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第170章 一场注定的失败(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用咱们中国人的话讲,就是“株连九族”。

希姆莱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赤裸裸地宣布:“叛国者的家族,必须从这片土地上,被连根拔除,直到最后一个成员!”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被用现代官僚机构那种冷酷的效率,付诸实施的国策。

施陶芬贝格、格德勒、冯·哈塞尔……几乎所有核心密谋者的家庭,都遭到了灭顶之灾。他们的妻子,被送进了集中营;他们的孩子,则被盖世太保从家中带走,送到了一个叫“巴特萨克萨”的特殊儿童之家,集中看管。在这里,他们被强行改掉原来的姓氏,被禁止谈论自己的父母,并被灌输纳粹的思想。纳粹的计划是,等过一段时间,就把这些孩子,交给那些对纳粹无限忠诚的家庭去收养,让他们彻底忘记自己的出身和血脉。

在纳粹的意识形态里,这场斗争,已经不是政治斗争了,而是一场“生物学”意义上的战争。在他们看来,这些反对者,不是政见不同的人,而是德意志这个“民族共同体”身体里的“癌细胞”和“病毒”。只杀死密谋者本人是不够的,因为他们“叛逆”的基因,可能会通过血缘,遗传给下一代。所以,必须斩草除根,从生物学上,彻底消灭这个“病灶”。

这已经不是政治清洗了,这是一场针对“内部敌人”的、小规模的、逻辑清晰的种族灭绝。

在这场血腥的大清洗中,有两位德国陆军元帅的命运,尤其引人注目。他们的结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整个德国高级军官团,那种身居高位,却内心充满矛盾、最终无力回天的深刻悲剧。

第一位,是“摇摆人”——京特·冯·克鲁格元帅。

克鲁格元帅,就是顶替伦德施泰特的西线总司令,也就是在诺曼底前线,直接指挥抵抗盟军登陆的最高将领。

他就是那种典型的、内心极为矛盾的旧普鲁士军官。一方面,他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珍视军人的荣誉,对希特勒这个“奥地利下士”和他那帮纳粹党徒的粗鄙和疯狂,打心眼儿里瞧不上。他也清楚地知道,德国的战争机器,正在走向不可避免的失败。这让他愿意去听一听密谋者们的计划。事实上,巴黎的密谋集团代表,确实也找过他,他也表达了同情。

但另一方面,他又被自己曾经宣誓效忠的誓言,给牢牢地捆住了。发动一场推翻国家元首的政变,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失败的可怕后果,又让他怕得要死。

所以,他就成了一个“摇摆人”。他的态度是:除非你们能百分之百地确认希特勒已经死了,否则,别指望我出手。

在7月20日政变当天,他这种模棱两可、犹豫不决的态度,直接导致了政变在巴黎的彻底失败,错失了控制整个法国的大好时机。

他以为自己很聪明,两头下注,进可攻,退可守。但实际上,他把自己,推入了一个无解的死局。他既没有帮政变,又因为知情不报,而深深地卷入了其中。

政变失败后,盖世太保的审讯,很快就挖出了他与密谋者之间的联系。1944年8月17日,一纸命令从“狼穴”发来,解除了他的西线总司令职务,并命令他,立刻返回柏林,“向元首汇报工作”。

克鲁格心里比谁都清楚,这张所谓的“传票”,其实就是一张死亡通知书。他无法想象自己,站在希特勒面前,接受他那暴风骤雨般的审问,更无法面对随后弗莱斯勒那个疯子的法庭和肉钩绞刑架的羞辱。

在从法国返回德国的途中,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元帅,做出了他最后的选择。1944年8月19日,他让司机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停车,然后,服下了一颗随身携带的氰化物胶囊,自杀身亡。

他留下了一封写给希特勒的遗书。信中的言辞,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一边继续表达着对希特勒的“忠诚”,一边又苦苦哀求希特勒,看在德意志民族的份上,结束这场毫无希望的战争,与盟军媾和吧。

但据说希特勒看到这封信后,仅是看了一眼就扔进了垃圾桶。

第二位,也是更富悲剧色彩的,是“沙漠之狐”——埃尔温·隆美尔元帅。

隆美尔的案子,比克鲁格要复杂得多,也更让希特勒头疼。

因为,隆美尔不是一般的元帅。他是戈培尔的宣传机器,亲手塑造起来的、整个第三帝国最耀眼的军事明星,是德国民众心中不败的“战神”,是“沙漠之狐”。他的声望,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与希特勒本人媲美。

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战争英雄,你该怎么处置他?

把隆美尔和刺杀阴谋直接联系起来的证据,其实并不充分,大多是一些其他密谋者在酷刑之下,为了自保或减罪而提供的供词。根据大多数历史学家的研究,隆美尔确实对希特勒的瞎指挥,和纳粹政权的罪行,感到了彻底的幻灭,也确信战争已经输了。但他更倾向于,带兵逼宫,逮捕希特勒,然后对他进行审判,而不是用炸弹这种方式,去直接刺杀他。

但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隆美尔,不忠诚了。任何形式的不忠,都等同于叛国。

可问题是,你不能公开审判隆美尔。把一个神话般的民族英雄,拉到弗莱斯勒那个疯子的法庭上,去指控他叛国?这会对德国人民的士气和军队的忠诚度,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这等于向全世界承认,连我们最伟大的元帅,都起来反对元首了。这不等于自己打自己脸吗?

所以,纳粹政权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隆美尔活着,太危险;但公开处死他,破坏性又太大。

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兼顾了实用和宣传的、极其阴险的解决方案。

1944年10月14日,两位将军,受希特勒的委派,来到了隆美尔位于黑尔林根的家中。当时,隆美尔还在因为7月份被盟军飞机扫射而受的重伤,在家中休养。

这两位将军,向隆美尔出示了指控他的“证据”,然后,给了他一个冰冷得不带任何感情的最后通牒:

选择一:前往柏林,接受人民法院的“审判”。这意味着,你本人,将遭受公开的羞辱,你的妻子和儿子,也将受到牵连,被送进集中营。

选择二:我们为你准备了毒药,你在这里,悄无声息地,自己了断。

如果你选择后者,政权将承诺,为你举行最高规格的国葬,给予你作为一名陆军元帅,所应得的全部军事荣誉。你的名声,将作为战争英雄,被永远地保留下来。最重要的是,你的家人,将安然无恙,他们的养老金和生活,都将得到保障。

这是一个魔鬼的选择。一边是个人或许还有一线生机的辩白,但代价是家人的万劫不复;另一边是自己的必死无疑,但可以换来家人的平安和身后虚假的荣光。

隆美尔,这位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沙漠之狐”,在这一刻,没有丝毫的犹豫。他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也是一个深爱着家人的丈夫和父亲。

他平静地,和自己的妻子露西、儿子曼弗雷德,做了最后的告别。他对妻子说:“我在一刻钟后,就会死去。”

然后,他穿上他那件标志性的非洲军团的皮夹克,戴上元帅节杖,走出了家门,登上了那两位将军的汽车。

汽车,在家附近一个僻静的树林边,停了下来。几分钟后,隆美尔服下了氰化物胶囊,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又悲剧的一生。

随后,他的死讯,被公之于众。官方的讣告宣称:我们伟大的隆美尔元帅,因其在7月份前线视察时,被敌机扫射所受创伤的并发症,不幸逝世。

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精心编造的谎言。希特勒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纳粹的高官们,在葬礼上,挤着的眼泪,发表着悼词,盛赞这位被他们亲手逼死的元帅的“忠诚”与“伟大”。

隆美尔的悲剧,恰恰在于,他是一个在邪恶政权中,试图保持军人荣誉和职业操守的清醒者。他看到了败局,却无力回天;他厌恶罪恶,却受制于军人的誓言;他同情抵抗,却无法跨越“刺杀”的底线。最终,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家庭的最后守护,也以一种最讽刺的方式,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怆的句号。

故事讲到这里,关于720事件本身的过程和结局,我们就基本说完了。现在,咱们不妨跳出故事,来开一个脑洞,做一个事后的复盘和反思。

为什么这场准备了那么久、集结了那么多德国精英的密谋,最终会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功败垂成呢?

如果,我说如果,这场政变成功了,德国和世界的历史,又会走向何方呢?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它失败的原因。

在我看来,除了希特勒那逆天的运气(木屋、桌子腿),和一些技术上的失误(炸药只装了一半)之外,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个,是行动层面的犹豫和僵化。政变,是世界上风险最高、对时机把握要求最严苛的行动。它需要的是闪电般的速度、当机立断的决绝和不择手段的冷酷。可我们看看柏林那帮密谋者,他们在干什么?等确认、等命令、怕担责……他们身上那种德国军官团根深蒂固的、凡事都要讲程序、讲条令的服从天性和职业习惯,在这一刻,成了他们最致命的枷锁。可以说,这场政变,最终是被孕育了它的那种普鲁士军事文化本身给击败了。

第二个,也是更本质的,是方法论上的错配。施陶芬贝格和他的同伴们,绝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德国精英、是贵族、是绅士。他们试图用一种“君子”的方式,去推翻一个彻头彻尾的“流氓”政权。他们计划着如何斩首毒蛇,却没有一个有效的计划,去应对那庞大而顽固的蛇身——也就是纳粹党和党卫队所建立起来的那个庞大、高效、且深入社会骨髓的恐怖统治机器。他们想得太“干净”了,也太“理想化”了。

那么,我们来做第二个假设:如果政变成功了呢?

假设,那天会议是在地下掩体里开的,或者布兰特上校没有手贱去移动那个公文包,希特勒被当场炸死了。同时,柏林的通讯被第一时间切断,戈培尔、希姆莱等纳粹头子被迅速逮捕。一个新的、由贝克将军和格德勒博士领导的德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那么,他们能成功地结束战争吗?

答案,几乎也是否定的。

因为,密谋者们有一个非常天真,甚至可以说是一厢情愿的核心政治目标:他们希望,在推翻希特勒之后,能够立刻与西方盟国(主要是英美)达成单方面的停火协议,然后,调转枪口,集中全部力量,在东线,继续抵抗苏联红军的进攻,把苏联人,挡在德国的国门之外。

这个想法,从德国人的立场出发,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他们完全误判了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和盟国的决心。

早在1943年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上,罗斯福和丘吉尔,就已经向全世界公开宣布,盟国对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将坚持一个唯一的原则,那就是——“无条件投降”。

为什么要定下这么一个不留任何余地的政策?

一方面,就是咱之前说过的是为了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覆辙。一战结束后,德国国内就冒出了所谓的“背后一刀”神话,说是德国军队没有在前线被打败,而是被国内的“叛徒”(指社会党人、犹太人等)从背后捅了一刀,才被迫投降的。这个谎言,后来成了纳粹崛起的重要宣传口号。所以这一次,盟军的目标很明确:必须在军事上,彻底地、毫无争议地,摧毁德国的战争机器,占领它的本土,让所有德国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你们是“战败”了,没有任何借口可找。

另一方面,这也是为了向苏联的斯大林保证,英美绝对不会背着他,去和德国单独媾和。这是维持盟国团结的政治基石。

所以,可以断定,就算720政变成功了,一个新的反纳粹德国政府,坐到谈判桌前,从盟国那里听到的,依然会是那五个字:“无条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盟国的定义里,早已不是一场传统的国家间的战争,而是一场正义对抗邪恶的意识形态“圣战”。对于绝对的邪恶,是不存在谈判和妥协的。

密谋者们的政治思维,还停留在19世纪那种传统的欧洲外交模式里,他们对这场战争的性质,产生了根本性的误判。

因此,即使7月20日的炸弹,炸死了希特勒,即使“女武神”的政变,在军事上取得了成功,它也几乎注定会在政治上,走向失败。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们的抵抗和牺牲,就毫无意义。如果政变成功,或许,战争可以提前大半年结束。这意味着,从1944年夏天到1945年5月,那无数在集中营里、在东西两线的战场上、在被轰炸的城市里死去的生命,或许可以被拯救。德国的城市,可能会免于被彻底夷为平地。甚至,欧洲战后的地缘政治版图,也可能被改写——或许,是美军和英军,而不是苏联红军,率先开进柏林、布拉格和维也那。

历史,没有如果。但正是这些在最黑暗的时刻,挺身而出的“失败者”,用他们的勇气和生命,向世界证明了,在那个被纳粹绑架的国度里,还存在着另一个德国。一个有良知、有荣誉、敢于反抗的德国。

他们的行动,或许没能拯救自己的国家于毁灭,但却在某种意义上,拯救了德意志民族的灵魂。

好了,720密谋的惊心动魄,我们就讲到这里。但是,希特勒虽然躲过了一劫,德国的败局,却已无法挽回。在西线,盟军已经冲出了诺曼底,兵锋直指巴黎。解放巴黎的行动已经近在咫尺,守卫巴黎的任务交给了迪特里希·冯·肖尔蒂茨上将,而此时的巴黎全城都埋好了炸弹。肖尔蒂茨接到的命令是一旦盟军进入巴黎就引爆炸弹,让巴黎成为一片废墟,那巴黎的命运又将如何?下回再说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穿越古代成了一家之主
穿越古代成了一家之主
(架空历史)单身大叔李正华睡醒一睁眼,穿到了35岁的农家大汉身上,望着家徒四壁的房屋和五个跪在床前的孩子,他……
芋头扣肉又扣肉
凹凸世界:这个少年有点受欢迎
凹凸世界:这个少年有点受欢迎
夜游被创世神召唤到了凹凸世界。开局就被他封印住了大部分的记忆,而且还被对方委托调查七神使,并传送到某个危险的地方。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某次意外让夜游觉醒出了创造之力。凯莉:“夜游,我要草莓味的棒棒糖。安莉洁:“我想要柠檬。嘉德罗斯:“夜游!别给渣渣们创造食物了!快跟我打一架!安迷修:“夜游,请问你为什么这么受女孩子的欢迎?夜游非常无奈。创造之力被其玩成应急食品,这是想和某位白毛漂浮物抢地位吗
凯莉大魔王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刚参观完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朱旺,穿越到了大明洪武朝朱元璋的御船之上。好消息:有系统!坏消息:系统不够给力,连导弹坦克歼星舰都不给!没关系,咱就算只靠脑子里的知识,灭个倭照样是轻轻松松!“老朱,我不装了,摊牌了,其实我是个神仙!不怕告诉你,大明是被倭国给灭的!“老朱,只要同意灭倭,你大孙子的命我救了!“老朱,这几种粮食叫玉米红薯和土豆,所以不要担心灭倭的粮草问题!“老朱,这是牛痘
枫桥十三夜
土匪帝皇
土匪帝皇
这是一个最混乱的年代,群雄争霸,杀伐不断,人命如草芥,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英雄辈出,美人如玉谋臣如妖。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试看我辈笑傲苍穹……
雪鹰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生前坎坷的叶玲珑(女主)穿越到叶罗丽仙境,成为了光仙子的痛苦分裂的人格,掌控了影之力的她,绑定了命运抉择系统。重来一次的人生,触之可及的命运,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触发不同的奖励,她将一步步从人类走向了神明的视角,俯视自我,俯视众生。她将以自己的智慧逐渐强大,以黑暗吸纳仙子们的苦痛,以命运的誓约建立联系。她是神秘智慧的命运之星,是亘古不变的黑暗女神,厄难与苦痛的女皇,安眠与寂静的领主。P
历史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