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三国:我,曹操长子,开局屠司马》最新章节。
提及的问题,确乎有些仓促!
“上位的心思,切莫妄加揣测!”
“小心隔墙有耳!”
蓝玉再次告诫,随即与冯胜等人继续讨论汉中之行的细节,仿佛常升的问题从未被提及。
众人对老爷子带他们去汉中府的用意心知肚明,也曾暗自揣测,却无人敢轻易言说。
一旦猜中还好;
若猜错,让老爷子得知,后果不堪设想!
这群平日里不拘小节之人,在此等大事上,却不敢有丝毫糊涂。
户部尚书张紞亦心怀忐忑,与蓝玉等人无异。
自上次在朝堂支持汉王朱松改革后,张紞觉自己被六部同僚孤立。
除户部心腹及少数私交尚好的官员外,多数官员对他避之不及。
张紞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此次老爷子西行邀他同行,既是机遇,也是抉择。
张紞已有所预见。
汉中的那位,十有便是未来的大明储君。
即便心知肚明,张紞也必须严守秘密。
因为唯有朱元璋能公布此结果。
谁先于朱元璋揭晓答案,即便正确,亦将招致杀身之祸。
因此,此行汉中府,对张紞而言,关键在于“分寸”。
唯有妥善把握与汉王朱松的分寸,方能得老爷子真正赏识。
至于淮西勋贵与张紞之外的文武百官,更是煎熬。
有人盼朱元璋与朱标速速离去,有人盼西巡取消,然无人内心平静。
智者此刻会选择沉默或按兵不动,以求自保。
然而,多数人在此期间,定会行事,依其内心认为之正道。
尤其是儒家文臣群体。
有道是“法不责众”,无人能断言这些儒臣私下是否怀揣算计,欲阻圣上之路。
若真至那境地,便看儒臣之决心与圣上之刃哪个更锋利了。
次日,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启程西巡。
晨光初照,文武百官一路护送至长江渡口。
欲往汉中,必先渡江。
至对岸后,方行于通往汉中府的水泥大道。
送行之官,心思各异,目送父子二人登船,皆似松一口气。
他们亦不知,圣上多久未曾远离应天府,记忆中最近一次,恐是胡惟庸案前。
而朱元璋与朱标的同时离去,让高压下的朝臣们顿感轻松,仿佛终得喘息之机。
然其中不乏清醒者,深知这或许是他们最后的机会。
“唉,可惜如今长江之上尚无造桥之术!”
立于船甲板上,望着浩渺江水,朱元璋叹道。
“儿臣闻,老九于汉中至西安之路,遇山则搭桥。”
“但想必地上搭桥与江中迥异吧?”
朱标忽道。
“总之,老九迟早会想出办法。”
朱元璋闻言,亦是满怀期待地笑了。
不久,众人皆渡江毕。
此次西巡队伍,含蓝玉等淮西勋贵及禁军,总计万余人。
全员至对岸后,皆踏上水泥大道。
豪华马车在水泥路上行进,平稳至极,无丝毫颠簸。
“到达汉中后,首要之事便是见识那载人飞天的大圆球。”
“闻汉中已有诸多富商常去体验,一次费用高达数十两银子,此乃富贵之人之消遣。”
朱元璋端坐马车中,旅程方启,已思量汉中之行首站何处。
“蒋瓛,命锦衣卫告知沿途官员,无需迎驾,吾等不停留。
违者,严惩不贷!”
朱元璋忽有所念,对伴骑于旁的蒋瓛下令。
深知西巡之事已传至各州府,官员或欲行迎驾之举,徒增民负。
为免纷扰,事先言明,速抵汉中府方为上策。
---分割线---
千里赴汉中,仅为观戏?
天子出行,万人相随,低调不易。
理论上,抵汉中耗时更久。
单人单骑,换马疾行,五六日可达。
然万人同行,即便皆骑马乘车,马匹亦难持续更换。
马匹日行百里为最佳,过之则体衰。
长途疾驰三四百里,马将力竭而亡。
故朱元璋令队伍日行百里左右,兼顾步行将士,确保全员跟进。
毕竟,非人人皆有马骑,有车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