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北京的冬雪落在文物局库房的玻璃上,凝成细密的水珠。吴贤小心翼翼地将清代外销瓷从防震箱中取出,指尖拂过瓷盘边缘的“广彩”釉色——这种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的外销瓷工艺,以红、黄、绿、蓝等明艳色彩为基调,常绘有中西合璧的纹样,既有中国传统的缠枝莲、山水,又融入欧洲贵族喜爱的纹章、宗教题材,是当时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核心商品之一。
“这批外销瓷的‘开光纹’很典型。”张教授拿着放大镜走过来,指着其中一件青花广彩盘,“你看,盘心用青花勾勒出圆形开光,里面绘着西洋庭院场景,周围环绕着中国传统的如意纹,这种‘内外分绘’的手法,是乾隆时期广彩瓷的标志性特征。”吴贤凑近细看,果然见开光内的西洋人物衣着、建筑风格都带着明显的欧洲巴洛克风格,而盘沿的如意纹则线条流畅,充满东方韵味。
正在这时,周明远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进来,眉头微蹙:“国内海关截获了一批疑似走私文物,其中有几件标注为‘宋代汝窑瓷’,但鉴定后发现是高仿品。更棘手的是,我们收到线报,‘暗影会’残余成员正在利用高仿文物混淆视听,暗中将一件真正的宋代汝窑天青釉盘通过黑市运往欧洲。”
“汝窑瓷?”吴贤心中一震。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中,汝窑以“雨过天青云破处”的天青釉色闻名,存世量不足百件,每件都是国宝级文物。他立刻接过文件,照片上的汝窑盘通体呈淡天青色,釉面布满细密的“蟹爪纹”——这是汝窑瓷的典型特征,但放大后能看出釉色过于均匀,缺乏宋代汝窑自然形成的“窑变”痕迹,显然是现代仿品。
“真正的汝窑瓷,釉料中含有玛瑙成分,烧制时会因温度差异形成深浅不一的釉色,而且‘蟹爪纹’是釉面开片后自然形成的,纹路交错如蟹爪,仿品很难模仿这种自然感。”张教授指着照片,“不过这也说明,走私团伙确实掌握着一件真品,他们想用高仿品转移我们的注意力。”
三人立刻召开会议,根据线报锁定了走私路线:真品汝窑盘从河南某地流出,经郑州、上海,再通过国际物流运往欧洲。吴贤提议:“我们分两路行动,我和苏湄去河南追查文物源头,周明远留在上海,紧盯国际物流渠道,一旦发现文物踪迹,立刻实施拦截。”
次日,吴贤和苏湄抵达河南郑州,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很快查到文物源头来自汝州附近的一个小村庄。据村民反映,上个月有几个陌生人在村里收购“老瓷器”,其中一个村民将家传的“瓷盘”以高价卖出,事后才意识到可能是珍贵文物。
“汝州是宋代汝窑的发源地,当地民间可能还藏有未被发现的汝窑瓷。”吴贤对苏湄说,“我们得尽快找到那个卖瓷盘的村民,了解更多线索。”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两人找到村民王老汉。王老汉拿出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瓷盘正是线报中提到的汝窑天青釉盘,盘底还有一个细小的“蔡”字款——这是宋代汝窑为宫廷烧制的标志性款识之一,通常用于供奉皇室的器物。
“他们说这是‘普通老瓷盘’,给了我五万块钱。”王老汉懊悔地说,“后来我在电视上看到汝窑瓷的介绍,才知道自己卖的是国宝。”吴贤安慰道:“您别着急,我们一定会把文物追回来。您还记得那些人的长相吗?”王老汉回忆:“带头的是个戴眼镜的男人,说自己是‘古董商’,手机号我还存着。”
苏湄立刻将手机号交给警方,通过技术手段定位,发现该号码的使用者正在郑州某酒店。两人立刻赶去,在酒店房间内抓获了嫌疑人张强。张强交代,他受“暗影会”成员指使,收购汝窑瓷后,已通过物流将文物运往上海,交给另一名同伙。
与此同时,上海的周明远也传来消息:在一批标注为“陶瓷工艺品”的国际物流包裹中,发现了一件疑似汝窑瓷的文物。吴贤和苏湄立刻动身前往上海,与周明远汇合。在海关的监管仓库里,三人打开包裹,里面果然是那件汝窑天青釉盘——瓷盘通体天青,釉面温润如玉,“蟹爪纹”自然交错,盘底的“蔡”字款清晰可见,正是宋代汝窑的真品。
“这件汝窑瓷的釉色、开片、款识都符合宋代汝窑的特征,尤其是釉面的‘酥油光’,是现代仿品无法复制的。”吴贤仔细鉴定后说,“所谓‘酥油光’,是汝窑瓷历经千年氧化后,釉面形成的一种温润光泽,像酥油一样细腻,这是判断汝窑瓷真伪的关键依据之一。”
追回汝窑瓷后,三人并没有放松警惕。根据张强的招供,“暗影会”还在策划走私一批元代青花瓷,这批青花瓷来自江西景德镇,准备通过香港转运到海外。景德镇是元代青花瓷的主要产地,当时朝廷在此设立“浮梁瓷局”,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和外销瓷,元代青花瓷以“青花发色浓艳、构图饱满”闻名,其中绘有“鬼谷子下山”“萧何月下追韩信”等题材的青花罐,更是拍卖市场上的天价文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元代青花瓷的青花料主要使用‘苏麻离青’,这种颜料来自波斯,发色浓艳,在釉面下会形成‘铁锈斑’,这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特征。”吴贤对两人说,“我们必须尽快赶到景德镇,在文物流出前将其截获。”
抵达景德镇后,三人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对市内的古董店、古玩市场进行排查。在一家名为“瓷都古韵”的古董店里,他们发现了几件疑似元代青花瓷的器物。店主李某看到警方,神色慌张,试图将一件青花罐藏起来。吴贤上前阻止,拿起青花罐仔细查看:罐身绘有“缠枝牡丹纹”,青花发色浓艳,釉面下的“铁锈斑”清晰可见,底部无款识——这符合元代民间青花瓷的特征,虽然不是宫廷用瓷,但也是珍贵的元代文物。
“这些青花瓷是从哪里来的?”吴贤问。李某交代,这些文物是从景德镇郊区的一个古墓中盗掘而来,他以低价收购,准备卖给“暗影会”的同伙。警方根据李某的供述,在古墓现场抓获了三名盗墓分子,缴获了多件元代青花瓷,包括一件绘有“青花鱼藻纹”的大盘——这件大盘直径超过40厘米,青花发色纯正,鱼藻纹构图饱满,是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
“元代青花瓷的器型通常较大,尤其是大盘、大罐,主要用于外销或宫廷陈设。”张教授后来在鉴定时说,“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盘,胎质厚重,釉面白中泛青,符合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胎釉特征,而且鱼藻纹的绘制手法流畅,青花晕散自然,是典型的元代中期作品。”
追回元代青花瓷后,吴贤和团队并没有停下脚步。根据“暗影会”成员的招供,他们还在云南、四川等地寻找唐代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唐代南诏国曾与唐朝交往密切,其文物融合了中原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代表性器物有“南诏铁柱”“青瓷双耳罐”等,而大理国时期的“阿嵯耶观音像”更是国宝级文物,目前仅存数件。
“南诏、大理国文物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它们见证了唐代至宋代西南地区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吴贤对团队说,“我们得尽快赶往云南,防止文物流失。”在云南大理,三人在当地文物部门的协助下,查到“暗影会”成员正在收购一件大理国时期的“青瓷鸡首壶”。这件鸡首壶造型独特,壶嘴为鸡首形,壶身绘有佛教纹样,是大理国时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证据。
通过蹲守,三人在大理古城的一家客栈内抓获了嫌疑人,缴获了青瓷鸡首壶。吴贤鉴定后说:“这件鸡首壶的胎质呈灰白色,釉面青中泛黄,符合大理国时期青瓷的特征。鸡首造型源自中原地区的汉代鸡首壶,但壶身的佛教纹样又带有西南少数民族特色,是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接下来的几个月,吴贤和团队辗转于全国多地,先后追回了唐代唐三彩骆驼俑、宋代官窑粉青釉瓶、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等多件珍贵文物。每一件文物的追回,都伴随着对其历史背景、工艺特征的深入研究——唐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采用“二次烧制”工艺,先烧胎,再施釉,最后低温烧釉,形成绚丽多彩的效果;宋代官窑瓷以“粉青釉”为最佳,釉面开片如“冰裂纹”,胎质厚重,敲击声沉闷;明代永乐青花则使用“苏麻离青”料,发色浓艳,釉面肥润,常见缠枝莲、海水江崖等纹样。
在追回明代永乐青花缠枝莲纹碗时,吴贤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碗底的“永乐年制”款识为篆书,字体工整有力,这是永乐后期官窑瓷的特征,而早期永乐青花多无款识。“通过款识、釉色、纹样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文物的具体年代,这对研究明代官窑瓷的发展脉络至关重要。”吴贤对身边的年轻文物工作者说。
随着一件件文物被追回,国内文物局决定举办一场“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将近年来追回的珍贵文物集中展出,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吴贤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之一,亲自参与文物的陈列设计和讲解词撰写。他在展览中设置了“工艺解读区”,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详细介绍不同朝代文物的工艺特征——从宋代汝窑的“玛瑙入釉”,到元代青花的“苏麻离青”,再到清代广彩的“中西合璧”,让观众直观感受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魅力。
展览开幕当天,吸引了数万观众前来参观。在汝窑天青釉盘展区,吴贤亲自为观众讲解:“这件汝窑瓷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存世量稀少,更因为它代表了宋代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宋代工匠将玛瑙融入釉料,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制,才形成这种温润如玉的天青釉色,这种工艺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观众们听得入迷,纷纷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在元代青花瓷展区,苏湄向观众介绍:“元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陶瓷以青瓷、白瓷为主的格局,青花料从波斯进口,与中国传统的制瓷工艺结合,创造出了全新的陶瓷品种。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盘,就是元代青花瓷的典型代表,它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展览期间,不少学校组织学生前来参观,吴贤和团队还专门设计了“文物小课堂”,让孩子们通过触摸仿制品、绘制青花纹样等互动活动,了解文物知识。一个小男孩拿着自己绘制的“青花盘”对吴贤说:“叔叔,我以后也要保护文物,不让它们被坏人偷走。”吴贤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好,我们等着你的加入。”
展览结束后,吴贤收到了父亲发来的视频。视频里,父亲站在展览的照片墙前,看着一张张文物追回的现场照片,欣慰地说:“孩子,你做得很好。看到这些国宝回到祖国的怀抱,我很骄傲。记住,文物保护不仅是保护一件件器物,更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这是一项需要代代相传的事业。”
吴贤看着视频里的父亲,眼眶湿润了。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期望,更是为了守护中华文明的根脉。虽然“暗影会”的主要势力已被摧毁,但文物保护的道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
就在这时,周明远拿着一份新的线报走进来:“‘暗影会’的最后一名核心成员在澳大利亚悉尼露面,他手里藏着一件清代圆明园流失的‘掐丝珐琅鼎’,准备在当地举办的私人拍卖会上出售。”吴贤立刻站起来,眼神坚定:“我们立刻出发去悉尼,绝不能让这件文物再次流失海外。”
苏湄和周明远点头同意。三人收拾好行李,踏上前往澳大利亚的航班。飞机上,吴贤看着窗外的云海,心中满是期待。他知道,这又是一次新的挑战,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携手合作,就一定能将国宝追回,让中华文明的光芒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飞机穿越澳大利亚上空的云层时,吴贤指尖反复摩挲着手机里掐丝珐琅鼎的资料照片。清代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以铜为胎,用细铜丝在胎上掐出花纹,再填入珐琅釉料,经多次烧制、打磨而成,是明清两代皇家御用的珍贵工艺。而这件圆明园流失的掐丝珐琅鼎,据记载为乾隆年间造办处监制,鼎身以宝蓝色珐琅为地,掐丝勾勒出缠枝莲纹,顶部装饰鎏金瑞兽,底部刻有“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当年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内陈设,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后流落海外。
“悉尼的私人拍卖会定在三天后,主办方对外宣称是‘欧洲私人藏家旧藏专场’,但根据线报,这件掐丝珐琅鼎会作为压轴拍品出现。”周明远将打印好的拍卖目录递给吴贤,“‘暗影会’最后一名核心成员叫陈锦,他这次是以‘藏家代表’的身份参与拍卖,想在拍卖会上完成交易,将文物合法化转卖。”
苏湄正查阅悉尼当地的文物保护法规,眉头微蹙:“澳大利亚对文物进出口的监管相对宽松,尤其是私人拍卖,只要卖家能提供‘合法来源证明’,就能顺利成交。我们必须在拍卖前找到证据,证明这件掐丝珐琅鼎是圆明园流失文物,才能申请当地法院查封。”
抵达悉尼后,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的文化参赞已在机场等候,他递给三人一份文件:“我们已联系悉尼大学的东亚艺术研究专家爱丽丝教授,她对圆明园流失文物有深入研究,或许能帮我们鉴定文物并提供学术支持。另外,当地警方也同意协助,但需要我们提供确凿证据。”
当天下午,四人在爱丽丝教授的工作室会面。教授拿出一本泛黄的《圆明园陈设清册》复印件,其中一页明确记载:“正大光明殿内,设掐丝珐琅鼎一座,高三尺二寸,径二尺,蓝釉地,缠枝莲纹,鎏金饰瑞兽,乾隆年制。”她指着资料中的插图:“你们看,插图中的鼎形、纹饰与你们提供的照片完全吻合,这足以证明这件掐丝珐琅鼎是圆明园旧藏。”
“但拍卖会上,陈锦很可能伪造来源证明,声称文物是‘19世纪欧洲传教士合法收购’。”吴贤担忧地说。爱丽丝教授点头:“确实,这种伪造的来源证明在私人拍卖中很常见。不过,清代皇家掐丝珐琅鼎的底部通常会有‘大清乾隆年制’的款识,而且珐琅釉料在历经百年后会形成独特的‘包浆’,仿品很难模仿。我们可以申请在拍卖前对文物进行专业鉴定,只要能确认款识和包浆的真实性,就能揭穿他的谎言。”
次日,周明远以“潜在买家”的身份联系拍卖行,提出要在拍卖前查看掐丝珐琅鼎的实物。拍卖行起初拒绝,但在大使馆和当地警方的介入下,最终同意安排鉴定。当天下午,吴贤、苏湄和爱丽丝教授来到拍卖行的库房,陈锦果然也在场,他穿着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丝毫不像走私团伙的核心成员。
“这位是来自中国的文物鉴定专家,想确认文物的年代和工艺。”周明远介绍道。陈锦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但还是故作镇定地说:“当然可以,不过我这件文物来源清晰,是欧洲老牌藏家的旧藏,绝对合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吴贤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拿起掐丝珐琅鼎。鼎身的宝蓝色珐琅釉温润厚重,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是清代珐琅釉料历经百年氧化形成的“包浆”,现代仿品的釉面则过于光亮刺眼。他用放大镜仔细查看底部的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个篆书字笔画工整,间距均匀,符合乾隆年间造办处的款识风格,而且款识周围的铜胎有轻微的氧化痕迹,绝非现代伪造。
“这件掐丝珐琅鼎确实是清代乾隆年间的皇家器物,而且从工艺特征来看,是造办处监制的精品。”吴贤故意停顿了一下,“不过,鼎身内侧有一处细微的磕碰痕迹,根据《圆明园陈设清册》的记载,圆明园的那座掐丝珐琅鼎在1858年的一次陈设调整中被磕碰,位置和痕迹完全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