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山乡轶事》最新章节。
熄灯后的307寝室,活像一只被无形压力蒸煮的罐头。浑浊的空气里,汗味、方便面调料粉的辛辣气息,还有旧书页散发的淡淡霉味,混合成一股令人窒息的备考气息。昏黄的手电光柱刺破黑暗,在蚊帐与高低床的铁栏杆间不安地晃动,勾勒出三个佝偻着背、几乎要埋进书本里的剪影。
老大郭大勇盘腿坐在上铺,身下垫着卷起的薄被。他面前摊开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厚得能当砖头,书页边角被翻得毛糙卷起。一只搪瓷缸子搁在腿边,里面泡着浓得发黑的茶渣,早已凉透。他每隔几分钟就狠狠灌下一大口,仿佛那不是茶,而是提神续命的仙露。眉头拧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布满血丝的眼睛死死盯着书上复杂的指令集流程图,嘴唇无声地翕动,像在跟某个看不见的敌人搏斗。
下铺的老四卢小华,整个人蜷缩在蚊帐里,像一只作茧自缚的蚕。他紧紧攥着一本翻烂的《专业英语词汇速记》,书页被手指捏得发软。微弱的光线下,他脸色灰败,嘴唇哆嗦着,反复念叨着同一个词:“Cache… Cache… Cache…该死的,怎么又忘了!” 声音嘶哑干涩,带着濒临崩溃的颤音。他猛地用额头撞了一下蚊帐杆,发出沉闷的“咚”声,蚊帐随之剧烈晃动。
靠门的下铺属于老二包小刚。他面前铺开几张写满密密麻麻公式和符号的演算纸,旁边放着系里那台笨重如砖的IBM PC模拟器手册。他左手飞快地按着计算器,右手在纸上疾书,笔尖摩擦纸张发出急促的沙沙声,仿佛在与时间进行一场绝望的赛跑。嘴里念念有词,全是关于磁盘阵列RAID级别的技术参数和实现逻辑:“条带化…奇偶校验…校验盘写入延迟……” 汗水沿着他紧锁的眉头滑落,滴在纸上,迅速洇开一小团墨迹。
空气凝滞,只有翻书声、笔尖的沙沙声、计算器单调的按键声,还有包小刚那越来越绝望的单词背诵声,交织成一首令人心悸的期末前奏曲。紧张像一层粘稠的油膜,覆盖在每个人的皮肤上,也沉甸甸地压在心头。
寝室唯一空着的床铺,属于老三曾子轩。被褥叠得方正整齐,一丝不苟,如同军营里的标准,在周围一片狼藉的书堆和演算纸中显得格格不入,干净得近乎冷酷。床头的简易书架上,几本崭新的、似乎从未被翻开的教材沉默地立着,封面上连一丝卷角都没有。
此刻,曾子轩正行走在另一个世界。
高大的拱形门廊投下庄重的阴影,门楣上,“国家科学院”几个鎏金大字在午后阳光下熠熠生辉。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截然不同的味道——洁净的消毒水气息混合着精密仪器特有的、冰冷的金属油味。走廊宽阔明亮,一尘不染的大理石地面映出他从容的身影。偶尔有穿着白大褂或严谨西装的研究员步履匆匆地走过,低声交谈着晦涩的术语,带着一种心无旁骛的专注。警卫的目光在他胸前佩戴的特殊通行证上短暂停留,随即移开,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
他推开一间中型报告厅厚重的橡木门。里面光线柔和,巨大的投影屏上,正展示着复杂到令人目眩的光刻机光学系统分解图。头发花白、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教授李光楠院士站在台上,声音透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整个空间:“……目前我们面临的核心瓶颈,在于193nm深紫外光源的稳定性和掩膜版材料的透射率极限。下一代EUV光刻技术,其13.5nm的极紫外光源的产生与聚焦控制,将是决定性的突破点……”
台下坐着的,无不是领域内举足轻重的学者、项目负责人。他们或凝神倾听,或飞速记录,眉头紧锁,眼神里是对未知疆域最深的探求与凝重。整个空间弥漫着一种无形的重量,那是前沿科技攻坚克难所特有的、令人屏息的庄严感。
曾子轩悄无声息地在后排一个空位坐下。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落在那些复杂的结构图和物理公式上,听得极其认真,仿佛这深奥的讲座内容正是他此刻最渴求的养分。偶尔,他修长的手指在随身携带的硬皮笔记本上快速划过几笔,记下的并非具体的公式推导,更像是一些关键节点的符号或简略的思考方向。他沉静的姿态,与报告厅里弥漫的肃穆氛围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
“……因此,多层膜反射镜的精确镀膜工艺,是承载EUV光能否成功聚焦的关键命门。”李院士的讲解告一段落,目光扫视全场,“在座的各位同仁,对此有什么见解或疑问吗?”
短暂的静默后,曾子轩清越的声音在安静的厅堂里响起,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角落:“李院士,关于多层膜反射镜的热形变补偿问题。考虑到EUV光源本身的高热负载,是否可以在膜层结构设计中,预先引入基于拓扑优化的微纳应力调节机制?比如,参考‘莫比乌斯环’在纳米尺度上的应力分布特性,进行仿生设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话音落下,报告厅里瞬间静得能听到针落地的声音。前排几位资深研究员猛地回头,目光如同探照灯般聚焦在曾子轩年轻的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愕。台上,李院士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骤然亮起锐利的光,像是沉寂的火山突然捕捉到地下奔涌的能量。他紧紧盯着曾子轩,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拓扑优化?微纳应力调节?请具体阐述你的想法,年轻人!这非常……新颖!”
曾子轩微微颔首,从容不迫地开始解释。他口中流淌出的词汇和概念,诸如“拓扑优化算法”、“纳米尺度应力场建模”、“仿生结构自适应性”,如同一颗颗投入深水的石子,在台下这些顶尖学者心中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涟漪。那些紧锁的眉头舒展又蹙起,困惑渐渐被一种近乎狂热的求知光芒取代。曾子轩平静的讲述,仿佛为他们推开了一扇通往全新路径的大门。
就在这时,他腰间那个黑色、方方正正的BP机,突兀地震动起来,发出持续而轻微的“嗡嗡”声。这细微的震动,在这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殿堂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像一个来自遥远凡尘的急促呼唤。曾子轩不动声色地伸手按了一下,停止了震动。他甚至连看都没看一眼那小小的液晶屏,目光依旧沉静地落在讲台和投影上,仿佛刚才那阵打扰从未发生。屏幕上闪烁的,是307寝室三人约定的、代表十万火急的考场暗号——三个连续的数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