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为了庆祝文物回归,吴贤决定在沈阳举办一场文物展览,把近年来追回和修复的文物都展示出来。展览筹备期间,他每天都让队员们推着轮椅去展厅查看,从展柜的高度到灯光的亮度,都亲自把关。他说:“这些文物是国家的宝贝,一定要让它们以最好的姿态展现在老百姓面前,让大家知道咱们的历史有多悠久,文化有多灿烂。”
展览开幕那天,展厅里挤满了人。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学生,还有从外地特意赶来的文物爱好者。大家围着展柜,仔细欣赏着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听讲解员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一个小女孩拉着妈妈的手,指着三彩马说:“妈妈,这匹马真漂亮,它是从很远的地方回来的吗?”妈妈点点头:“是啊,它之前在国外,是很多像吴爷爷一样的人努力,才把它接回来的。”
吴贤坐在轮椅上,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自己这么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展览结束后,吴贤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培养年轻文物保护者上。他把自己多年的文物保护经验整理成笔记,交给小杨他们,还经常给培训班的学员们讲课,教他们如何识别文物、修复文物,如何与老百姓沟通,发动大家一起保护文物。
有一天,培训班的学员们给吴贤带来了一个惊喜——他们用自己学到的技术,修复了一尊之前破损严重的高句丽陶俑,还在陶俑旁边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献给吴先生,感谢您的教导”。吴贤看着修复好的陶俑,眼眶湿润了:“好,好,你们都长大了,能独当一面了。以后东北的文物保护,就靠你们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贤的身体越来越虚弱。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但依旧牵挂着文物保护的事。有时候,队员们来看他,他会拉着他们的手,问起遗址的情况、文物的修复进展,还会叮嘱他们要好好保护文物,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
有一天,沈文儒来看他,带来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丸都山城的“好太王碑”,经过修复后,石碑重新立在遗址公园里,周围种满了松树,还有不少老百姓在石碑前参观。“吴先生,您看,好太王碑现在保护得很好,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还有学校组织学生来这里学习历史。”
吴贤看着照片,脸上露出了笑容:“好,好,这样我就放心了。只要这些文物能好好的,能让更多人了解咱们的历史,我做的一切就都值了。”
这天晚上,吴贤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平静而满足。他想起了自己这辈子走过的路,从洛阳到花园口,从沈阳到渤海国遗址,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和平时期,他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老祖宗留下的珍贵文物。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快要走到尽头了,但他并不遗憾,因为他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而且,还有那么多年轻的文物保护者在继续着他的事业。
他轻轻闭上眼睛,仿佛看到了那些修复好的文物在博物馆里闪耀着光芒,看到了老百姓们在遗址公园里开心地参观,看到了年轻的队员们在认真地修复文物……他知道,这些景象会一直延续下去,中国的历史文化会永远传承下去,而他,也会永远守护在这些文物身边,守护着这片他热爱的土地。
秋霜染透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茅草,吴贤躺在病床上,透过窗户能看到远处石灯塔的轮廓。小杨推着轮椅走进来,手里捧着刚整理好的文物档案,轻声说:“吴先生,这是今年新发现的辽代墓葬资料,您看看?”
吴贤接过档案,指尖在泛黄的图纸上摩挲。图纸上标注着墓葬的位置、出土文物的清单,还有几张陶俑的照片,眉眼间能看出渤海国文化的痕迹。“这处墓葬很重要,得派专人看守,别让盗墓贼钻了空子。”他咳嗽了两声,声音有些虚弱,“还有,出土的陶俑要尽快修复,别让它们受潮。”
小杨点点头,把吴贤的叮嘱记在笔记本上。这些年,他早已从当年的学徒成长为东北文物保护队的骨干,不仅精通文物修复,还能独立组织遗址普查。但每次遇到重要决策,他还是习惯来问问吴贤——这位老人身上的执着和经验,是任何书本都学不到的。
正说着,林兰端着药走进来,看到吴贤还在看档案,无奈地说:“吴先生,医生让您多休息,别再操心工作了。您的身体要紧。”
吴贤笑着把档案放在一边,接过药碗:“我这身子骨我知道,活一天就得多做一天事。这些文物就像我的孩子,不看着它们安好,我睡不着啊。”
林兰叹了口气,不再劝他。她知道,吴贤这辈子都在为文物奔波,从战火里抢文物,在废墟上修遗址,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份事业。如今他老了,病了,可这份牵挂却丝毫没减。
这天下午,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的老周突然来了。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信封,走到病床前,激动地说:“吴先生,好消息!咱们和日本方面谈妥了,他们愿意归还一批二战时期从中国抢走的文物,其中就有当年从沈阳故宫盗走的《四库全书》抄本!”
吴贤猛地坐起来,眼睛里泛起光:“真的?《四库全书》抄本要回来了?”
“真的!”老周打开信封,拿出一份清单,“你看,除了《四库全书》抄本,还有几件宋代的瓷器和唐代的壁画残片。日本方面已经安排好了运输,下个月就能到北平。委员会想让你去北平主持接收仪式,你看行吗?”
吴贤紧紧攥着清单,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四库全书》抄本是他心头的一块心病——当年日军攻占沈阳时,他没能守住故宫,眼睁睁看着这批国宝被抢走。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四处打听抄本的下落,如今终于要回来了,他怎么能不激动?
“我去!”他毫不犹豫地说,“就算爬,我也要去北平,亲自把这批文物接回来。”
林兰在一旁担心地说:“吴先生,您的身体能行吗?去北平要坐好几天火车,太折腾了。”
“没事,我能行。”吴贤摆摆手,眼神坚定,“这是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不能错过。”
为了让吴贤顺利去北平,林兰特意联系了北平的医院,安排好沿途的医疗保障。赵刚也从外地赶回来,亲自护送吴贤——这位当年和吴贤一起在战场上拼杀的老战友,如今依旧像从前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他和文物。
出发那天,东北文物保护队的队员们都来送吴贤。小杨抱着一个锦盒,递给吴贤:“吴先生,这是我们修复好的渤海国金柄铜剑,您带着它去北平,就当是咱们东北文物保护队的一点心意。”
吴贤接过锦盒,打开一看,金柄铜剑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剑柄上的花纹经过修复,重新变得清晰。“好,我带着它去,让北平的人也看看咱们东北的宝贝。”
火车缓缓开动,吴贤靠在车窗边,看着外面渐渐远去的遗址,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了当年和队员们在战火里保护文物的日子,想起了百姓们自发帮忙搬运陶俑的场景,想起了那些为了守护国宝而牺牲的战友。如今,那些失去的文物正在一件件回家,那些残破的遗址正在一点点修复,他知道,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
经过三天的颠簸,火车终于到达北平。北平文物整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早已在车站等候,看到吴贤来了,赶紧迎上来,小心翼翼地把他从火车上扶下来,送上早已准备好的汽车。
到了北平的医院,医生给吴贤做了全面检查,确认他的身体状况可以参加接收仪式后,才放心让他休息。接下来的几天,吴贤一边调养身体,一边和老周等人商量接收仪式的细节。他提出,接收仪式要简单隆重,不仅要邀请文物专家和政府官员,还要邀请普通百姓参加——这些文物是国家的,更是人民的,理应让大家一起见证这个重要的时刻。
接收仪式当天,北平故宫的太和殿前挤满了人。吴贤穿着整齐的中山装,坐在轮椅上,被推到台上。当日本方面的代表把《四库全书》抄本的木箱递到他手里时,他的手忍不住发抖。他轻轻打开木箱,看到泛黄的书页上熟悉的字迹,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了下来。
“各位乡亲,各位同仁。”吴贤拿起话筒,声音虽然虚弱,却充满了力量,“今天,我们终于迎回了这批流失多年的国宝。它们在国外漂泊了几十年,如今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不仅是文物的回归,更是民族尊严的回归!”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吴贤接着说:“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这些年,有太多人为了文物付出了心血,甚至牺牲了生命。我希望,从今以后,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来,让我们的国宝永远留在祖国的土地上,让我们的历史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仪式结束后,吴贤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北平故宫的文物库房。看着那些熟悉的文物——有他当年在洛阳保护的北魏佛头,有从大连港截回的青铜爵,还有如今刚刚回归的《四库全书》抄本——他的心里充满了欣慰。这些文物就像一个个音符,串联起中国的历史,也串联起他的一生。
从北平回来后,吴贤的身体更差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昏睡,醒来的时候,要么是看文物的照片,要么是听小杨等人汇报工作。但他的精神状态却很好,脸上总是带着笑容——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白活,他守护了自己想守护的东西,也看到了文物保护事业的希望。
有一天,吴贤突然清醒了很多,他让小杨把所有队员都叫到病房里。队员们围在病床前,看着这位日渐消瘦的老人,心里都很沉重。
吴贤看着大家,缓缓地说:“我知道,我快要不行了。这辈子,我没什么遗憾的,唯一牵挂的就是这些文物和你们。”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小杨身上,“小杨,我把东北的文物保护工作交给你了。你要记住,保护文物不仅要靠技术,更要靠心。要尊重文物,尊重历史,更要尊重老百姓——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什么也做不成。”
小杨含着泪点头:“吴先生,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保护文物,不辜负您的期望。”
吴贤又看向其他队员:“你们都是好孩子,这些年跟着我受苦了。以后,你们要团结一心,把东北的文物保护工作做好。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因为你们守护的,是我们民族的根。”
队员们纷纷点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接下来的几天,吴贤的意识越来越模糊。但每当有人提到文物,他的眼睛就会微微睁开,仿佛还在关注着那些他守护了一辈子的宝贝。
这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进病房时,吴贤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一张渤海国陶俑的照片——那是他这辈子修复的第一件文物,也是他与文物保护事业结缘的开始。
吴贤去世的消息传开后,东北的百姓和文物保护工作者都陷入了悲痛。很多人自发来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为这位一生守护文物的老人送行。遗址的石灯塔下,堆满了百姓们送来的鲜花和祭品,还有人在灯塔上系上了红绸带,希望能陪伴这位老人继续守护这片土地。
按照吴贤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土地上。他生前守护着这里的文物,死后也要永远陪伴着它们。
小杨和队员们没有辜负吴贤的期望。他们继续着吴贤未完成的事业,不仅修复了更多的文物,还在东北各地建立了文物保护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文物保护者。他们还积极与国外的博物馆和机构沟通,争取让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归祖国。
几年后,在小杨的努力下,当年从沈阳故宫流失的《四库全书》抄本被完整地运回了东北,存放在新建的沈阳文物博物馆里。开馆那天,小杨站在博物馆的展厅里,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想起了吴贤当年的话:“文物是国家的,更是人民的。”他知道,吴贤虽然走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这里,留在了每一个守护文物的人心里。
如今,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这里参观,了解渤海国的历史和文化。遗址的石灯塔经过修复,重新矗立在阳光下,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也诉说着一位老人用一生守护文物的故事。
而在东北的每一处文物遗址、每一个博物馆、每一个文物保护站,都能看到像吴贤一样的人——他们或许默默无闻,或许平凡普通,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守护着民族的根与魂。他们知道,文物保护的路没有尽头,只要还有文物需要守护,他们就会一直走下去,就像当年的吴贤一样,用一生的执着,书写着对文物、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