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深圳玻璃厂打工记》最新章节。
刘好仃的手还搭在切割机的金属外壳上,震动顺着掌心传上来,像某种低频的脉搏。巴西实习生那句“Bom trabalho”还在车间里飘着,混着机器运转的嗡鸣和远处工具箱被掀开的“哐当”声。他没急着走,反而多站了几秒,像是在等这股热乎劲儿在空气里再荡一圈。
然后他转身,朝办公室方向走去,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得稳。
第二天一早,会议室的白板上已经贴满了便利贴,五颜六色,像是谁打翻了一盒彩虹糖。小陈拿着马克笔在中间画了个大圈,写上“文化地图”四个字,末尾还画了个歪歪的小地球。
“咱们昨天喊口号是挺热闹,”他抬头说,“可光靠一句‘祝工作顺利’,怕是连巴西地图都拼不全。”
刘好仃坐在角落,手里转着一支笔,笑了一声:“那你说,从哪儿拼起?”
“要不先列个清单?”老张插话,声音不大,“比如——吃饭时间、打招呼方式、请假规矩?”
“还有节日。”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德国人是不是圣诞节放三周?日本人新年要回老家?这些都得记下来,不然排班又得乱。”
“不止这些。”刘好仃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把“工作习惯”和“家乡习俗”两个词圈了起来,“咱们得知道,他们为什么这么习惯。”
他顿了顿,笔尖点了点“巴西”那张黄色便利贴:“比如,为什么他们开工前非得喊一句?是传统,是仪式,还是……单纯为了提神?”
没人回答,但会议室的空气明显紧了半拍。
“这样,”刘好仃把笔放下,“咱们分头走,先不搞大动作。每人找两三个外国同事,聊聊天,问问他们老家过年吃啥,上班穿不穿拖鞋,犯错了是挨骂还是写检讨——越日常越好。”
小王举手:“能录音吗?回头整理方便。”
“录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得先征得同意。咱们不是做社会调查,是交朋友。”
会议散了,大家各自拎着笔记本往外走。刘好仃没急着动,站在白板前,盯着那张“日本”便利贴看了两秒,顺手在下面补了行小字:“鞠躬,是尊重,还是压力?”
下午三点,车间东侧的休息区,老张端着保温杯,坐在一位日本实习生旁边。两人中间摆着一盒和果子,包装纸上印着樱花。
“这个……甜,不?”老张用筷子戳了戳。
实习生笑着点头:“很甜,适合配茶。”
老张“嗯”了一声,翻开本子:“那个……你们上班,为啥总鞠躬?”
实习生愣了一下,随即低头笑了笑:“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说,动作比语言更快表达感谢。”
“哦。”老张记下,“那要是不鞠躬呢?”
“别人会觉得……不够认真。”实习生声音轻了些,“或者,不尊重对方花的时间。”
老张笔尖顿了顿,抬头:“那你们犯错,也鞠躬?”
“会。”实习生点头,“三次。”
“……”
老张没再问,默默把“三次鞠躬”写进本子,末尾画了个问号。
另一边,小陈蹲在德国工程师旁边,两人正对着一台校准仪。
“你们交接班,非得写日志?”小陈问,“连拧了几圈螺丝都要记?”
德国人耸肩:“不然,下一个来的人怎么知道机器状态?数据不会骗人。”
“可咱们这边,靠师傅带,靠经验传,不也跑得好好的?”
“短期是。”德国人认真看着他,“但人会忘,会累,会退休。数据不会。”
小陈没说话,低头在手机备忘录里敲下一行字:“他们信数据,不信‘差不多’。”
刘好仃在车间来回走动,耳朵像开了自动捕捉模式。他听见巴西小伙跟同事说他们厂开工前要跳舞,“跳两下,心就热了”;听见印度实习生提到排灯节要全家点灯,“光越多,好运越多”;也听见一位法国女工程师笑着说,他们午休必须超过一小时,“不然下午的咖啡就没意义”。
他把这些零碎片段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字迹潦草,但条理清晰。
第三天,会议室再次聚齐。白板上的便利贴多了两倍,颜色更杂,内容也更细。
“我发现个事儿。”小王举着手,“巴西同事特别讨厌‘突然加班’,说是破坏生活节奏。可德国人觉得,只要提前通知,加到晚上九点都没问题。”
“我们这边也一样。”老陈叹气,“日本人排班必须提前一周定死,改一次,他们脸色就变了。”
“这不是习惯问题。”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手指划过几行字,“这是价值观。”
他转身,拿起笔,在白板中央写下三个词:
时间观。
规则感。
人情味。
“有人把时间当资源,精确切割;有人把时间当河流,顺势而行。”他指着德国和日本的标签,“有人觉得规则是底线,碰了就是错;有人觉得规则是参考,灵活才高效。”
他顿了顿,看向巴西和印度的标签:“有人工作要带情绪,笑才是认真;有人觉得情绪该留在门外,冷静才是专业。”
会议室安静下来。
“所以……”小陈挠头,“咱们不是文化不同,是‘对工作的理解’不一样?”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以为大家都是来拧螺丝的,其实有人是来守护秩序,有人是来传递温度,有人是来证明能力。”
老张忽然开口:“那……咱们中国师傅呢?算哪种?”
刘好仃笑了:“咱们最复杂。一边信‘经验传三代’,一边也认‘数据说话’;一边讲‘师傅一句话顶三天学’,一边又希望‘制度公平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