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长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顾问》最新章节。
“没错。”
徐良满意地点了点头:“如果要解决北平粮食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多久能达到,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季的供需情况。”
“这便是定目标——确保每一环节都有明确的方向。”
他转向朱高炽,语气平静却透着几分引导:“高炽,你可知定目标的关键是什么?”
朱高炽略一思索,答道:“目标要明确,并且可衡量。”
“没错。”徐良点了点头,“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解决北平粮食不足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究竟需要多少粮食、多久能达到,甚至具体到每月、每季的供需情况。”
“这便是定目标——确保每一环节有明确方向。”
徐良稍作停顿,见朱高炽若有所思,便继续说道:“但目标明确之后,如何确保其达成?”
“这就需要过程监控与精细化的执行力。”
他缓缓端起茶盏轻啜一口,随后继续道:“在粮食运输上,既要明确每艘漕船的载量,也要核算漕运途中每个节点的损耗和时间,甚至要统计多少粮食最终成功运抵北平。”
“这些指标清清楚楚,便能找出问题所在,从而进行调整和优化。”
厅堂内再次陷入短暂的沉寂。
朱棣的手缓缓握紧,他平静的外表下,内心却像是海啸般翻腾。
他虽征战沙场多年,但对于如此细致入微的管理理念却闻所未闻。
他举一反三的想道:“若能将徐良之策施行于军阵,岂不是可以做到进退自如,来去无踪!?
姚广孝亦低眉沉思,心中暗自权衡。
他一向以天理和道义为指引,但徐良所言,却深刻地揭示了现实的症结——这是姚广孝从未触及过的领域。
他隐隐觉得,自己长久以来所依赖的理念,正被徐良以一直全新的力量所挑战。
姚广孝依旧皱眉,显然他对这一理念存有疑虑:“先生所言,听来甚好。但若实施不当,是否可能造成更大的混乱?”
徐良并未因质疑而气馁,他坦然一笑:“大师所虑极为有道理,但若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这些理念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可循的先例。”
“例如隋唐大运河管理改革。”
此言一出,厅堂内众人皆面露疑惑之色。
姚广孝轻咳一声,问道:“安史之乱后的隋唐?此时大运河不是早已通行百年了吗?徐先生何出此言?”
徐良解释道:“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国力衰退,大运河沿线破败,漕粮损耗严重,运输效率极低。然而,为了恢复漕运,唐朝在河道沿线设立了‘漕仓体系’,并推行了严格的分区管理和监督制度。”
他语气加重,目光炯炯有神:“每个漕仓设专人负责记录粮食的出入库情况,运粮船只设押运使,监督运输全过程。”
“此外,唐朝还制定了精准的年度调配计划,按照人口与军需分布,细化到每个州郡的粮食需求。最终,这些改革使得北方的粮食供应得以恢复。”
朱高炽低头沉思,似乎在认真咀嚼这些信息。
他抬起头,目光愈发明亮,语气中带着一丝兴奋:“如此说来,这套体系的确有可能可以解决北平当前的粮草问题。但徐先生,可否谈谈土地治理上的懈怠?”
被打断思绪的众人,不解地将目光投向他。
朱高炽向朱棣解释道:“父王,徐先生说的是未来之事,但土地治理,却是当下治理北平府必须之事。”
“故而,儿臣斗胆请教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