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刘好仃把人事科发来的员工技能登记表和外训名单在电脑上打开,两份文档并排着,像一对老伙计站岗。他没急着看,先泡了杯茶,水有点烫,茶叶在杯底打着转,慢慢舒展开来。窗外天光正好,照在键盘上,F和J键上的小凸点闪了下。
他点开第一份表格,密密麻麻的名字往下滚,工种、工龄、培训记录、技能证书……翻到第三页,手指停住了。一个叫小陈的技术员,入职才两年,但参加过三次外部技术交流,还考了个设备操作高级认证。刘好仃记得这小伙子,上回开会低着头记笔记,散了会还在整理文件夹,动作利索得像在装订书。
他顺手把这行标了黄,又往下拉。越看越觉得头大。有人会英语,有人懂德语,有维修工考了电工证,也有质检员偷偷报了线上管理课。可这些信息散在各处,像一筐混着豆子和石子的杂粮,得一粒粒挑出来。
“光看表不行。”他自言自语,端起茶喝了一口,茶还是烫的。
第二天一早,他把小林和老周叫到办公室,桌上摊着打印出来的岗位清单。玻璃厂的岗位比想象中杂,光是生产线就有前段、中段、后段,再加上质检、维修、调度、仓储,十几个工种,每个岗位的操作要点、技术难点都不一样。
“咱们得下去聊聊。”刘好仃说,“不能光看表,得听人说话。”
小林点头:“我昨天翻了翻,发现有些老师傅虽然没证书,但带人特别有一套。老李教徒弟,三句话就能把问题讲透。”
“那就从他开始。”刘好仃拿起笔,“咱们分头走,每人负责几个岗位,跟人面对面聊,问两件事:现在干活缺什么技能?以后想往哪走?”
老周皱眉:“问‘以后想往哪走’?这不玄乎了吗?咱们厂又不是开职业规划所的。”
“正因为不是,才得问。”刘好仃笑了笑,“人不动,厂子怎么动?”
三人分了工,当天就开始走访。刘好仃先去了质检组。组长是个四十出头的女工,说话干脆,一开口就说:“我们最头疼的是新标准看不懂。国外客户给的参数表,全是新符号,老方法对不上。”
“那你想学什么?”
“要是能有人把那些标准翻译成咱们能听懂的话,最好配上图,再教一遍实操,那就踏实了。”
刘好仃记下来,又去了维修班。几个年轻技工围在一起讨论新设备的故障代码,其中一个说:“其实我琢磨过,这系统逻辑跟游戏差不多,要是能系统学一学编程思维,说不定能自己写个排查小程序。”
刘好仃抬头看了他一眼:“你学过编程?”
“自学过一点,但没人带,卡住了。”
这句话被他写进了笔记本,还画了个圈。
下午轮到包装组,情况又不一样。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姐说:“我干这行三十年了,现在机器越来越快,我手跟不上。要是能慢点教,一步一步来,我也能学会。”
刘好仃点点头:“那你希望怎么学?”
“最好有人手把手带一阵,别一上来就让我自己点屏幕。”
一圈走下来,他发现一个规律:年轻人想要“往上走”,老员工更想“稳着干”。技能需求五花八门,有的要学外语,有的要懂系统,有的只求操作更友好。统一培训肯定不行,可要是人人定制,又像裁缝量体,费时费力。
第二天,团队碰头。小林汇报说,有好几个调度员提到跨部门协作困难,信息传递像打哑谜。“他们说,要是能和其他组的人一起培训,互相了解流程,效率能提一大截。”
老周则带回一条意外消息:几位维修工私下聊,说想转岗到技术管理,但不知道从哪开始准备。
“看来不光是技能问题。”刘好仃把大家的记录收上来,“还得帮人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干什么。”
他让小林设计了一份匿名问卷,题目简单直接:你目前最缺哪方面的技能?你未来三年想做什么?有没有想学但没机会的内容?能不能接受跨岗位学习?
问卷发下去两天,回收率出乎意料地高。有人写“想学英语,想去国外客户厂里看看”;有人写“不想升职,就想把现在这活干得更精”;还有人写“希望能有个机会,让我试试带项目”。
最让刘好仃意外的是,有七八个人在“其他建议”栏里写了同一句话:想和其他部门的人一起上课。
“这不是培训,是搭桥啊。”小林看着统计结果感慨。
可问题也来了。汇总时,团队吵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