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重回六零开网店,我带全家丰衣足食》最新章节。
第一天试播,点进来三十多人,第二天涨到五百,第五天,平台后台忽然推来一条通知:
“陈家村蜂窝商品体系——进入全市优选频道。”
后台系统点赞数、评论数飙升。
评论区炸开锅:
“原来农村也能这么干净利落地卖货?”
“这分账表都能挂上墙,买得放心!”
“主播居然不是美女小鲜肉,是村民本人?太真实了!”
最猛的一条评论直接冲上热榜:“我就问一句——咱们县里那几个年年收补贴的示范村,看见没?人家靠的是规矩,不是宣传。”
……
第一个月,陈家村蜂窝电商收入破了二十万。
这是个啥概念?是去年整个村小型集体项目一年的营收总和!
更关键的是,这一笔笔订单,全部依制度入账。
系统一公开,不少村干部瞪大眼睛:
“这、这都能这么干?!”
“我们村搞电商好几年,一到分钱就撕破脸,人家倒好——直接用制度划分、责任卡签字、过程留痕,居然连怨言都没几句?”
更有人酸酸地问:“那制度万一出了问题咋办?你们这又不是企业法务,有法可依?”
张浩当场把蜂窝平台挂账截图甩了出去:
【失败机制已备案、历史争议有记录、最新制度版本号为3.1,已通过共议会第二轮复核】
“我们不靠盖章靠共识,不靠法务靠修复。”
“我们制度哪怕错一百次,也能改回来,但你们的制度连一次错的勇气都不敢有!”
现场哗然。
这是装的第一波逼。
……
第二波打脸,来得更直接。
市里另一个“示范村”——柳塘村,原本被认为是农村治理样板,结果这次也推了电商试点。
第一批上线的是“山泉蜂蜜”。
结果被网友一眼识破:
“你家蜂蜜颜色这么浅,是不是兑水了?”
“这标签写的三无,厂家在哪儿?责任人是谁?”
“分账比例是多少?给农民的是不是打工价?”
三天后,柳塘村商品全部下架,市里电商办公室通报批评,理由是:“供应链不清、责任卡缺失、价格与产能脱节。”
而与此同时,陈家村的蜂蜜直播卖到脱销,系统自动生成标签:“信任度优先供应村”。
新闻一出,市农业局长亲自点赞,并附言:
“同样是卖蜂蜜,一个靠广告,一个靠制度。差的不是蜜,是规矩。”
柳塘村气得发声反驳:“你们蜂窝也就火一阵,等人多了你们制度就崩!”
陈鹏飞只回了一句话:
“我们制度不是靠人少能维持,是因为人多才必须维持。”
第三波评论潮直接把柳塘村打成“失信试点”。
这一波,又是明晃晃的一次“制度打脸”。
……
接下来,陈家村继续扩张产业。
他们拉起“制度共营联盟”,带着周边七个村,一起做统一包装、共用分账平台、标准化直播脚本。
联盟取名——“山河蜂巢”。
不是商标,是制度互认体系。
每个产品贴标前,必须通过三轮审议:
1.本村制度追溯可查
2.分账比例公示
3.商品流程平台可视化
制度没挂上墙的,坚决不收。
一时间,县里都在传:“陈家村这是玩真的,不靠专家,不看文件,一条制度能换成真金白银。”
有干部私下嘀咕:“这个蜂窝,怕不是想干掉咱这些老套路?”
也有群众笑:“怕啥?谁让你们连个账都不敢贴墙呢!”
而蜂窝联盟第二个月,收入突破六十万。
陈鹏飞开了一次简单的会议,没表功、没请专家,就说了一句:
“如果这三年走出的路,真的能变成钱,那就说明我们干的是对的。”
……
而此时的他,并没有满足。
他盯上了下一步——“制度信用金融计划”。
简单说:用制度信用,换取金融贷款,真正让制度成为资产。
若能成功,蜂窝制度将彻底从“协商规则”跃升为“信用工具”。
那一天,陈鹏飞对张浩说:
“我们下一步,不是做制度的试验者,而要做制度的持证人。”
张浩挑眉:“你想干嘛?”
陈鹏飞答得很慢:
“我要让银行也承认我们的账。”张浩一听这话,眉头一皱:“你是说,让银行看咱村贴墙的账,就像看企业的财务报表一样?”
陈鹏飞点头:“不止要看得懂,还得看得上、愿意投、敢放贷。”
张浩哼了一声:“你这口气不小,银行是政府开的,他们认的只有盖章材料和抵押物,咱这点蜂蜜罐头、共议记录,算个啥?”
陈鹏飞没争辩,只是掏出一张打印好的纸,递给张浩。
那是一张“制度信用等级评估表”,由蜂窝平台设计,包含以下几个核心维度:
?制度运行年限
?成员村议事频率
?分账公开透明度
?失败修复机制是否有效触发
?村民满意度调研结果
?外部合作订单履约率
张浩看完了半分钟,低声说了一句:“你这是想把制度‘量化’,拿去当抵押品。”
陈鹏飞淡淡一笑:“不叫抵押,叫‘行为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