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刘好仃把U盘从电脑上拔下来的时候,顺手在桌角敲了两下,像是要把接口里的灰尘震出来。他没急着收进包里,而是翻出昨天整理好的“宣传启动”文件夹,重新检查了一遍子目录:素材归档、策划初稿、第一期内容框架,全都按顺序排着,连命名都没用一个符号。
他合上电脑,拎起保温杯往厂办走。今天得把展板的事落定,不能再拖。
宣传科的门开着,科长正低头看一份月度简报清样,头都没抬。刘好仃也不急,把保温杯放在窗台上,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纸,轻轻放在办公桌上。是绿签那天的系统记录截图,下面压着一张清淤作业的现场照片,老张蹲在沟边,裤脚卷到膝盖,手里还攥着铲子。
“这不是我们编的。”他说,“每一条数据,都有人干过。”
科长终于抬头,皱眉扫了一眼:“这些图……太糙了。厂刊要的是正式报道,不是朋友圈发图。”
“我知道。”刘好仃没争辩,“您要正式稿,我们准备了。对比图、效率提升数据、监理确认流程,都齐全。但车间那边,我们想用这些——”他指了指照片,“老师傅们不看PPT,他们看脸,看谁真上过手。”
科长犹豫了一下:“你们这风格,跟我们一贯的调子不太搭。”
“那就两条路走。”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厂刊用标准简报,我们写,您审;车间展板保留原图原话,内容我们初筛,责任我们担。您只管发布,不担风险。”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科长看着那张泥水飞溅的照片,忽然笑了:“你这是逼我们‘双轨制’?”
“不是逼。”刘好仃也笑了,“是搭个桥。桥这边是规矩,桥那边是人话。两边都走通了,才算通。”
科长点点头,拿起笔在清样上划了两行字:“行,下期厂刊留半版。但展板内容得提前送审,不能贴了再说。”
“没问题。”刘好仃把协议似的字据收好,转身出门时,顺手把保温杯也带上了。
中午饭点前,老周在食堂门口拦住他,手里捏着一张手写号码纸。
“我联系上了。”他说,“《南山工讯》的老编辑,姓陈,退休返聘。当年技协搞培训,他来拍过片子。我提了咱们这事儿,他说——‘工人自己说话,这题材新鲜’。”
刘好仃接过号码,没急着打:“材料准备好了吗?”
“晚上就整。”老周一拍胸脯,“三页,精炼点:数据图、老焊工那句话、清淤现场照。标题我都想好了——‘玻璃厂里,数据开始认人了’。”
刘好仃点点头:“别打电话,明天我陪你去趟报社,当面交。”
“你还真去?”
“事儿要落地,人就得到场。”他说,“咱们不求登头版,就求一句:普通人也能上报纸。”
第二天一早,刘好仃换了件干净衬衫,把材料装进牛皮纸袋,封口都没用订书钉,只折了个角塞进去。老周在厂门口等他,手里拎着保温杯——这回是他的。
报社在南山工业区边上,一栋老楼,招牌掉了漆。前台小姑娘看了他们一眼,说陈老师在会议室。老周正要问,刘好仃已经转身往楼梯口走:“三楼,靠东头那间,以前技协开会就在那儿。”
陈编辑果然在,穿着旧夹克,头发花白,正翻一份校样。看见老周,愣了一下:“老周?你还在这儿干呢?”
“没退休呢。”老周笑,“带个同事来,有点事儿想请您看看。”
刘好仃把牛皮纸袋放在桌上,打开,取出三页材料,一页页摆好。陈编辑低头看,手指在数据图上慢慢划过,停在那句“这活儿,总算有人认了”上,抬头:“这话谁说的?”
“车间老师傅。”刘好仃说,“他干了三十年焊工,以前干完活,没人问,也没人记。”
陈编辑盯着他看了两秒,忽然笑了:“你们这不叫投稿,叫送证据。”
“差不多。”刘好仃也笑,“我们想让外面知道,小厂子也能把规矩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