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第166章 三慎:夫子的敬畏之心(1/1)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子之所慎:齐,战,疾。

鲁定公十三年的冬至,孔子在鲁国太庙的斋戒室整理玄端礼服。玄色的丝帛上绣着斧形纹样,在青铜灯盏的映照下泛着幽光。他将玉圭捧在掌心,指尖抚过温润的棱角,忽然对身旁的子贡说:“斋者,如执玉,唯恐伤之。” 窗外传来校场上传来的戈戟碰撞声,他皱眉道:“战者,如履冰,唯恐溺之。” 末了按了按隐隐作痛的膝盖,轻叹:“疾者,如临渊,唯恐坠之。”《论语?述而》记载的 “子之所慎:齐,战,疾”,正是这三重敬畏的凝练。“慎” 在甲骨文中像 “人持中”,本义是 “谨慎持中”,在孔子这里演变为 “敬慎” 的态度 —— 对祭祀的虔诚、对战争的审慎、对疾病的警惕,三者共同构成儒家 “敬畏生命” 的完整图景。从孔子的太庙斋戒到当代的核威慑与基因编辑,这种 “三慎” 的精神始终是文明存续的压舱石。

一、齐:祭祀中的虔诚之心

“齐” 通 “斋”,在儒家语境中是祭祀前的身心洁净仪式,《说文解字》“斋,戒洁也”,指通过斋戒达到内心与神明相通的虔诚。孔子的 “慎齐” 不是形式的敷衍,而是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的真实敬畏 ——《礼记?祭义》详细记载了斋戒的具体要求:“散斋七日,不御、不乐、不吊”,这七天可处理政务但需禁欲、不参与娱乐、不吊唁丧事;“致斋三日,居于外寝,沐浴更衣,不与外事”,这三天需独居别室,每日沐浴,断绝外事干扰,确保 “心不妄思,口不妄言”。孔子在致斋时,会 “思其居处,思其笑语,思其志意,思其所乐,思其所嗜”(《礼记?祭义》),回忆祖先的言行举止,让心灵与祖先的精神相通,这种 “慎” 是 “诚于中,形于外” 的自然流露。

春秋时期的斋戒礼仪,有严格的等级差异与执行标准。《周礼?天官?膳夫》规定不同祭祀的饮食禁忌:“王斋,则日三举”(天子斋戒每日三餐丰盛),“诸侯斋,则日二举”,“大夫斋,则日一举”,而士阶层 “斋则不食荤”(《礼记?玉藻》)——“荤” 指葱、蒜等辛辣食物,避免祭祀时口气不洁。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参与季氏的宗庙祭祀,“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连 “馈食之礼” 中盛放黍稷的登(瓦器)与簋(青铜器)的摆放顺序都仔细询问,这种对细节的审慎,正是 “慎齐” 的体现。《礼记?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认为斋戒的虔诚能调和天地之气,使万物各得其所,这种 “天人感应” 的观念虽具神秘色彩,却蕴含着 “尊重自然规律” 的朴素智慧。

“慎齐” 的核心是 “敬”,而非盲目的鬼神崇拜。《论语?先进》记载子路问 “事鬼神”,孔子答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将人事置于鬼神之前,体现 “重人轻神” 的理性;但 “慎齐” 仍不可废,因祭祀是 “报本反始”(《礼记?郊特牲》)—— 报答祖先的生育之恩,反思自身的道德传承。孔子在祭祀时 “鞠躬如也,如不容”(《论语?乡党》),弯腰的弧度里藏着对生命源头的敬畏;“献酬辞让” 时 “降,出,必退,敬慎如始”(《礼记?祭统》),从始至终保持恭敬,正如《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谦卑是接近神圣的唯一路径。这种 “敬” 在现代语境中可转化为 “文化认同”—— 通过祭祀仪式传承家族记忆与民族精神,如清明节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 “孝道” 文化的践行。

“慎齐” 的现代转化是 “仪式感” 的留存与精神的回归。日本的 “盂兰盆节” 人们会 “迎魂、祭祖、送魂”,在檐下挂灯笼指引祖先回家,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孔子 “慎齐” 相通;西方的 “感恩节” 全家团聚感恩丰收,与《礼记?月令》“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的感恩精神一致。当代中国的 “文化寻根” 运动中,年轻人穿汉服行成人礼、家族修撰族谱、地方恢复传统庙会,这些实践虽简化了古代斋戒的繁琐流程,却保留了 “敬慎” 的核心 —— 通过仪式暂停日常的浮躁,回归对生命与传统的思考,正如孔子在斋戒室中 “澄心净虑”,现代人也需要这样的精神驿站。

二、战:兵事中的审慎之道

“战” 在孔子眼中是 “危事也”(《论语?子罕》),《说文解字》“战,斗也”,指武装冲突,《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虽承认战争有正义性,但需极度审慎。孔子的 “慎战” 不是 “非战”,而是 “不轻易言战”——《论语?卫灵公》记载卫灵公问陈(阵法),孔子答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次日便离开卫国,这种回避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反对卫灵公 “好战” 的倾向,正如《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的审慎关乎国家存亡。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仍残留 “军礼” 的温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襄公与楚交战,坚持 “不重伤(不伤害受伤者),不禽二毛(不擒获老人),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未列阵的敌人)”,这种 “蠢猪式的仁义” 虽被毛泽东批评,却体现当时对战争的约束;《周礼?夏官?司马》“以军礼同邦国”,规定战争需 “告于天子”“卜于太庙”,获得正当性授权。孔子推崇的 “义战” 需符合三重标准:“禁暴”(制止暴行)、“保民”(保护百姓)、“救亡”(挽救危亡),齐鲁夹谷之会中,他以周礼挫败齐国 “以兵劫鲁侯” 的图谋,“归而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史记?孔子世家》),正是 “禁暴保民” 的实践。

“慎战” 的核心是 “保民”,而非争夺土地与财富。《论语?子路》记载子贡问 “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答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肯定管仲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全中原百姓的功绩。他认为 “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战争的前提是 “教民”—— 让百姓明白为何而战,《礼记?檀弓》“师出不逾时”(战争不超过一个季节),避免长期战乱伤及民生,这种 “民本” 思想比 “善战” 更显政治智慧。

“慎战” 的现代诠释是 “集体安全” 与 “人道主义” 的结合。1945 年《联合国宪章》确立 “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原则,仅允许 “自卫” 与 “联合国授权” 的战争;1949 年《日内瓦公约》规定 “保护战俘、平民、医护人员”,禁止 “生化武器”“集束炸弹” 等不人道武器,正是 “慎战” 精神的制度化。中国提出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如 “一带一路” 倡议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2020 年促成 “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 的谈判,体现 “以和为贵” 的东方智慧,与孔子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主张一脉相承。

三、疾:病痛中的生命觉醒

“疾” 在儒家语境中不仅是生理不适,更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警醒,《说文解字》“疾,病也”,甲骨文 “疾” 像 “人躺在床上,身上有箭头”,本义是外伤,后泛指疾病。孔子的 “慎疾” 包含三重内涵:预防(“君子有三戒”)、调养(“食饮有节”)、正视(“君子不病君子”),这种 “慎” 是积极的生命管理,而非消极的讳疾忌医。

春秋时期的 “慎疾” 实践,融合养生智慧与伦理规范。《论语?乡党》详细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食不语,寝不语”(避免分心影响消化与休息)、“不多食”(控制食量)、“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注重饮食卫生与时节)、“不撤姜食”(姜有养生功效),这些习惯与现代 “健康饮食” 理念高度契合。《礼记?曲礼》“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规定居丧时仍需照顾身体,可见 “慎疾” 与 “尽孝” 并行不悖;《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 “梦大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因不信医而亡,反衬孔子 “慎疾” 的理性。

“慎疾” 的深层是 “知命” 的智慧 —— 承认生命有限,更需珍惜。孔子 “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深知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故病中仍保持尊严:“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论语?乡党》)—— 君主探视时,头朝东躺卧(符合礼制),身上加盖朝服,拖着大带(表示仍在履职),这种 “病而不废礼” 的态度,体现对生命的尊重。《论语?子罕》记载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想用家臣礼仪对待,如同诸侯),孔子病愈后反对:“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病中仍坚守诚信,可见 “慎疾” 与 “慎独” 相通 —— 即使面对疾病,也不违背本心。

“慎疾” 的现代发展是 “预防医学” 与 “生命教育” 的结合。现代医学的 “三级预防” 体系:一级预防(病因预防,如戒烟)、二级预防(早期发现,如体检)、三级预防(防止恶化,如康复),与孔子 “三戒” 的预防思想一脉相承;“生命教育” 课程引导学生认识生老病死,如日本中小学的 “食育” 课讲解食物与健康的关系,德国的 “死亡教育” 让学生参观殡仪馆,这些实践帮助人们正视疾病与死亡,正如孔子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理性 —— 珍惜生命需从了解生命开始。

四、孔子的三慎实践:敬畏的生动写照

孔子在太庙的斋戒,细节中见虔诚。《论语?乡党》记载 “齐,必有明衣,布”—— 斋戒时穿干净的布制内衣,区别于日常衣物;“齐必变食”—— 改变饮食,不饮酒、不茹荤;“居必迁坐”—— 从日常居所搬到正寝(斋戒专用房间)。有一次祭祀前,子贡认为 “告朔之饩羊”(祭祀用的活羊)可省去,孔子却说 “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论语?八佾》),强调仪式背后的虔诚比形式更重要。他在致斋期间 “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即使独处也 “如见大宾”,这种 “慎独” 精神使斋戒成为 “修身” 的契机,正如《礼记?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孔子对战争的回避与参与,彰显慎战的底线。《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临行前 “左右曰:‘齐,虎狼之国也,不可信,不如辞。’孔子曰:‘齐侯以礼相邀,不可辞。’” 他提前部署 “士会”(外交官)与 “司马”(军事官),会上以 “夷狄之乐不入太庙” 驳斥齐国的挑衅,最终 “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史记?孔子世家》),以礼止战。晚年见 “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史记?孔子世家》),拒绝为乱政者策划战争,这种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论语?公冶长》)的选择,体现慎战的智慧 —— 不助纣为虐。

孔子对疾病的警惕与调养,藏着生活智慧。《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 “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虽勤奋却 “不多食”,保持规律作息;《论语?乡党》记载他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病中仍不失君臣之礼。据《孔子家语?本姓》,孔子 “年七十三,岁在壬戌,四月己丑,卒”,在人均寿命不足 30 岁的春秋时期,算得上长寿,这与他 “食饮有节”“不妄作劳” 的慎疾习惯密不可分。他曾告诫弟子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将疾病预防与伦理修养结合,展现 “身心合一” 的健康观。

五、历史回响:三慎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孟子对 “三慎” 的发展,强调 “仁心” 的核心地位。他将 “慎齐” 升华为 “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认为内心真诚比外在仪式更重要,“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孟子?离娄下》),诚是斋的本质;将 “慎战” 发展为 “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反对好战者、纵横家与过度开发,主张 “仁政” 止战;将 “慎疾” 关联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认为欲望节制是健康与道德的基础,其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主张,正是三慎精神的伦理延伸。

荀子以 “礼” 规范三慎,强调外在约束与内在自觉的结合。《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认为礼能规范斋戒(生之始)、战争(死之事)、疾病(生死之间);《荀子?议兵》“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明确战争的正义边界在于 “禁暴除害”,而非 “争利”;《荀子?天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主张通过物资准备(养备)与顺应时节(动时)预防疾病,反对 “巫祝祷祠” 的迷信。他在《劝学》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的修身主张,将三慎纳入 “礼法” 体系,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宋代朱熹的 “三慎” 诠释,融入理学 “存天理,灭人欲” 的框架。他认为 “慎齐” 是 “存天理”——“斋者,整齐其心,不使妄动,所以存天理也”(《论语集注》);“慎战” 是 “止人欲”——“战争多出于私欲,故需慎之”;“慎疾” 是 “循天道”——“饮食起居皆有常,则天理存而疾病远”。朱熹在母亲丧礼中 “居丧尽礼,不饮酒食肉,夜不解带者三年”(《宋史?朱熹传》),既慎疾(保护身体)又尽孝(符合礼制),实践了三慎精神。他主持的白鹿洞书院,将 “修身之要” 列为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些都是三慎的日常体现。

明代王阳明以 “心学” 解读三慎,回归 “良知” 的自觉。他认为 “慎齐” 是 “致良知”——“心诚则灵,不诚则无物,斋者,诚之至也”(《传习录》);“慎战” 是 “知行合一”——“知战之危,则行必慎,此良知自然之用”;“慎疾” 是 “省察克治”——“常省己过,则天理存而疾病远,此良知之觉”。龙场驿时他 “旧疾复发,乃凿石为椁以俟”,却仍 “讲学不辍”,在病痛中领悟 “心即理”,是慎疾中的觉醒;平定宁王之乱时 “先谍知敌情,再设伏兵”,而非贸然进攻,体现慎战的智慧,其 “致良知” 学说使三慎从外在规范内化为内心自觉。

六、历史人物的三慎实践:敬畏的多样呈现

诸葛亮的 “慎战”,是 “鞠躬尽瘁” 的担当与审慎。《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 “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但 “每战必亲勘察地形,夜观星象”,如 “空城计” 前 “登城望司马懿军,见其多疑,乃定计”;《出师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平定南中,采用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的策略,七擒孟获使其心服,避免反复叛乱,这种 “慎战” 不是畏缩,而是 “安邦定国” 的责任。他在《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的家训,也体现慎疾的养生思想。

苏轼的 “慎疾”,是逆境中的豁达与调养。《东坡志林》记载他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无论顺逆都 “早寝早起,饮食有节”—— 贬黄州时 “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种稻种菜锻炼身体;贬惠州时 “日啖荔枝三百颗” 却 “不辞长作岭南人”,顺应环境调养;贬儋州时 “食芋饮水,着书以为乐”,以乐观心态抗病。他在《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的感慨,在病痛中领悟生命的有限与永恒,这种 “慎疾” 是与命运和解的智慧。

文天祥的 “慎齐”,是气节坚守中的精神寄托。《宋史?文天祥传》记载他 “囚燕三年,坐卧一小楼,足不履地”,却 “对狱吏焚香拜天,南向而坐”(面向南宋),保持内心虔诚;临刑前 “南向再拜而死”,以 “慎齐” 的姿态践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誓言,其 “慎齐” 已超越祭祀形式,成为精神的坚守。他在《正气歌》中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的呐喊,正是 “慎齐” 中 “敬天法祖” 精神的升华 —— 对天地正气的敬畏支撑他宁死不屈。

七、当代回响:三慎精神的现代转化

“慎齐” 在当代的体现,是 “文化认同” 与 “生态敬畏” 的结合。清明祭扫从 “烧纸” 变为 “献花、植树”,环保中见虔诚;春节团聚时 “守岁话家常”,在传统仪式中强化家族认同;“非遗” 传承中的 “拜师礼”“祭祖仪”,如古琴艺术的 “雅集” 需净手焚香,中医传承的 “拜师” 需跪拜行礼,这些仪式保留 “报本反始” 的核心。更重要的是,“慎齐” 扩展为对自然的敬畏 ——“世界地球日” 的环保行动、“碳中和” 的承诺,都是对 “天地” 的现代斋戒,正如孔子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的生态智慧。

“慎战” 在当代的实践,是 “和平发展” 与 “危机管控” 的并重。中国的 “裁军 30 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代替对抗;联合国的 “维和部队” 在全球冲突地区维持和平,2023 年有 120 国参与,部署人数超 9 万;“核不扩散条约”“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等国际协议,建立战争预防机制。民间层面,“反战运动”“和平请愿” 此起彼伏,如乌克兰危机中的全球 “烛光守夜” 活动,这些实践证明,“慎战” 不是软弱,而是文明的进步,正如孔子所言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和平是最高的礼。

“慎疾” 在当代的发展,是 “健康中国” 战略的全面推进。“全民健身计划” 鼓励 “每天锻炼一小时”,预防疾病;“垃圾分类” 减少环境污染,降低患病风险;“分级诊疗” 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就医;“医保全覆盖” 减轻看病负担。新冠疫情中,“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疫苗接种” 的全民共识,正是 “慎疾” 精神的集体体现 —— 对生命的敬畏让 14 亿人形成合力。更深远的是,“心理健康” 被纳入健康范畴,“情绪管理”“冥想减压” 等方法普及,使 “慎疾” 从生理扩展到心理,正如孔子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的情绪管理智慧。

八、三慎的本质:敬畏之心的三重维度

“三慎” 的本质是 “敬畏之心” 的三重面向:对超越性存在(天地、祖先、文化)的敬畏(慎齐),对他人生命的敬畏(慎战),对自身生命的敬畏(慎疾)。这种敬畏不是恐惧,而是 “知止” 的智慧 —— 知道行为的边界,如《礼记?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三慎都是 “知止” 的实践:慎齐止于心猿意马,慎战止于穷兵黩武,慎疾止于透支健康。

敬畏之心的培养,需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慎齐” 可从 “每日静坐五分钟” 开始,培养专注与感恩;“慎战” 可从 “避免争执,学会倾听” 练习,培养包容与理解;“慎疾” 可从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 践行,珍惜身体与生命。这些小事积累起来,便能形成 “敬慎” 的生活态度,正如《周易?系辞》“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敬畏是生存的智慧,也是幸福的源泉。

“三慎” 的现代价值,在于对抗 “无畏” 的浮躁与傲慢。现代社会的 “娱乐至死” 消解了慎齐的虔诚 —— 将祭祀变为表演,把传统当作噱头;“武力崇拜” 淡化了慎战的审慎 —— 影视剧中美化战争,游戏中漠视暴力;“透支健康” 忽视了慎疾的警惕 —— 熬夜、暴食、焦虑成为常态。“三慎” 提醒我们:对神圣的敬畏让人谦卑,避免狂妄;对战争的警惕让人珍惜和平,避免毁灭;对疾病的重视让人热爱生命,避免挥霍。这三种态度是文明延续的保障,缺一不可。

九、三慎的终极意义:生命共同体的守护

“子之所慎:齐,战,疾” 的终极意义,是守护 “生命共同体”—— 通过慎齐连接过去与未来(祖先与后代),通过慎战保护他人与自身(个体与群体),通过慎疾维护身体与心灵(物质与精神)。这种共同体意识超越时空,正如《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慎是实现大同的路径:慎齐培养 “讲信修睦” 的品德,慎战维护 “天下为公” 的秩序,慎疾保障 “选贤与能” 的基础(健康的身体与心灵)。

从孔子的太庙到当代的世界,“三慎” 的精神始终未变。它告诉我们:虔诚不是迷信,而是文化的根 —— 没有根的文明会枯萎;审慎不是怯懦,而是和平的基 —— 没有基的社会会崩塌;警惕不是恐惧,而是生命的光 —— 没有光的个体会迷失。当我们在祭祀中缅怀祖先、在冲突中选择包容、在病痛中反思生活,便是在实践这种古老的智慧 —— 让敬畏之心成为文明的指南针,在浮躁的时代守护生命的温度。

孔子的 “三慎”,像三颗北斗星,指引着文明的方向。慎齐是 “敬” 的灯塔,照亮文化传承的道路;慎战是 “仁” 的航标,指引和平发展的航向;慎疾是 “生” 的指南,守护个体与群体的健康。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种敬畏之心比任何武器都更能保护我们 —— 因为唯有敬畏,才能让生命在传承中延续,在和平中繁荣,在健康中绽放,正如孔子在太庙斋戒时的那份虔诚,穿越两千五百年,仍在提醒我们:敬慎不败。

人气小说推荐More+

人生如大海,来了,别白来
人生如大海,来了,别白来
关于人生如大海,来了,别白来:以霸总的口吻,写人生态度、人生感悟、人生方法、人生道路,涵盖思想、哲学、概念、理论、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点滴探讨。
倔奇
龙族:权力终章
龙族:权力终章
是否还记得,那个叫路明非的衰小孩屠龙的故事......凡王之血,必以剑终......故事从遥远的西伯利亚继续,名为绝望的黑龙终将归来。当钟声响起,千帆过尽,在那世界尽头的王座上,执掌的究竟是至高的权与力,还是永恒的悲伤和孤独?PS:剧情上接...
秋梦爱喝茶
网剧棋魂番外之弈千年
网剧棋魂番外之弈千年
你是盛世的朝阳,他是乱世的余辉,你们在交汇之际略尽彼此的来途风雨,去路霜寒,从此于世间不易一心,一心不易,迁延岁月,辗转千年
止足
绝美人鱼穿斗罗,男主们排队求宠
绝美人鱼穿斗罗,男主们排队求宠
关于绝美人鱼穿斗罗,男主们排队求宠:【多男主+雄竞+女主万人迷+成长流】未来的亚特兰蒂斯之王芙兮为了找到逆转时空解除诅咒的办法,穿越不同世界寻找时空碎片。芙兮开局就身穿成比比东的妹妹,和她一起拜千寻疾为师修炼,待了几年都没有时空碎片的消息。直到比比东想要掐死襁褓之中的千仞雪,芙兮误打误撞保下千仞雪,脑海中终于响起一道冰冷的机器音:「叮——攻略系统绑定成功,宿主芙兮完成攻略任务后,可获得:时空碎片
呆头鹅陛下
宝可梦心之旅途
宝可梦心之旅途
关于宝可梦心之旅途:一个训练家的最终目标的是什么呢?强大的宝可梦?获得各地区大赛的冠军?还是说成为世上最强的冠军?“训练家并没有最终目标一位少年如此回答道“与宝可梦和伙伴们一起,经历各种各样的事,建立起深厚的羁绊,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挑战自我,我们的旅途是没有终点的,这才是训练家!这才是宝可梦大师!(主角小智非穿越+多女主+不无敌+前期输的比较多,中后期实力上去后胜率会提高)
丁香鱼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