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三号炉的警报灯终于熄了。
刘好仃站在冷却管道旁,手里还攥着刚拆下来的滤网,上面糊着一层灰褐色的沉积物,像极了他小时候在老家熬糊的米粥。小陈蹲在旁边,用棉布一点点擦着连接口的螺纹,嘴里嘟囔:“这玩意儿要是能说话,估计第一句就是‘我堵得冤’。”
“不冤。”刘好仃把滤网往塑料桶里一扔,发出“啪嗒”一声,“它干了半年的活,连个体检都没做过,能撑到现在算敬业。”
尤哈从检测仪后抬起头,眼镜片上还沾着一点水汽:“上次维护记录是三个月前,但实际运行时间……超了整整四十小时。”
“机器也得加班?”阿米尔拧紧最后一个卡扣,直起腰,“咱们厂的设备,比某些打工人还拼。”
刘好仃笑了,顺手拍了拍三号炉外壁。金属传来的温度已经从烫手降到了温热,像是发高烧的人终于退了烧。他看了眼手表,七点十八分,天光已经大亮,厂区内陆续传来叉车启动的声音,新的一天正式开工。
他转身往办公室走,工装裤兜里的手机震动了一下。不是电话,是邮件提醒。他没急着看,先去茶水间给自己倒了杯温水——枸杞泡得发胀,像一群在水里游泳的小月亮。
回到工位,他打开电脑,邮件是市场部转发的客户反馈:东南亚某国新到的一批镀膜玻璃,出现轻微色差,客户虽未退货,但提出“希望后续批次保持一致性”。
他点开附件的照片,放大细节。色差很微弱,几乎要贴着屏幕才能看出边缘那一圈淡淡的偏蓝。但刘好仃知道,这种“几乎看不出来”的问题,往往最要命。
就像他年轻时在食堂打饭,师傅手一抖,少给半勺菜,你说不出错,但肚子知道饿。
他正盯着图看,小陈探头进来:“刘师傅,滤网清理完了,要不要登记进设备档案?”
“要。”他点头,“顺便把这次的异常运行时间标红,让下一班的人一眼就能看见。”
小陈应了一声,又犹豫着问:“那个……客户说的色差,严重吗?”
“不严重。”他笑了笑,“但如果我们现在说‘不严重’,三年后别人就会说‘你们不专业’。”
小陈眨了眨眼,没再问,转身走了。
办公室安静下来。刘好仃把邮件转存到一个新文件夹,命名为“海外反馈001”。他盯着这个名字看了两秒,忽然起身,从柜子最底层抽出一本旧书——封面已经磨得看不清标题,只依稀辨得“国际市场”四个字。
这是他十年前参加一次行业交流会时领的资料汇编,当时翻了两页就搁下了,觉得“跟咱们小厂没关系”。现在再翻开,纸页发黄,字小得像蚂蚁排队,但有一段话却被他用红笔圈了出来:“文化认知差异、运输环境波动、本地质检标准偏移——三大隐形风险,常被企业忽视。”
他盯着那行字,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边缘。
窗外,一辆满载玻璃的货车缓缓驶出厂门,车身上印着厂徽和一行中英双语的标语:“透明天工,匠心如初。”
他忽然觉得,这句原本挺顺眼的口号,现在看起来有点轻飘。
中午,他把小陈、阿米尔和尤哈叫到会议室。桌上摆着三块玻璃样品,一块来自国内订单,一块来自欧洲客户,一块正是那批出问题的东南亚货。
“颜色差在哪?”他问。
三人围上来。阿米尔拿光源仪扫了一遍,摇头:“数值都在标准内。”
尤哈把三块并排立着,侧着头看:“角度不同,反光的色调……有点不一样。”
小陈干脆闭上一只眼,单眼观察:“像……同一件衣服在不同商场灯光下?”
刘好仃点头:“对。咱们的检测仪说‘合格’,但客户的眼睛说‘不对劲’。问题不在玻璃,而在‘标准’本身——我们用一把尺子量全世界,可世界是不平的。”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您的意思是……”阿米尔迟疑道,“每个地方,得用不同的标准?”
“不是不同的标准。”刘好仃翻开那本旧书,轻轻放在桌上,“是得知道,别人用什么尺子。”
尤哈盯着书页上的“文化认知差异”几个字,忽然说:“芬兰人喜欢极简,玻璃越透明越好;中东客户反而希望有点反光,显得‘贵气’。这些……也算风险?”
“算。”刘好仃说,“而且是最难防的那种——它不报警,不跳红灯,等你发现时,订单已经丢了。”
小陈挠头:“那咱们总不能每接一个国家的单子,就先派个人去住三个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