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贞观三十九年的第一场春雨淅淅沥沥落下时,太医署的病室里传出阵阵咳嗽声。晋阳公主坐在榻边,正为李承乾把脉。皇帝的双颊泛着不自然的潮红,案头堆积的奏章却仍如小山般高耸。
\"皇兄必须静养。\"小公主收起脉枕,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孙爷爷说这是积劳成疾,若再操劳……\"
\"兕子,朕的时间不多了。\"李承乾突然打断她,目光落在墙上那幅《万国舆图》上,\"你看,吐蕃学院需要增派博士,夷州的稻种试验才到第三季,拂菻国的使团下月就到……\"
话音未落,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晋阳公主慌忙递上药碗,却在皇帝擦拭嘴角时,瞥见丝帕上刺目的猩红。
当夜,一道密诏悄然送出宫城。阿蛮接到诏令时,正在国子监主持\"万国学子论辩会\"。来自二十七国的青年才俊,正用带着各色口音的汉话争论\"仁义与律法孰先\"。
\"学士,陛下急召!\"传旨宦官的低语让阿蛮手中的茶盏一晃,茶水溅湿了波斯学子刚写的《论刑德》。
温室殿内药香弥漫。李承乾半倚在龙纹榻上,面前摊开着《贞观政要》的修订稿。见阿蛮进来,他示意内侍全部退下。
\"爱卿啊,朕昨夜梦见父皇了。\"皇帝的声音轻得像羽毛,\"他问朕,这二十年来,可曾忘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
阿蛮跪在榻前,发现皇帝的案头放着一份奇怪的清单——不是寻常的政事奏报,而是密密麻麻的人名:颜师古、马周、刘仁轨、康萨保……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着事迹与特长。
\"这是……\"
\"朕整理的'文明火种名录'。\"李承乾的手指在\"阿尔达\"这个名字上停留,\"这些年来,真正推动盛世前行的,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人物。\"
窗外雨声渐密,皇帝突然话锋一转:\"阿蛮,若朕有不测,你当如何?\"
年轻的学士如遭雷击,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陛下春秋鼎盛,何出此言!太医署……\"
\"朕问的是,文明大业当如何延续?\"李承乾的目光如炬,竟看不出半分病容,\"你走遍四方,当知朕最忧心何事。\"
阿蛮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臣斗胆,已草拟《文明传承十策》。\"
烛光下,君臣二人头碰头地审阅着这份凝聚心血的方案:在边疆要地设立永久性文明驿站;建立典籍备份制度;制定《异族学子优待令》;甚至还有详细的\"技术传承图谱\",确保每项关键技艺至少有三人掌握……
\"好!甚好!\"李承乾的赞叹声中气十足,哪还有半点病态,\"不过还缺最关键的一条——\"他提笔在简末添上一行朱字:\"设文明监国,专职其事。\"
阿蛮看清那行字后,浑身剧震——皇帝竟提议在太子监国之外,另设\"文明监国\"一职,专司文明传承!
\"陛下,这…这不合祖制…\"
\"祖制?\"李承乾突然笑了,\"当年父皇玄武门之变,可曾讲过祖制?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
雨停时分,一份震惊朝野的《文明监国制》草案出炉。按照这个前所未有的构想,大唐将形成\"太子理政,文明监国传道\"的双轨制,后者专司文化教育与技术传承,不受政权更迭影响。
消息传出,朝堂哗然。以魏征之子魏叔玉为首的守旧派联名上书,称这是\"裂国分权之始\";而马周等开明大臣却极力赞成,称此乃\"万世太平之基\"。
争论最激烈时,卧病多日的李承乾突然临朝。皇帝苍白的面容让争吵声戛然而止。
\"诸卿可还记得贞观初年,朕在国子监栽下的那棵银杏?\"皇帝的声音虽弱,却字字千钧,\"当年不过幼苗,如今已亭亭如盖。文明传承,正需如此——不为一时风雨所动,不因朝代更迭而改。\"
说着,他命人抬上一口青铜大鼎。鼎内盛着的不是寻常的黍稷,而是来自吐蕃的青稞、波斯的葡萄、天竺的稻谷、倭国的茶种……五谷杂粮混作一团,却散发着奇异的芬芳。
\"这口'万国鼎',朕命人用各邦贡献的金属铸成。\"李承乾抓起一把混合作物,\"单一种植易遭虫害,混种反得丰收。治国之道,亦是如此。\"
这场别开生面的\"鼎谏\",最终让《文明监国制》得以推行。更令人意外的是,首任\"文明监国\"的人选——竟是晋阳公主!
\"兕子医术通神,编撰《万国药典》;精通六国语言,沟通各族无碍;更难得的是……\"李承乾在诏书中写道,\"心怀慈悲,视天下如一。\"
任命颁布那天,阿蛮被召入宫中。温室殿的案几上,静静放着一枚青铜印信——\"文明司丞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