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那些事儿

第154章 血色珊瑚礁(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二战那些事儿》最新章节。

11月22日,战斗的第三天。

从“绿滩”登陆的第6陆战团,一路向东,势如破竹。而在岛屿的另一端,从“红滩”登陆的部队,也开始向西推进。两支部队,像两把巨大的钳子,开始合拢。

战斗的焦点,变成了如何拔除那些星罗棋布的、极其坚固的日军碉堡。

海军陆战队员们,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

首先,由坦克或驱逐舰的炮火,对碉堡进行压制性射击,吸引守军的火力。

然后,一队士兵从侧翼迂回,用火焰喷射器,向碉堡的射击孔里,喷射致命的火龙。

最后,另一名士兵,扛着炸药包或者TNT炸药,冲到碉堡顶部或侧面,引爆炸药,彻底摧毁它。

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工作,每一次成功的爆破,都可能伴随着牺牲。

第一海军陆战队中尉亚历山大·邦尼曼,在攻击一个大型地堡时,亲自带领爆破小组,扛着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冲上地堡顶部。在清除了近10名日军后,他为了掩护战友撤退,独自留在顶部,用步枪和手榴弹,与冲上来的日军搏斗,最终壮烈牺牲。他也被追授了国会荣誉勋章。

到11月22日晚,日军的抵抗力量,已经被压缩到了岛屿东端一个狭小的区域内。他们知道,末日已经来临。

11月23日凌晨,大约300名幸存的日军,在军官的带领下,发动了最后的、绝望的自杀式冲锋——“万岁冲锋”。他们端着刺刀,挥舞着军刀,高喊着“板载”,冲向了第6陆战团的阵地。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早已准备好的、由机枪和火炮组成的交叉火网。这场冲锋,在短短一个小时内,就以日军的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

天亮后,美军开始了最后的清剿工作。

当天下午1点30分,朱利安·史密斯少将正式宣布:贝蒂欧岛,已全部肃清。

在近4800名日军守军中,只有17名日本士兵和129名朝鲜劳工,选择投降。其余的人,全部战死。

这场持续了76个小时的战斗,结束了。

塔拉瓦被攻占了。但当硝烟散尽,美军清点伤亡时,一串串冰冷的数字,震惊了整个美国。

海军陆战队第二师,在短短76个小时内,阵亡超过1000人,受伤超过2000人,总伤亡人数超过3000人,减员近三分之一。

在塔拉瓦外海,护航航母“利斯康湾”号,被日军潜艇击沉,舰上644名官兵遇难,成为美国海军在战争中,单艘舰船阵亡人数最多的损失之一。

总计,为了攻占这个面积不到1.5平方公里的小岛,美军付出了超过1700人阵亡的代价。

战后,一部名为《与陆战队在塔拉瓦》的纪录片,在美国国内公映。这部由战地摄影师拍摄的影片,没有回避任何血腥的镜头。堆积在海滩上的尸体,在海水中沉浮的遗骸,被炸毁的碉堡……战争的真实残酷,第一次如此直观地、大规模地展现在了美国民众面前。

人们在震惊和悲痛中,开始质问:为了这么一粒沙,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值得吗?

这次战役在美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舆论影响,为了避免此后事件再次发生,也为了平息舆论,塔拉瓦战役结束后不久,切斯特·尼米兹上将亲自搭乘舰艇抵达贝蒂欧环礁,登上岛屿视察。这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因为他是太平洋战区的最高统帅,亲赴战场极为罕见。

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有三点:

1. 第一手了解作战情况:

尼米兹非常清楚纸面报告不如亲眼所见。他在海军陆战队指挥官朱利安·史密斯少将陪同下,走过滩头,巡视了被炸平的日军碉堡、防御工事,以及遍地的弹坑。他特意去看了潮汐线,看那些卡在浅滩的登陆艇。

2. 慰问官兵和收集意见:

他找陆战队官兵、小队长甚至伤兵交谈,详细询问登陆遭遇的困难,特别关注几个核心问题:

炮火准备是否足够?

潮汐预报和登陆艇性能为何出问题?

部队下船后的指挥通信如何?

船舰火力支援和滩头进攻是否衔接良好?

3. 总结战术教训:

尼米兹在现场看完后,当场跟随行参谋说了一句后来经常被引用的话:

”我们绝不能再为任何一个岛屿,付出这样的代价。”

回舰后,他立即召集了指挥官们,进行了面对面的总结会议。在这个会议上,他把塔拉瓦的主要问题分为四条:

这场惨胜,带来了深刻的战术反思:

1. 火力准备与摧毁性打击

之前美军对两栖登陆的认识是“压制炮火”,只要在部队登陆时遏制敌人火力就算完成任务。但塔拉瓦证明,这远远不够。日军的钢筋混凝土掩体经受住了密集炮击,等登陆部队上岸后,敌人的机枪和迫击炮几乎完好无损地恢复了火力。

战后,太平洋舰队下令修订火力标准,明确提出:

登陆前必须实施“系统性歼灭打击”,将滩头和后方防御体系彻底夷平。

从此,美军在后续的马绍尔群岛、马里亚纳群岛和硫磺岛登陆战中,常常要持续数天乃至数周的航空和舰炮饱和式轰炸,确保“彻底摧毁”而不是“部分压制”。

2. 登陆载具与火力支援

塔拉瓦证明,普通的登陆艇在低潮时根本无法越过珊瑚礁,成批士兵只能跳下船,趟着深水徒步向岸推进,变成日军火力的活靶子。

虽然LVT“鳄鱼”两栖履带车能越礁,但它原本是运货用的,装甲薄弱、火力微弱,很多“鳄鱼”在上岸后被日军近距离反坦克火力击毁。

战后,海军和陆战队联合提出紧急改进方案:

为LVT加装防弹钢板

安装机枪、37毫米火炮等直接支援火力

研制新型号“LVT-4水牛”两栖战车——既能运兵,又能作战

这一改进,成为后续太平洋战役中登陆火力突击的重要支柱。

3. 潮汐情报与水下障碍

塔拉瓦的潮汐误判,直接导致LVT数量不足和普通登陆艇无法靠岸,形成大规模溺水和暴露在浅滩的惨剧。

战后,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成立了潮汐与水文情报研究所,对每一座目标岛屿进行详细的气象、海流、潮汐测绘,还开展潜水员实地侦察。

此外,一支全新的专业部队——“水下爆破队”应运而生。这些队员训练在夜间秘密潜入,清理礁盘上的水雷和障碍物。他们就是今天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的雏形。

4. 协同指挥与战地灵活性

塔拉瓦的指挥系统,过分强调“分阶段作战”和预设计划,滩头部队和后方舰队联系不畅。战况变化时,登陆指挥官缺乏授权灵活应对,增援和火力支援的节奏错乱。

战后,太平洋两栖部队修订了指挥原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将更多战术指挥权下放到滩头前线指挥官,第一线的师团、团级指挥官可以根据战况,直接呼叫舰炮和空中支援。

这一改革,让后来马绍尔、马里亚纳战役的登陆更加灵活高效。

为了避免塔拉瓦式的混乱重演,美军在夏威夷群岛专门选定了一块荒岛(有的历史资料说是毛伊岛附近),修建了完整的“模拟登陆区”。

这里有仿制的滩头工事、障碍物和雷场,还模拟了潮汐和登陆潮流。数月里,美军两栖部队在这里反复演练“沙盘+实景”登陆战术,调整了协同程序、信号指挥和后勤调度。

这种近乎“沙盘演戏式”的彩排训练,成为后续每一次两栖作战的“标准环节”。美军士兵在登岛作战前,往往已经先在模拟战场上走完全流程。

这些深刻的反思和改革,奠定了美军两栖作战体系的成熟框架。每一项教训都浸透着鲜血,而这些血,换来了后续战役一次次更加高效、更加精准的登陆胜利。

尼米兹推开了“前门”。尽管这扇门上,沾满了海军陆战队的鲜血。

现在,美军的下一站,是更西边的马绍尔群岛。

那里的日军堡垒,比如夸贾林环礁,同样坚固,甚至更大。但这一次,美国人,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带着从塔拉瓦学到的血色经验,带着全新的装备和战术,即将发动一场规模更大、也更具决定性的两栖攻击。

在珍珠港的作战室里,一个新的作战代号,正在被标注在地图上——“隧发枪行动”。

这场行动,将是塔拉瓦经验的直接延伸,也将揭开两栖登陆作战一个全新的篇章。美国海军,这头在塔拉瓦摔了一个大跟头的巨兽,站了起来,擦干了血迹,准备用更成熟、也更致命的方式,继续向前。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叶罗丽:黑夜的主宰
++++++生前坎坷的叶玲珑(女主)穿越到叶罗丽仙境,成为了光仙子的痛苦分裂的人格,掌控了影之力的她,绑定了命运抉择系统。重来一次的人生,触之可及的命运,每一次的选择,都会触发不同的奖励,她将一步步从人类走向了神明的视角,俯视自我,俯视众生。她将以自己的智慧逐渐强大,以黑暗吸纳仙子们的苦痛,以命运的誓约建立联系。她是神秘智慧的命运之星,是亘古不变的黑暗女神,厄难与苦痛的女皇,安眠与寂静的领主。P
历史古痕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我在大明忙种田,平推东瀛美利坚
+++++刚参观完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朱旺,穿越到了大明洪武朝朱元璋的御船之上。好消息:有系统!坏消息:系统不够给力,连导弹坦克歼星舰都不给!没关系,咱就算只靠脑子里的知识,灭个倭照样是轻轻松松!“老朱,我不装了,摊牌了,其实我是个神仙!不怕告诉你,大明是被倭国给灭的!“老朱,只要同意灭倭,你大孙子的命我救了!“老朱,这几种粮食叫玉米红薯和土豆,所以不要担心灭倭的粮草问题!“老朱,这是牛痘
枫桥十三夜
三国之从小兵崛起
三国之从小兵崛起
关于三国之从小兵崛起:++开局迎娶蔡文姬,拯救何皇后刘攀穿越到汉末,正值黄巾起义之时成为正在大战中的一个小兵他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死,好在他还有一个兄弟叫许褚,他最终活了下来借着许褚的力量拿到了晋升之资……从此他靠着前世记忆,和知识大量赚取钱财恰逢异族入侵,他去了边关镇守,,驱除外辱,打造城池,收拢百姓从此走上了一条争霸天下之路
升玖
土匪帝皇
土匪帝皇
这是一个最混乱的年代,群雄争霸,杀伐不断,人命如草芥,这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英雄辈出,美人如玉谋臣如妖。在这个混乱的时代,试看我辈笑傲苍穹……
雪鹰
龙珠:我的赛亚人变身无限制
龙珠:我的赛亚人变身无限制
++一觉醒来,魂穿龙珠世界获得签到系统。叮!签到成功!奖励萨博变身技能。叮!签到成功!奖励冰冻恶魔血脉。叮!签到成功!奖励无限能量。自从获得了签到系统,穆川就走上了一条完全不属于赛亚人的道路,自此宇宙中将诞生一个全能型恶魔。他……无所不能!他……强到让人畏惧!他……世间唯一的神!
乞丐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