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东线战线上,撕开了一个宽达400公里的、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战略缺口。
在接下来的将近两个月里,四个方面军的百万大军,像一股红色的怒涛,以每天推进几十公里的惊人速度,向西席卷了500到600公里。他们越过了苏联的旧国界,冲入了波兰境内。
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一路攻克了卢布林、布列斯特等重镇。到7月底,他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波兰首都华沙的城下,隔着维斯瓦河,甚至已经能用望远镜,看到华沙城里的建筑了。
然而,就在苏军兵临华沙城下的时候,连续狂奔了几个星期的苏联装甲矛头,终于显出了疲态。他们的坦克在持续的战斗和长途行军中,损失严重,油料和弹药也快要耗尽,补给线被拉得过长。莫德尔元帅,这位德国最优秀的“防御大师”,抓住了这最后的机会。他集结了手头所有的装甲部队,包括“戈林”师、“维京”师等精锐,在华沙东北的沃沃明地区,对已经冲得太靠前的苏军第2坦克集团军,发动了一连串教科书式的凶狠反击。
从7月30日到8月5日,双方爆发了一场惨烈的坦克大战。苏军第3坦克军损失惨重,被迫后撤。苏军的攻势,在持续了近一个半月、推进了数百公里之后,终于,在华沙城下,被暂时地挡住了。
这次停顿,是二战史上一个极具争议、也极富悲剧色彩的事件。
从纯军事角度看,苏军停下来,是完全有理由的。你想啊,连续两个月,跑了600公里,这在二战时期,是极其恐怖的推进速度。部队已经极度疲惫,装备损耗严重,后勤补给线,被拉得像一根又细又长的面条,前线的坦克没油,大炮没炮弹。所以,停下来,休整一下,等等后勤,是完全必要,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这次军事上“必要”的停顿,却恰好,与斯大林那冷酷无情、深不可测的地缘政治算计,不谋而合了。
就在8月1日,也就是苏军抵达维斯瓦河畔的第二天,在华沙城内,爆发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的领导者,是忠于伦敦波兰流亡政府的“波兰救国军”。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要在苏联人进来之前,自己解放自己的首都,这样,在战后瓜分胜利果实时,他们才有说话的资本,才能建立一个独立的、亲西方的波兰政府。
这一下,就戳到了斯大林的肺管子。
斯大林心里的小算盘,打得噼啪响。他怎么可能容忍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出现在苏联的家门口?他要扶植的,是亲苏的波兰共产党政府。而这支“波兰救国军”,就是他最大的障碍。
于是,一出极其冷酷的政治戏码,上演了。
斯大林一看,哟,这不巧了吗?你们起义了?真不凑巧,我的部队“正好”打累了,后勤跟不上了,得“休整”一下。你们先打着,我坐河对岸,给你们精神上加加油。
就这样,苏联红军,在维斯瓦河东岸,安营扎寨,“休整”了整整几个月。他们隔岸观火,眼睁睁地看着,德军调集重兵,对华沙城内的起义军,进行残酷的镇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最终,在孤立无援中战斗了63天之后,英勇的华沙起义,被德军血腥地镇压了下去。整个华沙城,几乎被夷为平地,超过20万波兰军民,惨遭杀害。
军事上的后勤困境,为斯大林实现其冷酷的政治目的,提供了一个完美到无法辩驳的借口。他成功地,借德国人的手,铲除了自己未来的政治对手。
余波与遗产:一场超越斯大林格勒的灾难
我们再回过头来,盘点一下“巴格拉季昂”行动,给德国带来的,是怎样的一场灾难。
这么说吧,对于德国国防军而言,这是一场比斯大林格勒,更彻底、更迅速、也更具毁灭性的失败。这是德军建军史上,最惨重的一次败仗,没有之一。
短短两个月,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灰飞烟灭。其下辖的34个师里,有17个被全歼,另外还有几十个师,被打得只剩个番号。德军的总损失,高达约50万人,包括阵亡、被俘和重伤。这些经验丰富的老兵和技术装备的损失,在战争后期,是根本无法弥补的。但苏军也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约18万人阵亡和失踪,60万人受伤,但对苏联来说人是不缺的。
这场大崩溃,直接导致东线战线,出现了一个长达400公里的大窟窿。通往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和波兰的大门,被轰然撞开。德国人只能仓促地,把所有能调动的部队,甚至是元首自己的警卫营,都像填沙包一样,往这个无底洞里填。但这一切,都于事无补。
就算希特勒能从地里,再刨出一百万人来,也堵不上这个窟窿了。
这场灾难的冲击波,也迅速地,从前线,传导到了德国内部。它成了引爆我们之前讲过的,“7月20日”刺杀希特勒密谋案的直接催化剂。
很多密谋的核心成员,本身就是中央集团军群的军官。他们比谁都清楚,前线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彻底粉碎了他们对战争的最后一丝幻想,让他们意识到,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正无可挽回地,滑向毁灭的深渊。
为了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还在怀疑苏联战果的西方盟国,炫耀这次空前的胜利,斯大林还下令,在莫斯科,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战俘游行。
1944年7月17日,名在白俄罗斯被俘的德军官兵,在他们被俘的将军们的带领下,排着长长的纵队,垂头丧气地,走过了莫斯科的主要街道。这次充满羞辱意味的宣传活动,被苏联内务部,讽刺地命名为“大华尔兹行动”。
沿途的莫斯科市民,对这些曾经的侵略者,投去了愤怒和鄙夷的目光。游行结束后,还有洒水车,跟在队伍后面,清洗街道,寓意是“洗去法西斯匪徒留下的污秽”。
这场游行,只是这些战俘苦难的开始。在被运往苏联各地战俘营的漫长旅途中,成千上万的人,因饥饿、疾病和虐待,死在了路上。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结束,标志着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已经完全、彻底地,转移到了苏联手中。德军,从此再也无法组织起任何有效的战略防御,只能节节败退,直至最终的覆灭。
不过,就在苏军和德军,在东线打得你死我活,血流成河的时候,我们刚才提到的、那场悲壮的华沙起义,其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大国之间的博弈和算计呢?为什么一场旨在反抗纳粹的爱国起义,最终,会演变成一出令人扼腕的悲剧?
这里面,可不仅仅是苏德之间的恩怨,还牵扯到了英国、美国,以及两个对立的波兰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
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