的航线。古贺峰一乘坐的那架飞机,在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就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从此消失在了茫茫的大海上。直到今天,人们也没有找到它的残骸。
这位背负着沉重压力的联合舰队司令,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栽进了太平洋里,给喂了鱼。
他的参谋长福留繁中将,运气稍微好一点。他乘坐的飞机,同样在风暴中坠毁,但幸运地掉在了菲律宾宿务岛附近的海面上。飞机上的大部分人,包括福留繁本人,都活了下来。他们抱着飞机的残骸,在海上漂浮了十几个小时,最终被当地的菲律宾渔民发现,给救了起来。
但对福留繁来说,这获救,或许比死了还难受。因为他随身携带的一个公文包,里面装着日本海军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即将实施的,旨在与美军在马里亚纳进行舰队大决战的“Z号作战”计划的全部文件!
这个公文包,在混乱中落水,最终被菲律宾的抗日游击队捞到,并辗转交到了美军的手中。
这简直是天赐大礼!麦克阿瑟的指挥部,在破译了这些文件后,对日本海军的兵力部署、作战意图、甚至是通讯密码,都了如指掌。
短短一年时间,联合舰队司令,一死一失踪。其中一个,连带着让美军知道了自己所有的底牌。整个联合舰队的士气,可以说是跌落到了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