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晨光刚爬上控制室的玻璃,刘好仃正把最后一颗螺丝拧进应急电源接口。焊枪余温还贴在指尖,对讲机里传来林晓彤的声音:“第18台,绿灯常亮,72小时极限测试完成。”
他没抬头,只把焊帽往后一推,露出满脸烟灰:“告诉王浩,别关测试舱,温度维持在60℃,湿度拉到90%,再加一轮脉冲攻击——咱们的‘老兵’不能只活一次。”
生产总监抱着排产表冲进来,纸页被雨水打湿了一角:“印度货轮提前靠岸,客户要求明早七点前完成最终确认,现在十八台全在舱里泡着,怎么交?”
“就用它们交。”刘好仃站起身,拍了拍防护服上的灰,“设备在测试,咱们也在测试。让客户看实时画面,不是录像。”
他抓起平板,调出十八台设备的运行曲线,每一条都稳稳压在绿色区间。林晓彤在另一头接通视频会议,印度客户的脸刚出现在屏幕上,背景就传来海浪拍打码头的声音。
“刘先生,”客户盯着实时数据流,“你们真让机器在暴雨里跑满三天?”
“不止。”刘好仃把镜头转向测试舱,水雾弥漫中,一台设备外壳突然弹开,内部防护层瞬间闭合,“刚才那一下,是模拟断电重启后的密封反应,耗时0.3秒。”
客户没说话,手指在屏幕上滑动,反复放大那0.3秒的波形变化。刘好仃也没催,只把烧黑的电路板放在桌角,像摆上一枚棋子。
会议室门被推开,技术员小跑进来:“刘工,FPGA卡在新涂层环境下出现信号延迟,1.2版固件处理不过来,熔炉模式启动时可能误判温度。”
“那就别让它判断。”刘好仃转身走向白板,抓起红笔画了条陡降的曲线,“把温感探头改成脉冲式采样,每0.5秒发一次包,删掉所有非必要功能,自检程序压缩到128KB以内。”
“可这样系统冗余只剩8%。”技术员皱眉,“一旦出错,没有回旋余地。”
“机器不需要回旋,只需要反应。”他撕下一张测试曲线图,贴在白板中央,“我们不是做最聪明的设备,是做最能活下来的。把安全阀触发阈值从70℃调到68℃,多留2秒,够它把命保住。”
财务总监这时候走进来,计算器按得啪啪响:“单台成本又涨142,利润率压到8.7%以下,财务部已经在问是不是要停贷。”
刘好仃从工具箱里取出一块旧电路板,边缘焊点层层叠叠:“这是去年从雅加达废炉里捡回来的,当时涂层裂了,核心模块还在跑自检。咱们加装应急接口,每台多花127块,但能省下一次事故索赔——47万。”
他把电路板轻轻放在排产表上:“客户买的不是利润,是安心。咱们卖的也不是设备,是半夜来电时,控制室里那盏不灭的绿灯。”
财务总监盯着那块黑乎乎的板子看了三秒,终于把计算器合上:“……行,我回去编个‘极端环境适配费’,反正合同里没写死。”
正午的太阳穿过云层,实验室里热得像蒸笼。王浩蹲在测试台前,手里捏着一片脱落的陶瓷涂层:“刘工,信号衰减23%,1.2版固件撑不住,数据包开始丢帧。”
刘好仃接过残片,对着光看了看:“景德镇那边烧结温度提到820℃,加了双层锆英砂,理论上应该更稳定。”
“问题是涂层太密,电磁波穿不过去。”王浩指着示波器上跳动的红点,“温感探头收发信号像在水下打电话。”
“那就少说点。”刘好仃把残片拍在实验台上,“脉冲采样,每0.5秒一次,只传关键数据。剩下的,靠前馈补偿补。”
“前馈值现在是5%,再提会误触发。”
“提到7%。”他抓起对讲机,“测试舱三号,升温到68℃,准备模拟硫蚀脉冲。”
示波器上的曲线开始上扬,67度,68度,警报刚响,刘好仃就喊:“启动三级锁闭!”
监控画面里,设备外壳在0.3秒内完成闭合,绿色指示灯重新亮起。他抹了把汗,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故障容错率提升至92%。”
“刘工!”林晓彤从隔壁冲进来,“印度客户刚发来消息,他们码头调度改了,货轮明早五点靠岸,比原计划又提前两小时。”
“那就再提前两小时发货。”刘好仃站起身,“通知物流,拆两台测试设备,把关键模块拆下来当备件,每艘货轮配三组,热插拔更换。”
“运输空间不够。”物流主管调出三维图,“14%的仓位给了备件,海关可能不放行。”
“包装箱上印‘应急维修部件’,再贴GPS定位器。”他顺手把烧黑的电路板塞进样件箱,“所有设备运行状态实时上传,客户能随时查看。”
暮色渐沉,暴雨后的厂区泛起一层薄雾。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捏着安全帽。生产总监跑来汇报:“十八台全部通过复检,数据误差率0.17%,熔炉模式稳定触发。”
他点点头,打开视频通话,将实时数据流投到大屏。印度客户出现在画面里,背景是孟买凌晨的码头。
“看,”刘好仃指着屏幕,“第18台,第144小时连续运行,传感器零漂移。”
客户盯着曲线,沉默良久,摘下眼镜:“你们……真的把死亡刻进了机器?”
“不。”刘好仃点击发送键,十八台设备的运行曲线同时跳成绿色,“我们让机器学会了怎么活下来。”
话音未落,对讲机突然炸响:“刘工!景德镇刚回消息——双层锆英砂涂层,抗硫蚀测试,通过了!”
刘好仃站直身体,防护服上的焊点在灯光下泛着光。他抓起安全帽,大步走向生产线。
“通知所有班组,”他边走边喊,“今晚八点,全线切换熔炉模式生产。印度客户的货轮明早五点靠岸——”
车间大门在他身后轰然开启,十八台测试设备静静矗立在暮色中,外壳布满灼痕,指示灯一排排亮起,像老兵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