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随行太医立刻围上来。诊断结果令人心惊:这种稻苗携带的瘟病,足以让整片稻田绝收!
\"林邑王好大的胆子!\"岭南刺史怒发冲冠,\"臣这就发兵...\"
\"慢。\"晋阳公主凝视着稻苗,突然眼睛一亮,\"传本宫令:立即隔离这批稻苗,另辟十亩试验田。\"她从药箱取出个小瓷瓶,\"这是太医署新研制的'百毒清',或许能...\"
三个月后,当\"长生稻\"在隔离田里奇迹般存活下来时,整个岭南道都轰动了。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稻子与占城稻杂交后的新品种,不仅抗病性强,更在冬季试种中达到了亩产三石!
捷报传到长安时,李承乾正在主持一场特殊的朝议——改革租庸调制度。户部大堂里堆着几十个麻袋,分别装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样本。
\"诸位爱卿请看。\"皇帝抓起一把辽东麦,\"这是漠北种的。\"又指向另一袋,\"这是岭南稻。\"最后拍着一个鎏金小箱,\"而这,是波斯都护府今晨快马送来的'呼罗珊穗'。\"
大臣们伸长脖子看去,只见那麦穗竟呈现出罕见的紫金色。
\"知道朕为何要废租庸调吗?\"李承乾突然发问,\"因为...\"他抓起三把不同的粮食,让它们从指缝缓缓流下,\"天下粮仓,本该互通有无。\"
新颁布的《亩税制》简单得令人咋舌:不分贵贱,每亩年纳粮一斗。但背后配套的《平籴法》却精细如发——各道设常平仓,丰收时溢价收储,灾年则平价放粮。
\"陛下,老臣算过了。\"马周捧着崭新的算盘,\"按此新制,国库岁入反而能增三成!\"
\"不够。\"李承乾走到窗前,望着终南山方向,\"传旨:即日起,各道常平仓增设'易种司',专司良种兑换。百姓可用余粮换新种,一斗换一升。\"
这道看似亏本的圣旨,在三个月后显现出惊人效果。秋收时节,各地粮仓爆满,以至于户部不得不紧急征用军仓储粮。更妙的是,民间自发形成了\"种子集市\",岭南的稻农用良种向陇右换马,辽东的麦农则以种易铁。
---
贞观四十三年除夕,长安城举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万国丰收宴\"。朱雀大街上摆着三百张长桌,每张桌上的主食都不同——有关中的麦饼、岭南的米糕、吐蕃的青稞酒、甚至还有西域刚传来的\"抓饭\"。
李承乾带着各国使节逐桌品尝。来到波斯使者的桌前时,他特意舀了勺藏红花饭:\"听说呼罗珊的麦子,今年亩产破了七石?\"
波斯使者激动地献上个雕花银壶:\"托陛下洪福!这是用新麦酿的酒,我们叫它'文明甘露'。\"
宴席最高潮,程务挺带着个风尘仆仆的商人闯入大殿。众人认出这是常年跑吐蕃商路的粟特人康跋陀,但他背上那个鼓鼓囊囊的皮袋却无人识得。
\"陛下!\"老商人跪地解开皮袋,\"小人在雪山脚下发现的!\"
袋中倾泻而出的,竟是一种通体漆黑的麦粒!李承乾拾起几粒细看,突然放声大笑:\"好!好个'雪山乌麦'!\"他转向目瞪口呆的司农卿,\"爱卿可知道?这黑麦耐寒更胜辽东麦,而且...\"
话未说完,康跋陀又捧出个陶罐。罐盖开启的瞬间,浓郁的酒香弥漫全殿——里面是用黑麦酿的烈酒!
\"传旨!\"李承乾的声音压过了惊叹声,\"在终南山辟千亩试验田,专门培育此麦。另赐康跋陀'文明商使'金印,秩比五品!\"
宴席散去时,宫墙上新贴的《贞观四十四年历书》在灯火中格外醒目。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部由司天监最新修订的历法,首次加入了\"节气宜种\"的详细说明——哪日种麦,哪日插秧,甚至包括葡萄、甘蔗等作物的时令。
而在皇城深处的温室殿里,李承乾正对着《万国粮仓图》沉思。图上标注的已不仅是产量数字,更有密密麻麻的红色箭头——陇右麦种输吐蕃,岭南稻种输林邑,呼罗珊麦种输可萨...
\"陛下,刘仁轨将军从波斯湾送来急报。\"阿蛮轻声走进,呈上封火漆密函,\"大食遣使求和,愿以五十万石椰枣换我麦种。\"
皇帝的目光移向窗外的长明灯台:\"告诉他们,朕不要椰枣。\"他指尖轻叩图上的阿拉伯半岛,\"朕要他们的港口,和所有希腊火工匠。\"
当夜,终南山上的银杏树无风自动。守陵人后来发誓,他看见一片金叶飘过半个长安城,最后落在了将作监的琉璃暖房顶上——那里,新培育的黑麦苗正在悄然抽穗。
(本章完,约3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