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钢轨上的家族》最新章节。
1975年夏,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
热浪裹挟着印度洋的咸腥味扑面而来,齐振国站在舷梯上,望着码头工人卸下印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的木箱。箱角钉着的铜牌在阳光下闪着微光——那是攀枝花钢铁厂的标志,里面的钢轨钒钛含量比国内标准高出15%。
\"齐工!医疗队到了!\"
翻译小刘的声音淹没在货轮汽笛声中。齐振国转身,看见一队穿白大褂的医生正走下舷梯,领头的女医生摘下草帽——是林秀兰!她晒黑了许多,鬓角已见银丝,但那双眼睛依然明亮如初。
\"部里临时调派。\"她递来一个医药箱,\"听说你们倒了一半人?\"
医药箱里整齐码着青蒿素注射液,最下层却藏着个铁盒。齐振国趁人不备打开,里面是半本烧焦的笔记——弟弟齐卫国在贵州研究抗疟疾药物的记录,扉页写着:\"钒钛矿区蚊虫耐药性研究\"。
营地医务室,夜
煤油灯在纱帐内投下摇晃的光影。齐振国翻看弟弟的笔记,汗水浸透了纸张边缘。突然,帐篷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齐总工!三号桥又倒下了八个!\"
来的是测量员老陈,他的左臂上缠着浸血的绷带——不是工伤,是被疟蚊叮咬后自己用刀剜去的伤口。齐振国抓起医药箱跟着他冲进夜色,手电筒光束扫过路边警示牌:\"警惕疟疾高发区\"。
桥墩施工现场,几个中国工人蜷缩在简易担架上,脸色蜡黄如纸。当地劳工却安然无恙地继续干活,有个少年甚至吹起了口哨——旋律莫名耳熟,齐振国突然想起,这是父亲1937年滇缅铁路工地上常哼的调子。
\"他们吃这个。\"少年递来一束干枯的草药,用生硬的中文说,\"姆布吉(mbugi)——我们祖先的秘方。\"
林秀兰接过草药嗅了嗅,眼睛突然亮起来:\"青蒿!\"她翻出弟弟笔记中的一页,上面画着几乎相同的植物形态,\"卫国研究的变种!\"
铁路医院档案室
齐振国借阅疫情记录时,发现个奇怪现象:中国工人发病率是当地人的七倍,但病情更重的却是欧洲专家。翻到最后一页,有行被红笔划掉的小字:\"血红蛋白差异导致疟原虫......\"
\"这页不能抄。\"档案管理员突然按住他的手,\"上面交代过。\"
老人说话时露出的牙龈呈现不正常的灰蓝色——是长期服用抗疟药的特征。齐振国假装离开,却在拐角处撞见惊人的一幕:管理员偷偷嚼着一把干草叶,正是少年说的姆布吉。
月光下,他摸出弟弟的笔记对照,发现最后一页被撕去了。残存的纸缘上,有个用血画的箭头指向某个坐标——正是明天要勘测的沼泽地段。
1975年雨季,坦桑尼亚沼泽营地
帐篷在暴雨中哗啦作响,齐振国借着煤油灯光检查钢轨样品。攀枝花的钒钛钢在湿热环境下泛着诡异的蓝紫色锈斑,像病人皮肤下的淤血。林秀兰掀帘进来,白大褂下摆沾满泥浆,手里攥着一把新鲜青蒿。
\"化验结果出来了。\"她将显微镜玻片放在图纸上,\"这里的疟原虫对氯喹耐药性比国内高20倍。\"
玻片边缘刻着细小的德文字母——是汉斯从西德寄来的最新研究。齐振国转动玻片,疟原虫在镜头下呈现独特的环状结构,与弟弟笔记中画的贵州矿区样本一模一样。
帐篷外突然传来骚动。两人冲出去时,看见测量队的小伙子们正按着老陈——这位老铁道兵再次高烧说胡话,正用钢卷尺狠抽自己的胳膊:\"打死你们这些吸血的...\"
林秀兰掰开他紧握的拳头,掌心里是半片铜制道钉,钉帽上\"成昆1970\"的刻痕已被血污覆盖。
当地部落村落
酋长的茅屋里弥漫着草药烟雾。老人用骨刀剖开一种红色浆果,汁液滴在铁碗里立刻变成胶状——正是钢轨上那种蓝紫色物质的天然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