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盗墓:白家胜利,万事顺意》最新章节。
沈阳文物博物馆的开馆仪式上,小杨站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指尖轻轻划过玻璃。展柜里的抄本用特制的恒温恒湿装置保护着,泛黄的纸页上,清代文人的墨迹清晰可见。台下传来一阵掌声,他抬头望去,看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当年和吴贤一起战斗过的抗联老战士,有渤海国遗址附近的百姓,还有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文物保护者。
“今天,我们不仅迎回了《四库全书》抄本,更传承了吴贤先生的精神。”小杨拿起话筒,声音有些哽咽,“吴先生这辈子都在守护文物,他常说,文物是民族的根,只要根在,民族就不会倒下。现在,我们要接过他的接力棒,让更多流失的文物回家,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历史。”
仪式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战士拉着小杨的手,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小杨同志,这是当年吴先生送给我的洛阳铲,他说这是保护文物的工具。现在我老了,用不上了,交给你,希望你能像吴先生一样,好好保护咱们的宝贝。”
小杨接过洛阳铲,金属的铲头已经有些磨损,但握在手里依旧沉甸甸的。他知道,这把洛阳铲不仅是一件工具,更是一份责任,一份传承。他郑重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一定会像吴先生一样,用生命守护文物。”
接下来的几年里,小杨带领东北文物保护队,开展了一系列文物追索和保护工作。他们与国外的博物馆和文物机构积极沟通,通过外交谈判、民间捐赠等多种方式,陆续迎回了二十多件流失海外的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唐代的唐三彩骆驼俑——这件文物当年被日军从西安抢走,辗转流落至美国,最终在一位华侨的帮助下,无偿捐赠给了中国。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小杨还在东北各地开展了“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活动。他带着修复好的文物残片,走进学校,给孩子们讲文物背后的故事;走进社区,教老百姓识别文物、保护文物。有一次,在一个偏远的山村,一个小男孩拿着一块捡来的陶片问小杨:“叔叔,这是不是文物呀?能不能保护它?”小杨看着男孩认真的眼神,心里一阵温暖——吴先生当年的期望,正在一点点实现。
这年秋天,东北文物保护队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对丸都山城的高句丽古墓群进行全面普查和修复。丸都山城是高句丽的重要都城遗址,里面保存着大量的壁画和墓葬,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但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战争的破坏,很多古墓已经出现了坍塌、渗水等问题,急需修复。
小杨带领队员们进驻丸都山城,开始了艰苦的普查工作。他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背着设备穿梭在山林里,仔细勘察每一座古墓的情况。遇到陡峭的山坡,他们就手脚并用地爬上去;遇到狭窄的墓道,他们就弯腰钻进去,用手电筒照亮墓壁上的壁画。
普查工作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冲刷着山体,不少古墓的墓道出现了积水。小杨担心雨水会损坏壁画,带领队员们冒雨加固墓道。他们用防水布覆盖墓口,用沙袋堵住渗水的缝隙,浑身都被雨水淋透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
“吴先生当年在雪地里保护遗址,咱们这点苦算什么?”小杨擦了擦脸上的雨水,对队员们说,“这些壁画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咱们就算拼了命,也要保护好它们。”
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普查工作终于完成。队员们共勘察了三十多座古墓,发现了十多处新的壁画遗迹,还出土了一批高句丽时期的陶俑、青铜器等文物。接下来的修复工作更加艰巨,小杨邀请了全国着名的文物修复专家,一起制定修复方案。他们采用传统的修复工艺,结合现代科技,一点点清理壁画上的污垢,修复壁画的裂痕,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壁画重新焕发出光彩。
修复工作完成那天,小杨特意带着队员们来到吴贤的骨灰撒放处——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他拿出一瓶酒,缓缓倒在地上:“吴先生,我们完成了您的心愿,丸都山城的古墓和壁画都保护好了。您放心,我们会一直守护下去,让更多人看到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
就在小杨和队员们为文物保护工作忙碌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渤海国时期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这个发现让整个考古界都为之震动,因为它不仅填补了渤海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空白,还为研究渤海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小杨立刻带领队员们进驻遗址,开展发掘工作。发掘过程中,队员们出土了大量的陶窑、骨器作坊、金属冶炼遗址,还有不少制作精美的陶器、骨器、金属器。其中,一件渤海国时期的鎏金铜带銙尤为珍贵,带銙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图案,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渤海国金属制造的最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个手工业作坊遗址,小杨决定在遗址上建立一个遗址博物馆。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还邀请了着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出既符合文物保护要求,又能让游客近距离感受遗址风貌的博物馆方案。
经过两年的建设,渤海国手工业作坊遗址博物馆终于建成开放。博物馆里,不仅展示了出土的文物,还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原了当年手工业作坊的生产场景。游客们走进博物馆,仿佛穿越回了渤海国时期,能亲眼看到工匠们制作陶器、冶炼金属的过程。
开馆那天,小杨站在博物馆的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他想起了吴贤当年的话:“保护文物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文物保护,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这一切,都是吴贤当年所期望的。
然而,文物保护的道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这年冬天,东北遭遇了罕见的暴雪,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出现了严重的倾斜。小杨得知消息后,立刻带领队员们冒着暴雪赶到遗址。
雪下得很大,能见度不足五米。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行走,每个人的脸上都结了厚厚的冰霜。他们用铁锹清理石灯塔周围的积雪,用绳索固定灯塔的塔身,还找来专业的地质专家,制定加固方案。
“一定要保住石灯塔!”小杨大喊着,带头爬上灯塔旁边的脚手架。雪花落在他的脸上,融化成水,又冻成冰,但他丝毫没有在意。他知道,石灯塔不仅是渤海国遗址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吴贤精神的象征,绝不能在他们这一代人手里倒下。
经过三天三夜的奋战,石灯塔终于被成功加固。当第一缕阳光透过雪雾照在灯塔上时,小杨和队员们都露出了疲惫的笑容。他们站在雪地里,看着完好无损的石灯塔,心里充满了自豪——他们又一次守护住了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杨也渐渐老了。他的头发开始变白,眼角也出现了皱纹,但他依旧每天都要去遗址或博物馆看看。有时候,他会坐在石灯塔下,给年轻的队员们讲吴贤的故事,讲他们当年保护文物的经历;有时候,他会在博物馆里,给游客们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神,他的心里就会充满温暖。
有一天,小杨在博物馆里遇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年送给他洛阳铲的那位抗联老战士。老战士已经九十多岁了,由孙子推着轮椅来参观。看到小杨,老战士激动地说:“小杨同志,没想到还能见到你。这些年,辛苦你了,把咱们的文物保护得这么好。”
小杨握住老战士的手,眼眶湿润了:“大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要不是吴先生,要不是你们当年的牺牲,我们也保护不了这些文物。”
老战士看着展柜里的文物,感慨地说:“真好啊,这些宝贝都还在。咱们这代人经历了太多战争,能看到这些文物好好的,能看到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历史,就算死也瞑目了。”
小杨知道,文物保护的事业没有终点。虽然他已经老了,但还有更多年轻的文物保护者在接过他的接力棒。他们带着新的理念、新的技术,继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文化,让那些珍贵的文物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这天傍晚,小杨坐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石灯塔下,看着夕阳渐渐落下。余晖洒在灯塔上,给它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轮廓。他想起了吴贤,想起了那些为文物保护牺牲的战友,想起了这些年一起奋斗的队员们。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和吴贤一样,都献给了文物保护事业。他不后悔,因为他守护的,是民族的根,是历史的魂。
远处,年轻的队员们正在遗址上进行日常巡查,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坚定。小杨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只要还有人在守护,中国的历史文化就会永远传承下去,那些珍贵的文物就会永远闪耀着光芒,而他和吴贤的故事,也会在这片土地上永远流传下去。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晨光里,年轻队员小林正用无人机勘测手工业作坊遗址的新发掘区。无人机的镜头掠过刚清理出的陶窑残基,屏幕上清晰显示出窑壁上的烟熏痕迹——这是渤海国晚期制陶工艺的重要证据。她操纵着遥控器,突然看到地面上有个熟悉的身影,赶紧操控无人机降落,朝着石灯塔的方向跑去。
小杨坐在石灯塔下的木凳上,手里摩挲着那把老洛阳铲。铲头的锈迹被岁月磨得发亮,握柄处的木纹里还嵌着当年渤海国遗址的泥土。听到脚步声,他抬头看到小林,笑着招手:“来得正好,刚收到北平的消息,英国那边又有三件流失文物要归还,其中有件辽代的玛瑙杯,据说和咱们之前在丸都山城发现的玛瑙饰件是一套。”
小林凑过来,看着小杨手机里的文物照片。照片上的玛瑙杯通体莹白,杯身上雕刻着缠枝莲纹,和她去年参与修复的玛瑙饰件纹路几乎一致。“太好了!咱们是不是要派人去英国接收?”她眼睛亮了起来,语气里满是期待。这些年,她跟着小杨参与过好几次文物追索工作,从最初整理资料到后来负责文物运输的恒温监测,早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骨干。
小杨点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笔记本,上面记满了近年来流失文物的追索进展:“北平文物局想让咱们派人去,我已经推荐你了。这次去不仅要接收文物,还要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交流修复技术,尤其是玛瑙器物的保养方法,咱们之前修复的饰件有点起棉,正好请教下他们的经验。”
小林接过笔记本,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字迹,心里一阵激动。她想起第一次跟着小杨去西安碑林学习时,小杨跟她说的话:“文物保护不仅要懂修复,还要懂交流,咱们的宝贝要回家,也得让世界看到咱们的技术和诚意。”
出发去英国前,小林特意去了沈阳文物博物馆。在《四库全书》抄本的展柜前,她遇到了当年给小杨送洛阳铲的抗联老战士的孙子——如今是博物馆的志愿者小周。“小林姐,你要去英国接文物啊?”小周手里拿着讲解器,笑着说,“我爷爷要是知道了,肯定特别高兴,他总说,当年吴先生他们拼了命保护文物,就是盼着有一天所有宝贝都能回家。”
小林点点头,目光落在展柜里的抄本上:“等我把玛瑙杯接回来,就来跟你爷爷报喜。对了,上次你说想学习文物摄影,这次我带回来的资料里有专业教程,到时候咱们一起学。”
小周眼睛一亮:“真的吗?太好了!我想把咱们东北的文物都拍下来,做成线上展览,让更多人看到。”
小林心里一暖。这些年,像小周这样主动加入文物保护队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有学考古的大学生,有做新媒体的博主,还有退休后自愿来遗址帮忙的老人。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延续着吴贤和小杨那代人的坚守。
飞往英国的航班上,小林翻看着玛瑙杯的资料。资料里提到,这件玛瑙杯是1903年被英国探险家从辽代贵族墓中盗走的,百年来一直藏在英国私人收藏家手中,直到收藏家去世前,才嘱托家人将文物归还中国。“百年了,终于要回家了。”小林轻声说,指尖轻轻拂过照片上的玛瑙杯,仿佛能感受到文物跨越时空的期盼。
到了英国博物馆,负责交接的馆长马克亲自接待了小林。当马克小心翼翼地从恒温箱里取出玛瑙杯时,小林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她仔细检查着杯身,确认没有损伤后,才将玛瑙杯放入自己带来的特制保护箱中。“你们的保护技术很专业。”马克看着小林熟练的操作,由衷地赞叹,“我看过你们修复渤海国陶俑的视频,那种对文物的敬畏心,很让人感动。”
小林笑了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些文物是我们民族的记忆,每一件都承载着太多故事,我们必须好好守护。”接下来的几天,小林和英国博物馆的专家们一起交流文物修复技术。在谈到玛瑙器物起棉的问题时,专家们提出用低温慢烘的方法处理,还现场演示了操作流程。小林认真记录着每一个步骤,心里暗暗想着,回去后一定要尽快把这个方法用到丸都山城玛瑙饰件的修复上。
返程那天,小林抱着装有玛瑙杯的保护箱,心里格外踏实。飞机穿过云层,她看着窗外的蓝天,突然想起小杨跟她说过的吴贤的故事——当年吴贤为了保护文物,在雪地里徒步几十里,腿冻得差点截肢,却始终不肯放弃手里的陶片。“吴先生,您看,又一件宝贝回家了。”小林轻声说,眼眶有些发热。
回到东北后,小林第一时间带着玛瑙杯去了丸都山城遗址。小杨早已带着队员们在那里等候,还有不少附近的百姓也赶来看热闹。当小林打开保护箱,将玛瑙杯和之前修复的玛瑙饰件放在一起时,人群中响起了欢呼声。“真的是一套!”百姓们纷纷凑过来,小心翼翼地看着这两件文物,脸上满是自豪。
小周的爷爷也来了,老人坐在轮椅上,由小周推着,仔细看着玛瑙杯:“好啊,好啊,咱们的宝贝终于凑齐了。当年我跟着吴先生在山里打游击,就见过类似的宝贝,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看到它们完好地摆在一起。”
接下来的日子里,小林按照从英国学到的技术,开始修复丸都山城的玛瑙饰件。她在工作室里搭起低温烘房,每天小心翼翼地调整温度和湿度,记录着饰件起棉情况的变化。小杨经常来看她,还带来了吴贤当年的修复笔记:“你看,吴先生当年修复陶俑时,也用过类似的慢工细活,他总说,文物修复不能急,得有耐心,要让文物自己‘缓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