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而行动发起的日子,更是经过了精心的挑选——6月22日。
大家还记得这个日子吗?三年前,1941年的6月22日,正是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悍然入侵苏联的日子。
现在,整整三年之后,苏联人选择在同一个日子,发动一场规模空前的反攻。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军事巧合了,其意思不言而喻。
一场决定世界命运的史诗级战役,自然是由当时苏德双方最顶尖、最富经验的将领们来指挥。咱们先看苏联红军这边,那简直是排出了一套“全明星梦之队”的豪华阵容,从上到下,星光璀璨。
为了确保这次行动万无一失,苏联最高统帅部直接派出了两位“定海神针”级别的元帅,作为最高代表,亲赴前线协调指挥。这俩人,可以说是苏联卫国战争中分量最重的两位巨头:
朱可夫元帅: 这位被誉为“胜利的象征”的男人,亲自负责协调南翼的两个主力方面军——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扎哈罗夫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哪里有朱可夫,哪里就意味着是主攻方向,哪里就意味着胜利。他就像是球队的“战术总监”,确保球队最锋利的“两把尖刀”能够完美配合,协同作战。朱可夫本人后来在他的回忆录《回忆与思考》里,也详细描述了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是如何组织协调这次宏大战役的。
华西列夫斯基元帅: 如果说朱可夫是“猛将”,那华西列夫斯基就是“儒帅”。这位总参谋长出身的元帅,心思缜密,擅长宏观规划。他负责协调北翼的两个方面军——巴格拉米扬的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和切尔尼亚霍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他的任务,就是确保北翼的这把“铁钳”能够严丝合缝地夹紧,不给敌人任何喘息之机。
这两位元帅的存在,就像是给四个方面军上了一道双保险。他们确保了这支超过百万人的庞大军队,能够像一部精密的瑞士钟表一样,每个齿轮都无缝衔接,协同一致。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三年血战的磨砺后,苏联红军的指挥协同能力,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
在两位“总教练”之下,具体执行计划的四位方面军司令员,也个个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堪称“四大天王”:
伊万·巴格拉米扬大将(波罗的海沿岸第1方面军): 稳健而可靠,负责在整个战线的最北端,像一把铁锁,牢牢锁住德军的侧翼。
伊万·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上将(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 这位是当时苏军中最年轻、最耀眼的将星之一,以其大胆果断、敢于穿插的装甲作战而闻名。他指挥的部队,是北翼钳形攻势的“钳尖”。
格奥尔吉·扎哈罗夫上将(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 他的任务,是在战线中部发动辅助攻击,牵制德军兵力,防止敌人增援南北两翼的主战场,是整个战役中不可或缺的“绿叶”。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他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是整个“巴格拉季昂”行动中兵力最强、装备最好、任务最重的“王者之师”。他就是南翼这把“铁钳”的绝对主力。因为在此次战役中的卓越表现,他很快就被晋升为苏联元帅。
相比于苏联那边众星云集、协同作战的“梦之队”,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体系,简直可以用“僵化”、“混乱”和“悲哀”来形容。
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元帅: 这位集团军群的总司令,是希特勒一位忠实的追随者。他的忠诚毋庸置疑,但对战局的判断力,却实在不敢恭维。他更像是一个“传令兵”,而不是一个元帅。他的唯一任务,就是把希特勒那套不切实际的“固守原地,一步不退”的疯狂命令,原封不动地传达下去,并强迫手下执行。他就像一个被元首牵着线的“提线木偶”,完全没有一个高级指挥官应有的灵活性和决断力。
当灾难在6月22日降临,中央集团军群几天之内就被打得土崩瓦解时,希特勒终于想起了他那位被誉为“防御大师”的“救火队长”——莫德尔元帅。6月28日,布施被仓皇解职,莫德尔被紧急调来接手这个烂摊子。可此时,整个集团军群的主力,基本上都已经被合围或者歼灭了。让莫德尔来,已经不是“救火”了,而是让他来收拾一片烧成灰烬的废墟。
在布施元帅之下,那几位集团军的司令,如第3装甲集团军的莱因哈特、第4集团军的蒂普尔斯克瑞奇和第9集团军的约旦,都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军人。他们比谁都清楚,死守在那个突出的“阳台”上,无异于自杀。他们也曾提出过进行战术后撤的合理建议,但无一例外,都被布施以“元首的命令”为由,严词拒绝。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部队,被捆在原地,等待着那场红色风暴的最终吞噬。
可以说,这场仗还没开打,从指挥层面上看,胜负已分。一边是上下一心、协同作战、拥有极大自主权的专业将领团队;另一边,则是一个被独裁者的疯狂意志牢牢捆住手脚、主帅无能、将士绝望的僵化机器。接下来的战斗,将不再是指挥艺术的较量,而是一场单方面的、残酷的屠杀。
就在战役策划阶段,发生了一件足以改变战局的、至关重要的小事,它深刻地反映了苏德两国指挥层,在战争后期那截然不同的演变。
在莫斯科的作战会议上,最高统帅部给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制定了一个单点突击的计划。但罗科索夫斯基,这位对地形了如指掌的指挥官,当场就表示了反对。他认为,在沼泽密布的地区搞单点突击,很容易陷进去,展不开。
他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兵分两路,从南北两个方向,同时发动强大的钳形攻势,打一个双重包围!
斯大林,这位以独断专行着称的领袖,对罗科索夫斯基的“顶嘴”,很不高兴。他沉着脸,两次让罗科索夫斯基出去,“再考虑考虑!” 这在当时,可是巨大的压力。
但罗科索夫斯基每次回来,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并用充分的军事理由,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护。
最终,奇迹发生了。斯大林,竟然被说服了。他拍板同意了罗科索夫斯基的修正方案。
这件事的意义,太重大了。它说明,斯大林,这位曾经因为一意孤行而导致1941年基辅大惨败的独裁者,在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后,已经学会了在关键时刻,去信任和采纳他手下一线指挥官的专业意见。
而在德国那边,希特勒却恰恰相反,他变得越来越偏执,越来越不相信自己的将军们。就在巴格拉季昂行动前夕,布施元帅曾恳求他,允许进行小范围的战术后撤,以缩短防线,建立预备队。这个合理的建议,被希特勒断然拒绝。
一个在学会放权,一个在拼命集权;一个在做加法,一个在做减法。苏德两军在指挥哲学上的演变,已经走向了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这场仗,还没开打,胜负的天平,其实已经悄然倾斜。
在“巴格拉季昂”这出大戏正式上演前,苏联人也导演了一出规模空前、构思精妙的“前传”——战略欺骗,也就是俄国人所说的“军事伪装”。
这可不是简单的挖点假战壕、放几个假坦克那么简单。这是一场针对整个德军最高统帅部大脑的“认知作战”。
它的核心,就是利用德国人已经形成的偏见——他们固执地认为,1944年苏军的主攻方向,肯定还在乌克兰南部。
于是,苏联人就来了个将计就计。他们非但没有隐藏在乌克兰南部集结的重兵集团,反而还故意大张旗鼓,让德军的侦察机和间谍,清清楚楚地看到,这里有四个坦克集团军,几十万大军,一副马上就要发动雷霆一击的样子。
德国人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于是,他们赶紧把东线最精锐的装甲预备队,也就是他们的战略“消防队”,全都调到了乌克兰南部,严阵以待,准备迎接一场永远也不会到来的“主攻”。
这就好比,苏联人把一桌丰盛的、香气扑鼻的“假菜”,摆在了德国人的面前,让他们死死地盯着这桌菜流口水。而真正的、致命的“主菜”,正在从厨房的后门,悄无声息地端往白俄罗斯。
在德军的注意力被成功吸引到南方的时候,一场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最庞大的秘密集结,正在白俄罗斯的森林和沼泽中展开。
超过170万的作战部队,连同数千辆坦克、上万门火炮,在严格的无线电静默下,利用夜幕的掩护,悄无声息地进入了进攻出发阵地。所有的部队调动,都在夜间进行。为了迷惑德军的空中侦察,苏联工兵建造了大量的假机场、假坦克集群。而在真正的集结地,巨大的弹药和物资堆,则被巧妙地伪装成了普通的村庄。
可以说,这场战斗的胜利,首先,是在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地图上和头脑中取得的。
然而,苏军的作战序列里,还有一支“看不见的军队”,它在战斗打响前,就已经在德军的后方,开启了致命的瘫痪和瓦解进程。
这支军队,就是苏联的游击队。
到1944年,在德军后方活动的苏联游击队,总数已达14万人。他们早已不是乌合之众,而是由莫斯科直接指挥、与正规军作战计划紧密协同的战略武器。
在“巴格拉季昂”行动正式打响的前夜,6月19日晚,十几万游击队员,同时发动了代号为“第三次铁道战争”的大规模破袭战。
一夜之间,超过一万个爆炸装置,在德军控制下的铁路线、桥梁、车站和通讯枢纽,被同时引爆。
其后果,是灾难性的。它在战役发起的关键时刻,彻底瘫痪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补给和增援能力。当德军的防线崩溃,被迫后撤时,他们绝望地发现,大部分铁路和公路,都已经被破坏,根本无法通行。他们只能拥挤在少数几条主干道上,形成了长长的、拥堵不堪的行军纵队。
而这些纵队,就成了在森林里等待已久的游击队,和在天空中盘旋的苏联强击机的理想靶子。德军的撤退,迅速演变成了一场场被分割、被伏击、被追杀的歼灭战。
就这样,到1944年6月21日夜里,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在白俄罗斯前线,一百多万苏联红军士兵,像一头屏住呼吸的巨兽,潜伏在寂静的战壕里,等待着黎明的到来。
而在他们对面,近百万德军,却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一无所知。他们的大部分高级将领,甚至还在休假。他们坚信,这里,只是一个平静的、次要的战场。
那么,当这头被复仇火焰点燃的红色巨兽,在6月22日凌晨,发出震天的咆哮时,等待着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又将是怎样的一番命运呢?
咱们,下一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