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刘好仃把手机扣在桌面上,屏幕朝下,像是怕那条语音再响起来。他没关电脑,光标停在“跨文化观察”文件夹的命名行,闪了一下,又闪了一下。他没改名字,而是右键新建了一个子文件夹,点进去,打字:文化差异冲突分析。
文件夹建好,他顺手把小王发来的语音转成文字,复制粘贴进文档第一行:“咱们的标签上,能不能加一句外文提示?不是术语,是语气。”
他盯着这行字看了三秒,起身去了车间。
晨会提前十分钟开始。没人迟到,连老陈都拎着保温杯早早坐在了后排。刘好仃没开场白,直接投影了三组数据表。
“这是过去两个月,我们跟沙特、越南、波兰三个客户组的邮件往来记录。”他指着第一列,“平均响应时间,我们6小时,沙特48小时,越南12小时,波兰18小时。谁最快?”
“我们。”小王举手。
“投诉率呢?”刘好仃翻到下一页,“我们最高。沙特最低。波兰虽然慢点,但对方从没提过‘回复不及时’。”
屋里安静下来。
老陈拧开杯盖,吹了口气:“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等那么久,活都黄了。”
“可人家没投诉。”刘好仃说,“问题不在等,而在等的时候,我们怎么想的。”
“还能怎么想?”老周翻本子,“以为他们不重视呗,催,再催,最后急了。”
“那他们呢?”刘好仃问,“收到我们连环催,会怎么想?”
没人说话。
小王低头翻自己的课件,忽然抬头:“会不会觉得……我们不信他们?”
刘好仃点点头,把“信任成本”四个字写在白板上,圈起来。
“所以今天不分技术、不分流程,咱们就干一件事:把过去半年所有‘卡住’的协作,一条条翻出来,看看是不是我们说的‘效率问题’,其实是‘理解问题’。”
他分了三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老周带人看中东,小王盯东南亚,老陈负责东欧。任务明确:不找错,不归责,只找“不一样”。
散会后,小王抱着笔记本往培训室走,半路被老陈叫住。
“你们真觉得,‘考虑一下’不是推脱?”老陈靠在墙边,“我干了三十年质检,一听这话就知道——没戏。”
“可咱们也说过这话。”小王翻开记录,“去年改模具,客户问能不能加急,咱们回‘再看看’,结果三天就出了图。”
老陈一愣:“那是情况不一样。”
“对,”小王笑了,“他们可能也这么想。”
两人没再争,一起进了培训室。
资料铺开,第一难题就来了。
“‘我们会查’——这算不算承诺?”老周盯着沙特组的邮件记录,“发了三次,每次都回这句,然后就没下文。”
“‘可能可以’呢?”小王指着越南组的回复,“他们说‘可能可以调整包装’,我们当同意了,结果发货前两天才说不行。”
“还有这个,”老陈翻波兰邮件,“‘我们内部讨论后答复’,结果讨论了八天。咱们要是这么干,早被骂死了。”
问题堆了一桌子,答案却像雾里看花。
刘好仃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叠泛黄的纸。
“厂里十年前跟德国人合作,也有这么一段。”他把老邮件投影出来,“那时候客户投诉我们,说‘中方沟通太生硬’‘缺乏礼貌缓冲’。”
他指着一句:“我们回复‘按合同执行’,客户批注:‘像在下命令’。”
屋里静了几秒。
“那咱们现在,是不是也在给人下命令?”小王低声说。
没人接话,但气氛变了。
下午,刘好仃组织“反向代入”练习。每人挑一条自己发过的催促邮件,换成对方身份,重新写回复。
老陈写完读出来:“贵方已多次催促,我们深感压力,但仍在努力推进。”他念完,自己先笑了:“这哪是回复,这是诉苦。”
“可人家可能真这么想。”小王说,“我们一天三封邮件,换我我也压力大。”
他又试了一版:“感谢您的持续关注,我们正协调资源,预计在48小时内提供详细进展。”念完,抬头问老陈,“这版能接受吗?”
老陈点点头:“听着像有人性了。”
刘好仃把这句存进文档,标上“缓冲语模板001”。
晚上七点,培训室灯还亮着。三组人聚在一起,开始归类。
中东组的关键词是“慢但稳”,决策不快,但一旦确认,极少反悔。常见表达是“我们研究”“需要时间”“请耐心”。团队讨论后一致认为:这不是拖,是文化里的“审慎”。
东南亚组则是“模糊中留余地”。“可能”“尽量”“试试看”不是推脱,而是避免把话说死。一旦说“可以”,就意味着百分百兑现。小王总结:“他们怕的不是做不到,是怕说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