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和赵匡胤称兄道弟那些年》最新章节。
"留活口!"我按住要追击的厢军。堰体暗渠里早有埋伏的工匠放出木鸢,这种墨家失传的追踪器具翅膀上涂着荧光苔藓,在暮色中牢牢咬住撤退的匪徒。
木鸢掠过水面时,喻皓的独臂死死按住机关匣。突然鸢身剧烈摇晃,老匠人咬牙转动手柄三圈半——这是他从《鲁班书》夹页里悟出的调姿秘法。
荧光轨迹最终停在冯氏别院的樟树上,树梢还挂着半截扯断的鱼纹玉佩绦子。
藏在芦苇丛的厢军张五紧握枪杆,同时默默计数:苏大人说这竹筒要等第二声蛙鸣才拔...
忽然听见"咕——呱"两声间隔极短的蛙叫。他猛地扯掉伪装,寒光闪闪的枪头从竹筒中弹出,正好刺穿扑来的黑衣人脚掌。
鲜血溅在冻土上,像极了去年在泽州战场的情形。
当跟踪的斥候带回情报时,我怀中的手机突然震动,泛着幽光的屏幕上赫然显示:"乙巳年腊月癸卯,忌动土"。
"现在才提醒?"我对着黑屏吐槽,"马后炮到这个时候,昨天就该把黄历APP卸载了。"
我们押着俘虏出现在襄阳冯氏的别院前。看着门楣上"盐铁专营"的鎏金牌匾,喻皓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掏出一块齿轮:"难怪觉得眼熟,这精铁的成色..."
他指齿轮内侧的梅花暗记,与冯氏盐引上的防伪纹样如出一辙。
当冯氏家主穿着寝衣被拖出来时,这个垄断汉水漕运的豪强还不知道,他藏在《齐民要术》抄本里的密信,早被擅长拓印的厢军们用蒸饼印了下来。
翻开缴获的"盐引"对照,那些看似随意的朱批小字,分明是隔三取一的密文——这个发现让我后颈发凉,这恐怕不只是地方豪强作乱那么简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腊月十二的汉水畔,北风卷着冰晶在工棚铁架上敲出碎玉般的声响。
我蹲在还缺少不少部件的水车骨架前,用匕首刮着齿轮咬合面的毛刺——这是用冯氏盐船龙骨改造的传动部件,木质纹理里还渗着青黑色的盐渍。
在经过刚开始的顺利后,问题突然多了起来。
"苏大人,第三组轮辐又裂了。"王廿七捧着断木的手在颤抖。
老铁匠脸上新添的冻疮结着血痂,那是昨夜带人抢修被风雪压垮的工棚时留下的。
我接过断裂的榉木轮辐,指腹摸到木材深处细微的震动频率——汉水下游的暗流比预估的湍急三倍。
喻皓的右手突然从背后伸来,在雪地上画出个螺旋结构:"《水府图经》载'龙蟠柱'可卸力。"
我们连夜拆了襄阳城废弃的望楼栏杆,那些带着优美弧度的铁木构件,经火烤矫正后竟然真能契合水车承重需求。
最绝的是厢军们发明的"活节固定法"——用煮软的牛皮缠绕节点,待其干燥收缩自然紧固,这法子后来被收录进《武经总要·器用篇》。
黎明时分,张五突然指着齿轮箱惊叫:"有铜绿!"原来冯氏提供的铜料掺了劣锡,遇冷凝出腐蚀性铜锈。
正当众人绝望时,随行的司天监吏员掏出个瓷瓶:"试试这个。"
瓶里装着提炼丹砂剩的硫磺混合物,涂抹后竟形成保护层——这意外发现成为宋代最早的无机防锈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