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少女前线:141指挥官》最新章节。
现在,他盯着书,忽然如梦初醒般明白:圣油救不了士兵,赞美诗也救不了自己。他伸手想合上封面,却发现手指在不停地颤抖,抖得像风中的烛芯,蜡泪滴在“荣耀”两个字上,把荣耀烫出一个焦黑的洞,仿佛在诉说着这所谓的荣耀不过是虚假的幻影。
市场里,卖布的寡妇把书摊在膝盖上,给不识字的邻居念着。
每念一句,她喉咙就紧一分,像被看不见的绳子勒住,喘不过气来。邻居们听得入神,眼睛亮闪闪的,仿佛故事里那把插进盟友腰眼的匕首,下一秒就会长出翅膀,飞进他们自己的袖口,让他们也沉浸在这虚假的荣耀之中。
寡妇念到“为了更大的善”时,突然停住,眼神中满是痛苦与回忆。她想起丈夫三年前被征兵,走的时候扛着长矛,雄赳赳气昂昂,回来时却扛着断矛和半条胳膊,那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时没人给他写赞美诗,只有她和一条瘸腿狗,默默地把半条胳膊埋在后院的无花果树下。
树今年第一次结果,果子却烂在枝头,像被诅咒的紫黑色心脏,散发着死亡的气息。
她低头看自己的手,指节粗大,布屑嵌进掌纹里,像一张永远洗不净的地图,标记着所有被“更大善”碾过的村庄,那些村庄的痛苦与绝望都刻在了她的手上。
夜里,城墙根的野狗拖着一截断旗,旗上的纹章被雨水泡得发胀,像泡发的尸斑,散发着腐臭的味道。
狗把旗子拖到垃圾堆旁,用鼻子温柔地拱出一个坑,把旗子埋进去,动作轻柔得像在埋葬自己的幼崽。
月亮照在狗的眼睛上,那里面没有仇恨,只有一种浑浊的困惑:为什么两脚兽总是把骨头磨尖,再插进同类的喉咙?
风掠过废墟,卷起一张残页,残页上“英雄”两个字被烧得只剩半边,像一张咧开的嘴,对着夜空无声地大笑,仿佛在嘲笑这世界的荒谬。
更远的北方,极光在冰原上疯狂跳舞,绿得发蓝,蓝得发黑,透着无尽的神秘与诡异。冰层下埋着一艘旧战船,船头的龙首雕像断了角,角尖正对着一具锁子甲——甲胄里空荡荡的,心脏的位置插着一把匕首,匕首柄上缠着褪色的丝带,丝带绣着一句拉丁文:“为了更伟大的世界”,这是多么可笑又虚伪的借口。
冰层偶尔发出细微的裂响,像有人在底下轻轻叹气,仿佛在为这无尽的罪恶与虚伪而叹息。极光每次掠过,匕首就闪一下,仿佛还在等待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拔刀人,等待着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救赎。
而冰原上,新的远征军正在集结,他们的靴子踏在雪上,咯吱咯吱,像给地球按下一颗颗新的图钉,图钉底下,迟早会渗出同样的血,同样的盐,同样的谎,那是无尽的痛苦与罪恶的循环。
于是,连最偏远山谷里的牧羊人都知道:只要把背叛唱得足够长,足够响,它就会变成摇篮曲,哄着下一代在梦里继续磨刀。而磨刀的沙沙声,最后会盖过所有风声、雨声、祈祷声,变成欧洲夜晚唯一的节拍——咚,咚,咚,像心跳,也像棺材钉敲进木头,预示着这黑暗的世界将永远陷入无尽的轮回与痛苦之中。
在欧洲那片弥漫着文艺气息的土地上,诸多文学作品宛如璀璨星辰,大肆歌颂着爱情的美好。
它们总是不遗余力地赞扬着所谓纯粹的爱情,尤其是那种不受俗世目光约束、超脱常规的浪漫之恋,仿佛那是世间最圣洁、最令人向往的情感。
然而,在这看似美好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残酷真相。那些创造出这些所谓动人爱情故事的创作者们,其自身身份往往令人不齿。
他们中,有的是见不得光的私生子,自出生起就被贴上了不光彩的标签;有的则是婚外情催生的产物,在道德的边缘挣扎;更有甚者,一些文学作者不过是利益交换中的附属品,如同货物一般被随意处置,从未得到过应有的尊重,更遑论拥有真正的爱情。
也正是由于这般卑微且不堪的身世,这些私生子们不得不拼尽全力去歌颂、去赞扬那种不受世俗约束的美好爱情。他们试图用文字为自己编织一个美丽的梦境,渴望在这个虚幻的世界里寻得一丝慰藉。
在欧洲的羊皮纸上,玫瑰色的墨水肆意晕开,从宫廷中精致的抄本到市集上粗糙的小册子,晕染得连那象征着死亡的尸斑都被涂成了娇艳的腮红。
爱情,在这里被无情地钉成了标本,高高地挂在每一座教堂那五彩斑斓的彩窗后面。
故事里,男孩勇敢地翻越塔楼,女孩决然地吞下毒戒,月光如同漂白剂一般,将偷情时那刺鼻的腥臊味洗成了清新的栀子花香。
可又有谁会提醒那些沉浸其中的看客,写下这些华丽句子的作者——那些姓氏被悄然从族谱里撕掉的人——自己恰恰就是塔楼底下那堆被无情踩扁的野花,卑微而又可怜。
十四世纪阿维尼翁的教廷档案里,静静夹着一页未署名的情诗草稿,而它的背面,却详细记录着教皇私生子的抚养费账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同一支鹅毛笔,在上午还深情地书写着“永恒之吻”,到了下午却冷酷地记下“封口费”。墨迹还未干透,就被侍从匆匆卷进了弥撒用的《雅歌》里。
唱诗班的童声清澈动听,把每一个“吻”字都唱得晶莹剔透,仿佛那真的能盖住账簿上那触目惊心的血指印。
佛兰德斯的行吟诗人,将竖琴调成哀怨的哭腔,深情地唱着贵妇与骑士的午夜私奔。
台下,商人的女儿听得脸颊绯红,满心憧憬。
可她又怎会知道,这位诗人自己就是私奔的副产品。
他的母亲,不过是热那亚商船上的货物清单里一行不起眼的小字:“附加:女乐师一名,途中可任意处置。”诗人把这段痛苦而又屈辱的记忆磨成金粉,巧妙地撒在歌词里。于是,听众们只看见了那耀眼的金粉,却看不见底下那生锈的钉子,那隐藏在美好背后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