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时空测谎师:双生迷局》最新章节。
林深踩着晨光往社区走时,裤兜里的手机震个不停。点开社区群,张大爷发的短视频正在刷屏——老爷子举着把锃亮的刨子,对着镜头咧着嘴:"昨儿教小王做的榫卯小凳,今儿他媳妇抱着娃来试坐,咔嚓一声——"画面突然晃了晃,传来沈砚舟憋笑的声音,"师傅您别吓唬人,是娃把玩具车扔地上了!"
"这老爷子,现在比年轻人还懂流量。"林深笑着加快脚步,刚拐进社区大门,就看见传习所门口围了圈人。刘奶奶正举着个豁口的粗瓷碗叹气,碗底还沾着褐色的酱渍:"这是我嫁过来时带的陪嫁,当年用它腌了三十年萝卜干,前儿搬家摔了个豁口,扔了怪可惜的......"
穿格子衫的小伙子举着手机录像:"奶奶您这碗是民国货吧?我用三维扫描给它建个模,3D打印个一模一样的底座,既不影响用,还能看出原来的纹路。"
"这能行吗?"刘奶奶摩挲着碗沿,"我那口子在世时总说,这碗沿的豁口是我坐月子时他不小心碰的,哪能随便补?"
沈砚舟扛着相机从里面出来,闻言眼睛一亮:"林深你看!咱不如搞个'数字乡愁档案馆',就搁传习所隔壁那间空屋。老人们把有故事的物件拿过来,年轻人用3D扫描、VR建模存进电脑,既能修复老物件,还能把背后的故事做成互动视频——这不比光存着蒙尘强?"
"档案馆?"林深蹲下身看那只粗瓷碗,碗底模糊的"福"字已经磨平了一半,"上周赵大爷还说他那台蝴蝶牌缝纫机,当年凭票买的,现在线头都穿不进去了,扔了又舍不得。要是能给这些老物件建个数字档案,连带着故事一起存着,可比博物馆里的展品活泛多了。"
正说着,收废品的老王蹬着三轮车路过,车斗里躺着台老式拨号电话,旋转拨号盘上的数字都磨白了。"这是3栋李老师家扔的,说占地方。"老王挠挠头,"我小时候总趴在邮局柜台看这玩意儿,转一下能听见咔嗒咔嗒响,现在的智能手机哪有这动静?"
"别扔!"林深赶紧拦住,"这电话我见过,李老师当年跟她先生处对象,就靠这电话聊了三年,后来她先生去深圳打工,每次打电话都得排半小时队......"
"还有这事儿?"沈砚舟已经掏出手机开始拍电话,"得让李老师来录段音频,说说这电话背后的故事。以后谁想看,扫个码就能听见当年的情话,不比看冷冰冰的展品强?"
说干就干。社区物业刚把隔壁房间腾出来,林深就带着几个年轻人刷墙。张大爷拎着桶木漆跟进来:"刷白墙多冷清?我给你们打几个博古架,老物件摆在上面,新设备放旁边,看着就协调。"他指了指墙角的扫描仪,"这玩意儿真能把碗里的酱味儿也扫进去?"
"扫不进味儿,但能记下您腌菜时的手法。"穿格子衫的小伙子正在调试设备,"上周我给我姥姥的顶针建模,她戴了五十年,上面的划痕都能看清,连她总说的'这顶针救过我手指'的故事,都能存在模型里。"
正忙着,门口传来轱辘声。陈叔推着辆锈迹斑斑的二八大杠自行车进来,车后座绑着个褪色的军绿色帆布包。他放下车,打手语比划:"这是我年轻时跑运输骑的,当年从县城驮着两百斤咸菜到镇上,就靠这车子养活全家。车把上的包,是我媳妇亲手缝的,现在拉链都拉不上了。"
小虎跟在后面,举着支3D打印笔:"陈叔叔说,想把这包的样子打印出来,做成钥匙扣送给社区的快递小哥,让他们知道以前送货多不容易。"
林深赶紧找来抹布擦自行车:"这车座都裂成蜘蛛网了,我记得五金店有卖复古车座套的,咱给它换上,既能骑又能当展品。"她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办公室跑,"我那有盘老磁带,是我妈怀我时听的邓丽君,卡带都绞了,正好拿来试试你们的修复技术。"
沈砚舟已经支起了绿幕:"咱分三个区:实物展示区摆修好的老物件,数字交互区放建模和故事视频,还有个'时光修复站',专门帮人修老照片、老磁带。昨天王姐还说她结婚照让水泡了,哭了好几回呢。"
开业头天,档案馆就塞满了人。穿旗袍的阿姨抱着个铁皮饼干盒挤进来,盒盖上印着"为人民服务":"这里面是我儿子的胎毛和乳牙,搬家时盒子锁坏了,想找个地方好好存着。"
"我给您做个防潮展示盒。"学设计的小姑娘拿出卡尺量尺寸,"再用激光在盒盖上刻上孩子的生日,您看这样行不?"
"能刻上他第一次叫妈的日子不?"阿姨眼圈红了,"我记在台历上,后来台历扔了,就总怕忘了......"
沈砚舟赶紧扛着相机过来:"阿姨您跟我来,咱录段视频,把这些日子都记下来。以后孩子长大了,扫盒子上的码就能看见您现在说的话,比写在日记本上保险。"
另一边,张大爷正跟修表师傅较劲。老师傅举着放大镜修一台老式座钟,钟摆上刻着"1958":"这钟是纺织厂老厂长的,当年敲钟上下班,现在齿轮锈得转不动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您修零件,我修声音。"张大爷掏出手机,点开段录音,里面是他托老工友找的纺织厂老钟声,"我昨儿让区档案馆的人把这声音数字化了,等钟修好了,让它敲出当年一模一样的声儿!"
林深在登记本上写写画画,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拿来存档的物件里,三成是厨房用品——豁口的搪瓷缸、掉漆的铝制饭盒、缠着胶布的擀面杖;还有四成是通讯工具,从BB机到翻盖手机,充电线比物件本身还长。
"这是我第一台智能机。"穿西装的男人举着个屏幕开裂的旧手机,"当年在外地出差,我妈突发脑溢血,就是用它打了120,现在想起来还手抖。"他顿了顿,"能帮我把里面的通话记录导出来不?我想存成文字,总怕手机哪天彻底开不了机。"
"不光能导记录,还能做个语音包。"沈砚舟调出个软件,"把您妈的声音录进去,以后想她了,对着手机说'妈我饿了',就能听见她以前总说的'冰箱里有饺子'。"
男人眼圈瞬间红了,掏出钱包里的老照片:"这是她最后一次跟我包饺子的照片,能一起存进去不?"
中午吃饭时,档案馆里飘着股炸酱面的香味。刘奶奶端着个蓝边大碗进来,碗里卧着俩荷包蛋:"给修表师傅送碗面,他一上午没挪窝。"她指着墙上的屏幕,"你看这老钟的故事,配着老厂房的照片,比我讲的生动多了!"
屏幕上正播放座钟的修复过程,穿插着纺织厂老职工的采访:"那时候厂里两百多号人,就靠这钟记时,谁要是迟到,厂长能在大门口罚站半小时......"下面的弹幕刷得飞快,有个ID叫"纺织厂小李"的发:"这钟当年是我爸负责上弦的,他总说钟摆晃得匀,日子过得就稳!"
"这就是数字的好处。"林深扒拉着面条笑,"以前说'一传十十传百',现在一条视频发出去,全国各地的老熟人都能看见。昨儿张大爷的木工视频,就有个广东的老木匠发弹幕,说他爷爷也用'留三分余量'的法子,俩人还约着线上切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