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不第河山》最新章节。
庆历七年五月十五,都江堰二王庙的青铜钟在子夜突然自鸣。陈砚秋站在伏龙观前的铁索桥上,岷江的寒气透过靴底直窜上来。怀中铜雀砚的温度时高时低,砚台底部"阿弥陀佛"四字已经变成了暗红色,像是干涸的血迹。
"就是这里。"陆鸿渐的茶刀划过桥面青石,刀尖带出的碎屑在月光下泛着碱草灰特有的蓝绿色,"《青云誓》刻在锁龙柱背面。"
江风突然变得刺骨。陈砚秋的袖口无风自动,铜雀砚的碎片自行飞出,在铁索桥上空拼出残缺的北斗形状。黑水从断面滴落,在石板上蚀出七个小孔——每个孔洞都对应着桥墩上的古老符咒。
许慎柔的银针突然剧烈震颤。她翻开《璇玑录》,竹简上"五音姓利"四个字正在渗出黑血,血珠顺着简牍流到桥面,竟自动填补了铜雀砚蚀出的孔洞。
"退后!"
赵明烛的朱砂笔在空中划出血色弧线。墨迹未干,整座铁索桥突然剧烈摇晃。十二名戴青铜面具的衙役从江雾中浮现,他们手中的水火棍缠着冰蓝丝带——正是汴河码头税吏的同款装束。
为首的衙役掀开面具,露出被蜂蜡填平的脸。他的喉结处嵌着块铜雀砚残片,残片上用碱草灰写着"文脉当归"。
"寒林社……"衙役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井底传来,"……私藏科场档案者,流三千里。"
他的水火棍重重顿地。江面突然浮起三百六十五个气泡,每个气泡里都裹着半张燃烧的试卷——正是景佑三年被黜落者的墨卷!火光照亮了水下若隐若现的石刻,那是一部用錾子刻在堰体暗渠中的《青云誓》。
铜雀砚突然炸裂成七块。
残片如流星射向水中的石刻,黑水与火焰相撞的刹那,整段岷江竟然倒流!露出暗渠中密密麻麻的刻字——那根本不是誓词,而是三百六十五位被黜落考生的族谱。每个姓氏后面都标注着"悬胆"、"伏犀"等骨相特征,以及被黜落的真实原因:"妨韩氏贵"。
"他们在用都江堰镇文脉……"许慎柔的银针钉住一片燃烧的试卷残页,"水下的《青云誓》是反咒!"
衙役们突然集体撕开官袍。他们的胸膛上刻着与崔台符相同的倒置星图,但文曲星的位置插着七根银针——针尾翡翠刻着当朝六部要员的姓氏。最中间那根针的尾部,赫然是韩琦的私印!
赵明烛的虹膜完全变成血红色。
他的视线穿透江水,看到暗渠深处藏着个鎏金蜂蜡匣子。匣中整整齐齐码着七片鼻骨,每片都刻着"当黜"二字。最底层那片泛着蓝光,正是陈砚秋堂叔缺失的鼻骨!
"七音锁魂……"赵明烛的朱砂笔突然自燃,火焰中浮现庆州考场的地下暗河,"韩氏在都江堰和庆州布了同样的阵!"
铜雀砚碎片突然向江心激射。黑水在倒流的岷江中辟出一条通道,露出暗渠底部被碱草灰覆盖的关键字句:"凡我寒门,当献家传墨卷,共筑骨相档案库。"字迹边缘晕开的血渍,形成个诡异的交子水印图案。
衙役们的蜂蜡身体开始融化。
他们像蜡烛般瘫软在铁索桥上,蜡液渗入桥板缝隙,竟自动修补了铜雀砚蚀出的孔洞。为首的衙役最后挣扎着举起水火棍,棍头突然射出一根银针——针尖沾着的碱草灰在空中组成西夏文密咒,正是岭南血榜上出现过的"黜落者咒"。
陆鸿渐的茶刀劈开银针。
针管中空的截面里,藏着半页被碱草灰腐蚀的《景佑科场录》。陈砚秋抢在纸页燃烧前看清了内容——那是当年主考官晏殊的亲笔批语:"林氏子文采斐然,然鼻相非贵,当黜。"批语旁边盖着司天监的星象印,印文正是"文曲偏移三度"。
江水突然恢复流动。
倒流的岷江裹挟着燃烧的试卷残骸重重拍回堰体,激起数丈高的浪花。在水雾弥漫的瞬间,陈砚秋看到暗渠中的石刻自行重组——那些被黜落者的族谱突然扭曲成星图,与赵明烛虹膜中映出的庆州暗河完全对应。
"寒林社不是反抗组织……"许慎柔的《璇玑录》残简突然发烫,"是韩氏筛选骨相的陷阱!"
她的银针刺入桥面蜂蜡,蜡液里浮出三百六十五个微缩的鼻骨标本。每个标本底部都刻着交子铺密押,正是汴河漕船上那些鎏金匣子的缩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