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刘好仃把小张递来的平板翻到下一页,七起投诉的流程图在屏幕上铺开。每一行记录都像一根细线,牵出一堆人名、时间、操作节点,密密麻麻地缠在一起。他盯着“备货确认”那一栏,几乎每一起都有“系统自动同步”四个字,可实物却一次次没跟上。
“系统说有,货不一定在。”他低声说,像是说给空气听,又像是说给谁提醒,“它不会走路,人得走。”
小李站在旁边,手里还捏着杭州客户的反馈单,声音有点发虚:“要不……咱们再加一道人工复核?每个流动仓发车前,派人再点一遍?”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大屏,物流数据正不断跳动,红的绿的,像一群不听话的萤火虫。他知道,再加一道人工,确实能堵住眼下的漏子,可人会累,会走神,会换班。今天能点一遍,明天呢?后天呢?问题不会少,只会换个模样冒出来。
他合上平板,转身走向会议室:“叫老吴、小张、调度组的小王,还有IT那边的负责人,十分钟后开会。”
十分钟后,六个人围坐在桌边。刘好仃把平板往中间一放,屏幕还停在那张投诉流程图上。
“咱们这一个月,把车跑顺了,把路线压短了,把成本省下来了。”他开口,声音不急,也不轻,“可客户照样等货,照样投诉。为什么?”
没人说话。
“因为我们还是靠人盯人,靠经验猜,靠事后补。”他敲了敲屏幕,“系统是摆设,数据是死的。我们改的,都是皮毛。”
小王低头搓着手,声音小得几乎听不见:“我那天……真以为库存够。”
“不是你的错。”刘好仃摇头,“是系统的错,也是我们的错。我们以为优化就是改路线、调排班,其实不是。真正的优化,是让系统能自己发现问题,提醒人,甚至代替人做决定。”
老吴皱眉:“你是说……搞数字化?”
“不只是搞,是必须搞。”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几张打印纸,推到桌中央,“这是我昨晚查的。隔壁省那家做陶瓷的,去年上了智能调度系统,订单一进来,系统自动算生产周期、物流路线、仓储分配,连天气变化都考虑进去。他们现在交付准时率98%,客户投诉降了七成。”
小张眼睛一亮:“他们用的是什么系统?”
“大数据驱动的。”刘好仃指了指其中一行数据,“他们能提前两周预测哪个城市会爆单,提前把货调过去。咱们呢?等客户打电话催,才手忙脚乱发流动仓。”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IT负责人迟疑道:“这种系统……技术门槛高,投入也大。咱们厂里现有的设备,怕是撑不住。”
“我知道。”刘好仃点头,“可问题是,不搞,咱们就得一直这样——今天叉车坏了没人修,明天备货错了没人管,后天司机又因为补贴闹情绪。我们像一群补锅匠,东一锤子西一锤子,补不完。”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市场不会等我们补完。客户也不会。我们得从‘救火’变成‘防火’。而防火,得靠系统,靠数据,靠真正的数字化。”
老吴摸了摸下巴:“可咱们从没搞过这种大工程,从哪儿开始?”
“就从现在开始。”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写下一行字:品牌全球化数字化转型。
“我们不是要做一家深圳的玻璃厂,我们要做一家能走向全球的品牌企业。”他抬头,“客户在杭州、在苏州、在成都,未来可能在东京、在柏林。他们要的不是‘差不多’,是要‘准’,要‘稳’,要‘快’。这些,靠人盯不出来,靠经验拼不出来。只有数字化,才能让我们跟得上。”
小张举手:“那……第一步做什么?”
“第一步,摸清家底。”刘好仃合上本子,“所有人,从明天起,把咱们现在的业务流程一条条理出来——从客户下单,到生产排产,到仓储发货,再到物流配送。每一个环节,谁在做,怎么做,用什么工具,耗多少时间,全记下来。”
老吴问:“记这些,是为了写报告?”
“是为了找病根。”刘好仃说,“哪些环节靠人硬撑,哪些信息传递靠微信传截图,哪些决策还在靠‘我觉得’。这些,都是数字化要改的地方。”
IT负责人点头:“这工作量不小,但可行。”
“第二步,”刘好仃继续说,“找药方。你们去查,现在市面上有哪些成熟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适合我们这种规模的企业。别一上来就盯着最贵的,也别只看便宜的。我们要的是能用、好用、长期能升级的。”
小张掏出手机准备记,刘好仃却摆摆手:“别用手机。拿纸笔,一个字一个字写下来。这件事,不能浮在屏幕上,得刻进脑子里。”
散会后,走廊里只剩下刘好仃和小张。
“刘师傅,”小张犹豫着开口,“您说的全球品牌……咱们真能行?”
刘好仃停下脚步,笑了笑:“你觉得,十年前咱们敢想流动仓这事儿吗?敢想数据能指挥司机走哪条路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张摇头。
“可现在呢?”
小张笑了:“现在觉得,好像也没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