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时空测谎师:双生迷局》最新章节。
林深把最后一个气球绑在栏杆上时,沈砚舟正蹲在地上调试无人机。十二月的阳光带着点清冽的暖意,洒在家庭共生中心的广场上,昨夜求婚成功的彩带还没完全清扫干净,风一吹就打着旋儿飞起来,像群彩色的蝴蝶。
\"你说这无人机咋总跑偏?\"林深踢了踢脚边的电池盒,\"昨天小王求婚时,爱心拼得歪歪扭扭的,还好姑娘乐意,不然得多尴尬。\"
沈砚舟操控着无人机在低空盘旋,屏幕上的画面忽左忽右:\"天冷电池活性低,飞不稳正常。再说人家姑娘感动的是心意,谁在乎爱心歪不歪——你看,昨晚的视频在社区群里都传疯了,点赞量破千了。\"
\"那倒是。\"林深掏出手机翻了翻,\"张大爷评论说'现在的年轻人花样真多,我当年就送了条红围巾',下面一堆人问他和张奶奶的恋爱故事。\"
正说着,张大爷拎着个藤箱慢悠悠地走过来,箱子上的铜锁擦得锃亮。\"小林小沈,帮大爷看看这箱子咋开。\"他把箱子往石桌上一放,\"我想找找当年给你张奶奶写的情书,昨天看了小王求婚,突然想起来还有这茬儿。\"
林深蹲下来研究那把铜锁:\"这锁都包浆了,得有几十年了吧?\"她往锁眼里滴了点润滑油,\"您跟张奶奶当年咋认识的?社区群里都等着听呢。\"
\"那可有年头了。\"张大爷眯着眼回忆,\"1978年在纺织厂,她是挡车工,我是机修工,她的机器总坏,我就总去修——现在想想,说不定是她故意拧松的螺丝。\"
沈砚舟突然眼睛一亮:\"哎,咱不如在中心搞个新板块,就叫'家庭故事档案馆',专门收这些老故事、老物件。您这情书、藤箱,都能当镇馆之宝。\"
\"故事档案馆?\"张大爷摩挲着藤箱,\"听着跟博物馆似的,有人看吗?\"
\"咋没人看!\"林深抢着说,\"上周李姐翻出她妈结婚时的红棉袄,社区群里讨论了一下午;3栋的小王把他爸的军功章拍了照,年轻人都在问当年的战斗故事——这些可不是冷冰冰的物件,是带着日子温度的宝贝。\"
说话间,刘奶奶挎着个蓝布包走过来,包里露出个搪瓷缸子,上面印着\"劳动最光荣\"五个字。\"我听见你们说故事?\"她把缸子往桌上一放,\"这是我家老头子年轻时得的奖状,当年他在生产队当队长,年年评先进。\"
搪瓷缸子边缘磕掉了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但红色的字迹依然鲜亮。林深摸了摸缸子:\"奶奶您快讲讲,这奖状背后有啥故事?\"
\"那可精彩了。\"刘奶奶坐下来打开话匣子,\"1965年抗旱,他带着社员连续三天三夜守在水渠上,最后累得晕倒在田埂上——这缸子就是公社奖励的,他用了一辈子,到走那天还摆在床头。\"
沈砚舟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奶奶您慢慢说,我录下来存进档案馆,以后您重孙子想听了,随时能听。\"
\"还能这样?\"刘奶奶眼睛一亮,\"那我回家把他的日记也拿来,里面记了好多当年的事儿,我认字不多,正愁没人看呢。\"
正说着,7栋的小虎背着书包跑过来,手里举着个旧相册:\"林阿姨!我找到了爷爷的相册,里面有他年轻时在深圳打工的照片!\"
相册的塑料封面已经开裂,里面的照片泛黄发脆,但能看清年轻的小伙子站在工地脚手架前,笑得露出白牙。\"这是1984年拍的,\"小虎指着照片说,\"爷爷说他是村里第一个去深圳的,搬砖一天能赚五块钱,现在听着少,当时够买十斤猪肉呢。\"
林深小心翼翼地翻开相册,里面还夹着张皱巴巴的火车票,起点是\"老家县城\",终点是\"深圳\",日期是1984年3月15日。\"这火车票可太珍贵了。\"她抬头对沈砚舟说,\"咱得弄个防潮的展示柜,把这些老物件好好存起来。\"
沈砚舟点点头,突然指着广场旁边的空置活动室:\"那间屋子不是一直空着吗?正好改造成档案馆——左边做实物展区,放老物件;中间做录音室,专门录口述故事;右边弄个互动区,让孩子们照着老故事画画、演戏。\"
\"这个好!\"张大爷拍着大腿,\"我这就回家把我爸的扳指拿来,那是他闯关东时带回来的,上面还有个豁口,说是跟土匪搏斗时磕的。\"
说干就干,林深和沈砚舟立刻去找社区主任申请,主任一听就乐了:\"这主意太棒了!上周还有老党员反映,说年轻人不知道过去的苦,正好用这些故事教育教育他们——经费我来协调,你们尽管放手干!\"
接下来的一周,整个社区都动员了起来。3栋的小王捐了他爷爷的旧算盘,算珠都磨圆了,说是当年供销社的\"镇店之宝\";5栋的程序员小吴把他爸妈的恋爱bp机找了出来,还特意买了电池,开机时\"滴滴\"的声音引得一群孩子围观;连哈桑都拿来了他岳母织的地毯,上面的花纹记录着他们家族的迁徙路线。
开馆那天,档案馆里挤得满满当当。最热闹的是\"口述故事区\",张大爷坐在麦克风前,讲他和张奶奶怎么用三个月工资买了台黑白电视机,\"当时全楼的人都来我家看《霍元甲》,板凳从屋里排到楼道\";刘奶奶拿着搪瓷缸子,讲她老头子怎么在饥荒年把口粮省给孩子,\"他总说自己是糙汉子饿不坏,其实天天晚上饿得睡不着\"。
林深在\"实物展示区\"给参观者做讲解,指着一件打满补丁的旧棉袄说:\"这是7栋李奶奶的陪嫁,她当年从农村嫁到城里,就带了这一件棉袄,后来改了又改,给三个孩子都穿过。\"
突然有个小姑娘指着玻璃柜里的旧课本问:\"阿姨,这上面的字怎么是繁体字?\"
林深刚要解释,旁边的退休教师周老师接过话:\"这是1956年的语文课本,那时候还没推广简体字呢。\"他从包里掏出自己保存的毕业证,\"你看,我这1968年的毕业证上,名字还是繁体的。\"
沈砚舟在\"互动区\"忙得满头大汗,一群孩子正围着他用黏土捏\"老物件\"。小虎捏了个算盘,虽然珠子歪歪扭扭,但还像模像样;穿背带裤的小姑娘捏了个搪瓷缸子,上面用彩笔写着\"劳动最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