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山乡轶事》最新章节。
地狱式的钻研就此开始。教室后的黑板报被擦得一干二净,画上了歪歪扭扭的郑和宝楼结构猜想图。课间不再只有明星八卦和泡面味道,更多的是面红耳赤的争论:
“《武备志》里记载的那个‘水密隔舱’,根本不是他们说的那样!”
“这根出土的宋代铁钉,含硫量绝对有问题,肯定有特殊的脱硫技术!”
泡面箱成打地堆在墙角,成了深夜研究时的标配粮草。台灯下,是布满血丝却异常明亮的眼睛,盯着发黄的书页或吴超从电脑房打印出来的模糊资料。陈浩把他所有的零花钱都砸了进去,买书,买复印资料,甚至托人去旧货市场淘换相关的古籍影印本。他那件牛仔外套更皱了,头发也乱糟糟的,但眼睛里那股漫不经心的浑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凶狠的专注。
林薇桌上的明星贴纸不知不觉换成了各种青铜器的线描图。她负责梳理和润色大家查到的零散资料。起初,她写出来的东西还带着点追星文案的夸张腔调,被陈浩毫不客气地扔回来:“哭什么哭!重写!要证据,要逻辑,不是给你家哥哥写彩虹屁!”
她咬着嘴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真的熬夜重写。一遍,两遍,三遍……那些生硬的术语、枯燥的数据,在她笔下渐渐变得清晰有力。她开始沉浸在那些青铜铭文、锻打痕迹、榫卯结构里,仿佛能触摸到冰冷的金属背后,祖先灼热的体温和无穷的智慧。
吴超的黑客技能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居然真的扒到了几所大学图书馆未公开的古籍扫描件,还搭建了一个简陋的校内论坛,让研习社的成员可以共享资料,深夜激辩。
他们为一个数据争得面红耳赤,为一处史料记载通宵查证。他们磕磕绊绊,互相指责又彼此支撑。李静老师暗中观察着,从最初的怀疑、担忧,到渐渐被那种蓬勃的、近乎燃烧的热情所震动。她开始“偶然”地将一些珍本资料“遗忘”在讲台上,会在他们争论到关键处时,“恰好”路过,提点一两句被忽略的文献方向。
挑战很快来临。一份在青少年中有影响力的海外媒体刊物,刊登了一篇文章,用一种看似客观实则轻蔑的口吻,全盘否定龙国古代青铜冶炼技术的实际规模和先进性,将其归为“原始的偶然成就”,并暗示其历史地位被夸大。
文章像一颗臭弹,在初具规模的研习社里炸开。
“放他妈的屁!”陈浩把那份传阅的文章摔在桌上,眼睛赤红。
“必须驳斥!”林薇脸气得发白,手紧紧攥着。
“需要系统性的证据链。”吴超盯着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
没有犹豫,甚至没有商量,所有成员自发地行动起来。这一次,他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不是为了好奇,不是为了争一口气,而是为了守护。
教室里,灯光如同白昼一般,彻夜通明。这明亮的灯光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不肯有片刻的停歇。而在这明亮的灯光下,泡面桶却堆积如山,形成了一座小小的“泡面山”。这些泡面桶或整齐地排列着,或随意地散落着,它们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个关于熬夜、奋斗和疲惫的故事。
陈浩带着几个男生,几乎跑遍了市里所有的图书馆和旧书店,甚至想办法联系了一位博物馆退休的老研究员,软磨硬泡地请教专业问题。林薇负责统稿,她面前摊开的稿纸越堆越高,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夹杂着图表和数据标注。吴超负责所有数据的核实、图表制作和文献溯源,确保每一个论点都坚如磐石。
争吵、磨合、沮丧、再振奋……李静老师默默给他们送来开水和饼干,看着这群脱胎换骨的孩子,镜片后的眼睛时常湿润。
最终,一篇长达万言,题为《青铜里的中国——铁与火铭刻的卓越与永恒》的雄文完成了。它没有发表在任何官方刊物上,而是由吴超上传到了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几个全球性的学术论坛和新闻组,林薇则工工整整地誊抄了好几分,寄给了那家海外媒体和几家国际知名的科技史期刊。
文章里,没有空泛的口号,只有冷峻的数据、严谨的文献引用、清晰的逻辑推理和出土文物证据的高清图片对比。从矿石开采、燃料分析、合金配比、范铸法工艺细节,到规模化生产的组织模式、产品质量检测的间接证据,乃至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地区冶炼技术的详细对比……巨细无遗,铁证如山。
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沉寂数日后,激起了难以想象的波澜。
先是海外网络上,出现了质疑和讨论的声音,继而,有国外的专业学者发来了邮件,请求探讨某些细节。那家海外媒体罕见地刊登了一则简短的更正声明。虽然语焉不详,但对他们而言,已是前所未有的胜利。
消息传回学校,整个高二(七)班,不,整个水木大学附中都轰动了。
晨会上,校长特意提到了这件事,虽然没有点名道姓,但所有人都知道是那个“问题班级”干的。操场上、走廊里,看向(七)班学生的目光彻底变了,不再是以前的轻视和戏谑,而是惊讶、钦佩,甚至一丝羡慕。
曾经叛逆不羁的陈浩、追星少女林薇、电脑宅男吴超,还有其他每一个研习社的成员,他们站在一起,脊背挺得笔直。他们脸上或许还有熬夜留下的疲惫,但眼睛里燃烧着的,是自信的光芒,是一种深知自身血脉源远流长、文明璀璨夺目的沉静与骄傲。
他们不再需要通过穿着奇装异服或者表现得特立独行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因为他们自身,就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潮流。
这种潮流,被人们称为“博古通今”。它以这个曾经被视为“问题班级”的群体为核心,如同一股春风般,悄然地席卷了整个校园,乃至更广阔的社会。
图书馆的历史区座位,突然间变得异常紧俏起来。同学们纷纷涌向那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古籍,探讨着历史的奥秘。课间休息时,讨论古籍、考证文物成为了最“酷”的话题,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博学和深度。
而曾经风靡一时的盲目崇洋之风,则在这股新潮流的冲击下,迅速黯然失色。那些一味追捧外国文化、轻视本国传统的行为,如今被视为最落伍、最遭人鄙夷的事情。
春风轻轻地拂过龙国的大地,不仅带来了新生的草木,更孕育了一代青年挺直的脊梁和深邃的目光。他们以“博古通今”为时尚,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新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