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一生走到老》最新章节。
这天刚把叶子扫进筐里,就听见院门口有自行车铃响。回头一看,是上周来吃酸儿辣女的那个阿姨,车筐里装着个保温桶,见了邢成义就笑:“我儿媳妇说想吃你们的八宝菠萝饭,我带了自家种的菠萝,比市场买的甜。”
菠萝还带着绿叶,阿姨拎着往后厨走,熟门熟路得像回自己家。李姐正在擦操作台,看见菠萝就直拍手:“正好!昨天的菠萝刚用完,您这来得太是时候了。”阿姨把菠萝递过去,又从布包里掏出个小袋子:“这是我晒的陈皮,泡酸梅汤时放两片,解腻。”
邢成义蹲在地上削菠萝皮时,听见前厅传来张师傅的声音。张师傅最近多了个新活儿——每天上午教街坊的孩子雕胡萝卜花。今天围在展台边的是三个小姑娘,最小的那个捏着胡萝卜,连刻刀都握不稳,张师傅就握着她的手,一点点刻出花瓣的形状:“别急,就像给面团捏花边,得顺着劲儿来。”
“张师傅,昨天那个老先生又来了!”服务员掀着门帘喊。是上周说八宝菠萝饭像bJ味道的老先生,手里拄着拐杖,身后跟着个穿西装的年轻人。张师傅赶紧迎过去:“李老,今天想吃点啥?我刚雕了条冬瓜鱼,给您留着呢。”
李老往展台前一站,指着新摆的“翡翠白玉汤”问:“这是啥?上周来还没见着呢。”
“是李姐新琢磨的,”张师傅笑着解释,“用嫩豆腐和菌菇煮的,上面撒了点青菜碎,看着像翡翠白玉。”他朝后厨喊了声,“李姐,给李老来碗热乎的!”
李老的孙子在旁边掏出手机拍照,镜头对着酸儿辣女的菜牌:“爷爷,上周我把这菜名发到朋友圈,好多人问在哪呢。”李老敲了敲拐杖:“别总玩手机,尝尝人家的手艺——比你妈做的素斋用心。”
正说着,后厨突然传来“哐当”一声。邢成义跑进去,看见小林蹲在地上捡摔碎的碗——是刚蒸好的菠萝饭,连碗带饭摔在地上,糯米滚得满地都是。
“没事吧?”邢成义赶紧扶他起来。小林的手被瓷片划了道小口子,眼圈红着:“刚才想快点端给客人,没注意脚下……”
“碎碎平安,”李姐拿了创可贴过来,一边给小林包扎一边说,“我上周还摔了个汤勺呢。”她蹲下来,把没沾土的糯米捡进碗里,“这糯米还能吃,等会儿蒸成米糕,给孩子们当零嘴。”
张师傅也走进来,看了眼地上的碎片:“碗碎了再拿新的,别慌——当年在金沙食府,我给客人上鱼,手滑把整盘都扣在桌子上,叶总就说‘大不了再做一份’。”他拍了拍小林的背,“去前厅歇会儿,这里我来收拾。”
小林捏着创可贴出去时,正好撞见王经理带着南门店的服务员来送东西。是新做的桌布,蓝底白花,和李姐晾在槐树下的围裙一个花样。“这是南门店的裁缝做的,”王经理指着桌布上的图案,“这莲花是照着你们展台的冬瓜鱼绣的,好看不?”
“王经理,你们咋总来送东西?”邢成义擦着桌子问。
“叶总说了,咱们是一家人,”王经理往灶台上放了袋茶叶,“这是南门店新到的茉莉花茶,客人等位时能喝。对了,下周南门店有个素食节,叶总让你们去出个展台,就带酸儿辣女和冬瓜鱼,保准火。”
李姐突然从蒸箱里端出个盘子:“王经理快尝尝!我用小林摔的糯米做了米糕,加了点桂花。”米糕白白嫩嫩的,上面撒着金黄的桂花,王经理咬了口,眼睛亮起来:“比南门店的点心还软!回头教我徒弟做做呗?”
正说着,门口的风铃响了——是李姐的儿子用槐树叶做的,挂在门帘上,有人进来就“叮铃”响。进来的是个抱着婴儿的妈妈,刚坐下就说:“要一份酸儿辣女,少放辣,再要份翡翠白玉汤,别放香菜。”
“您是上周来的吧?”邢成义记起来了,上周这妈妈来吃饭,说宝宝对香菜过敏。他特意在菜单上做了记号,用红笔圈着“不放香菜”。
妈妈笑着点头:“宝宝就爱吃你们的汤,昨天还指着宣传单喊‘鱼鱼’——就是那个冬瓜雕的鱼。”她朝后厨喊,“张师傅,今天还有鱼吗?宝宝想看您雕。”
张师傅举着胡萝卜走出来,手里已经捏出个小鱼的形状:“早给孩子备着呢!”小鱼在他手里晃晃悠悠的,宝宝顿时笑起来,伸手就要抓。
那天下午不忙的时候,大家坐在槐树下算账。酸儿辣女还是最抢手,翡翠白玉汤成了妈妈们的首选,八宝菠萝饭总被老人打包,连小林摔出来的米糕都有人问:“明天还有吗?”
“我发现个事儿,”小林突然说,“来的客人都不爱问‘这是不是素的’,就问‘这菜咋做的’‘能教我不’。”
张师傅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莲花:“这就对了。素斋不是靠‘像荤菜’吸引人,是靠‘用心做’留住人。当年我学做素斋,师傅就说‘你对菜用心,菜就对你有情’。”
傍晚关门前,李老又来了。这次没带孙子,手里拎着个笔记本:“小张师傅,你上次说的冬瓜雕鱼的法子,我记了记,你帮我看看对不对?”笔记本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示意图,旁边标着“先切鱼身,再刻鱼鳞”。
张师傅接过笔记本,逐字逐句地改:“这里得改改,雕鱼尾时要留三分薄,不然容易断。”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木雕——是用槐树根雕的小鱼,“这个给您,比胡萝卜好刻,回家练练。”
李老捧着木雕,眼睛有点湿:“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回有人教我做菜。”
送走李老,天已经擦黑了。邢成义锁门时,发现槐树下多了个小石子堆——是孩子们雕胡萝卜剩下的边角料,被堆成个小塔,上面还插着片槐树叶。他突然想起开业那天放的鞭炮,想起叶总挂的木牌,想起王经理送的桌布,想起每个客人说“下次还来”时的笑脸。
小林突然说:“咱们给店庆做点准备吧?下个月就满一个月了。”
“做啥准备?”李姐问。
“蒸一笼大的艾草素包,”邢成义说,“像培训时金沙食府给咱们做的那样,再请张师傅雕个大莲花,摆在展台上。”
张师傅笑着点头:“再请叶总和廖总来,还有金沙食府的师傅们,就像一家人过年似的。”
走在回家的路上,邢成义听见文化街的街坊在说:“禾家素斋的师傅们真暖心,孩子想吃胡萝卜鱼,张师傅就天天雕;客人对香菜过敏,他们就记在本子上。”另一个人说:“昨天我看见李姐给流浪猫喂米糕呢,用的还是自己的碗。”
他突然觉得,所谓的“为家”主题,根本不用刻意去做。给孩子雕小鱼是家,记住客人的口味是家,把摔碎的糯米做成米糕是家,连槐树下的石子堆都是家——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在用心待别人,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
第二天早上,邢成义特意带了把小刻刀来。他要跟张师傅学雕莲花,等店庆那天,雕个最大的摆在展台中央。老槐树的叶子还在往下掉,竹筐又快满了,小林说要把这些叶子做成书签,写上“禾家素斋”,送给常来的客人。
后厨的蒸箱又开始“嗡鸣”,糯米的香气漫出来,混着新蒸的艾草素包的味道。邢成义知道,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日子——没有轰轰烈烈,只有一菜一饭的用心,和一来一往的温情。
禾家素斋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老槐树下的落叶,看似寻常,却悄悄铺成了一条通往人心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