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志

第26章 三嗣主传(九)(1/1)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白话三国志》最新章节。

史臣评论说:孙亮当皇帝时还是个孩子,身边又没有贤能的大臣辅佐,他的皇位坐不长久,是必然的事。孙休因为旧有的恩情,重用濮阳兴、张布,却不能提拔贤才,改革弊政,虽然他有向善好学的志向,又怎么能挽救混乱的局面呢?再说他还让已经被废黜的孙亮不得善终,兄弟情义也太薄了。

孙皓滥用酷刑,被他处死、流放的人,简直数都数不过来。所以大臣们人人都提心吊胆,整天盼着能平安度日,过了早晨都不知道晚上能不能活下来。他还痴迷于占星术、巫术,让巫师编造祥瑞来粉饰太平,把这当成最紧急的事。从前舜、禹亲自耕种,以他们那样至高无上的圣德,还常常告诫大臣 “如果我有错,你们要纠正我”,或者认真听取好的建议,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何况孙皓凶狠顽劣,肆意施行残暴统治,忠诚劝谏的人被诛杀,谄媚奉承的人被提拔,残酷地役使百姓,荒淫奢侈到了极点,本该被砍头来向百姓谢罪。可他却得到了不被处死的诏书,还被封为归命侯,这难道不是过于宽大的恩典、太厚重的恩泽吗?

孙盛说:古代设立君主,是为了治理百姓,所以君主必须顺应天地法则,庇护万物。如果放纵淫乱暴虐的行为,残酷对待百姓,上天就会诛杀他,断绝他的国运,剥夺他的帝王之位,给他加上独夫民贼的罪名。所以商汤、周武王举起兵器讨伐暴君,没人指责他们不顺道义;汉高祖拔剑起义,也没人说他失节。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讨伐的是全天下的仇敌,是人神都唾弃的人啊。何况孙皓的罪行如同逃亡的贼寇,暴虐超过了夏桀、商纣,就算把他斩首示众,都不足以告慰冤魂;毁掉他的宫殿、祭祀土神,也不足以记录他的暴行,可竟然还给予他显赫的封号,不断赏赐,这哪里符合替天行道、讨伐有罪、安抚百姓的道义呢?由此可知,对叛逆行为不加以惩罚,对凶狠残酷的人不加以告诫的弊端了。《诗经》说:“抓住那造谣的人,把他扔给豺狼虎豹。” 对造谣的人尚且这样,何况是暴虐的叛逆者呢?而且晋军像雷电一样横扫敌军,大军逼近吴国都城,孙皓走投无路才请求投降,他不可赦免的罪行已经很明显,对这样的人宽容不符合 “三驱” 的道义,从权宜之计来说,也实在不可取。

陆机写了《辨亡论》,论述吴国灭亡的原因,上篇说:从前汉朝失去统治权,奸臣窃取朝政,灾祸从京城开始,毒害遍布全国,朝廷纲纪混乱,王室地位衰落。于是群雄震惊,义兵从四面八方聚集,吴武烈皇帝孙坚在地方慷慨起兵,在荆南迅速行动,权谋策略层出不穷,忠诚勇敢超过当世。他的威势让乱贼震动,交战就斩杀敌人,最终清理了宗庙,祭祀祖先。当时如云兴起的将领占据州郡,如风暴起的军队跨越城邑,勇猛的士兵像狂风一样进军,强悍的部族像云雾一样聚集,虽然军队以道义聚集,同盟者合力作战,但都包藏祸心,依仗兵力作乱,有的军队没有谋划纪律,丧失威严、助长贼寇,而孙坚的忠诚谋略和军事气节,没有像这样显着的。

武烈皇帝去世后,长沙桓王孙策以出众的才能闻名当世。他年轻时就才华显露,招揽旧臣,和他们一起延续大业。率领精锐军队向东进军,以少数兵力对抗众多敌人,攻打没有攻不破的城池,交战没有不能战胜的敌人。诛杀叛乱者、安抚降服者,平定了长江以南地区,整顿法令、训练军队,威望德行显着,以礼对待贤才,张昭成为其中的杰出人物,交往驾驭豪杰,周瑜成为其中的俊杰。这两位君子,都通达聪慧且富有奇谋,所以志同道合的人因同类而依附,意气相投的人因气场而聚集,江东于是人才济济。孙策正要北伐中原,诛杀违反法纪的人,让皇帝的车驾返回正道,使帝王回到宫殿,挟制天子来号令诸侯,扫清叛乱恢复旧制。军队已经驻扎,群凶都心怀畏惧,可大业还没完成,就中年去世了。

接着我们大皇帝孙权继承大业,以非凡的踪迹延续前人的轨迹,以明智的心思推行美好的计划,处理政务参考旧例,颁布法令考察遗风,再加上坚定专一的作风,倡导节俭的品德,咨询贤才,善于谋划决断,用束帛征召隐居的贤士,在街巷间传达任命。所以豪杰贤才听到消息纷纷前来,有志之士仰慕光辉而来归附,杰出人才聚集,勇猛士兵如林。于是张昭担任师傅,周瑜、陆逊、鲁肃、吕蒙等人成为心腹,在外担任重要职位;甘宁、凌统、程普、贺齐、朱桓、朱然等人发挥他们的威力,韩当、潘璋、黄盖、蒋钦、周泰等人施展他们的力量;在文雅方面,诸葛瑾、张承、步骘以声名光大国家,在政事方面,顾雍、潘濬、吕范、吕岱以才能担任要职,在奇伟方面,虞翻、陆绩、张温、张惇以讽谏议论纠正偏差,在出使方面,赵咨、沈珩以敏捷通达赢得声誉,在术数方面,吴范、赵达以吉凶预兆符合德行,董袭、陈武舍命保卫君主,骆统、刘基极力劝谏弥补过失,谋划没有遗漏,举动没有失策。所以最终割据山川,控制荆州、吴郡,能和天下争夺霸权。

魏国曾凭借战胜的威势,率领百万军队,从邓塞乘船,派汉阴的大军顺江而下,战船数以万计,如巨龙顺流而下,精锐骑兵数千,如猛虎在平原奔驰,谋臣挤满屋子,武将联合出征,颇有吞并江南的志向,统一全国的气势。而周瑜率领我们的偏师,在赤壁打败他们,魏军丢旗弃辙,勉强逃脱,收兵远远逃遁。汉王刘备也凭借帝王的名号,率领巴、汉的百姓,趁势冒险行动,在千里之地扎营,立志报复关羽失败之仇,图谋收复湘西地区。而我们的陆逊也在西陵打败他们,蜀军大败,刘备处境艰难后才得以解脱,最终在永安去世。接着在濡须对抗敌军,在临川挫败他们的精锐,蓬笼之战,敌军全军覆没。从此魏、蜀两国的将领,士气低落、锋芒受挫,势力衰退、财物匮乏,而吴国却安然地坐观他们的衰败,所以魏国请求和好,蜀国乞求结盟,孙权于是登上天子之位,三国鼎足而立。向西攻占庸蜀的郊野,向北夺取淮汉的岸边,向东包含百越之地,向南囊括众多蛮族地区。于是讲习三皇五帝到夏商周的礼仪,搜集三王的礼乐,祭祀上帝,恭敬地对待诸侯。勇猛的大臣和坚毅的士兵,沿着长江防守,长戟和锋利的铩矛,迎着风奋起。朝廷官员都能尽职尽责地给君主提建议,士农工商各自安心发展产业,教化能传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良好风气也能扩散到遥远的边疆。孙权还派使者巡视境外,外国的良马被养在皇家马厩,明珠美玉在国库中闪耀,珍贵的宝物不断送来,稀有的玩物应召而至。使者的马车在南方荒野奔驰,战车在北方原野停歇,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士兵不用早起备战,吴国的帝业因此稳固。

孙权去世后,幼主孙亮即位,奸臣肆虐朝政。景帝孙休兴起,认真遵循孙权留下的制度,政务没有大的过失,是守成的好君主。到孙皓刚即位时,典章制度还没废除,旧臣还在。大司马陆抗以文武之才辅佐朝廷,左丞相陆凯以正直敢言尽忠规劝,施绩、范慎因威严庄重显名,丁奉、钟离斐以勇武刚毅着称,孟宗、丁固等人担任公卿,楼玄、贺劭等人掌管机要事务,君主虽然有不足,但辅佐的大臣还算贤良。

到了吴国末年,大臣们相继离世,百姓才有了离散的想法,朝廷出现了崩溃的迹象,天命随着时运衰落,晋军顺应时运发兵,士兵在阵前溃散,百姓在城邑奔逃,城池没有了屏障的坚固,山川失去了沟壑的险阻。没有公输班的云梯那样的器械,没有智伯引水灌城的危害,没有楚庄王筑室围困的情况,没有燕人济西之战的军队,可不到十二天国家就灭亡了。虽然忠臣悲愤,烈士殉节,又能挽回什么呢?曹操、刘备的将领不是一时之选,晋军也没有过去那么多兵力,攻守的方法也有先例,山川险阻也没改变,可成败的道理却相反,古今的趋势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彼此的教化不同,任用的人才也不一样。

《辨亡论》下篇说:从前三国鼎立,魏人占据中原,蜀汉占有岷山、益州,吴国控制荆州、扬州并包括交州、广州。曹操虽然对中原有功,但残暴也很深重,百姓对他心怀怨恨。刘备凭借险阻玩弄智谋,功绩微薄,风俗也很鄙陋。吴桓王孙策用武力奠定基础,太祖孙权用德行成就大业,他聪明通达,气度深远。孙权求贤若渴,体恤百姓如对待幼儿,接待士人尽显美德,亲近仁人倾注真诚的关爱。从军队中提拔吕蒙,从俘虏中识拔潘濬。对士人推心置腹,不担心被人欺骗;根据才能授予官职,不担心权力被威胁。对陆逊恭敬有加,以彰显他的威严;把禁军全权委托给周瑜,以助他作战。居住简陋宫殿,吃简单食物,来丰厚地赏赐功臣;敞开胸怀,虚心接受谋士的计策。所以鲁肃一见如故就托付自己,士燮冒险前来效命。推崇张昭的德行而减少游猎的娱乐,赞赏诸葛瑾的建议而割舍情欲的欢乐,被陆逊的规劝感动而废除繁琐的刑罚,对刘基的建议感到惊奇而立下饮酒三杯的誓言,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等待吕蒙的病情好转,分出好的食物来养育凌统的孤儿,登上祭坛慷慨地把功劳归于鲁肃,放弃难听的话而相信诸葛瑾的气节。

因此忠臣争相献上谋略,志士都能尽力施展才华,宏大的规划和深远的谋略,本来就不限于小处。所以百官都能合作,各种事务都能处理。起初在武昌建都,群臣请求举行相应的礼仪,孙权推辞不答应,说:“天下人会怎么说我呢!” 宫殿车马服饰,都很简朴。到了中期,天人的本分已经确定,各种制度的缺陷大致得到修正,虽然教化和纲纪比不上前代,但治国安民的措施,也足以处理政务了。吴国土地几万里,士兵将近百万,田野肥沃,百姓精练,财物丰富,器具锋利,东边背靠沧海,西边阻隔险塞,长江控制着疆域,高山环绕着领土,国家的有利条件,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假如中等才能的君主用正确的方法治理,贤人用恰当的手段管理,遵循遗留的制度,关心百姓、谨慎处理政务,依照既定策略,坚守险要地势,就可以长久存在,不会有危亡的祸患。有人说,吴、蜀是唇齿相依的国家,蜀国灭亡吴国就会灭亡,道理是这样的,但蜀国只是辅助的盟国,并非决定吴国存亡的关键。为什么呢?两国边境相接的地方,群山险阻,陆路没有可以行驶战车的通道;河流湍急,水路有惊涛骇浪的艰难。即使有百万精锐军队,出发时也不过千人;千艘战船,前锋也不过百艘。所以刘备伐吴时,陆逊把蜀军比作长蛇,形势就是这样。

从前蜀国刚灭亡时,吴国朝臣有不同的谋划,有人想堆积石头来阻塞水流,有人想制造器械来防御变故。孙皓召集大家商议并咨询大司马陆抗,陆抗认为长江、黄河等四渎是天地用来调节气息的,本来没有可以阻塞的道理,而器械是双方都能使用的,如果对方放弃长处而用短处,到荆州、扬州来争夺船只的作用,这是上天在帮助我们,我们只需坚守峡口等待擒获他们就行了。等到步阐叛乱,凭借城池延请强敌,用重金引诱各蛮族。当时晋国大军迅速集结,在江边竖起旗帜,沿着水渚修筑营垒,控制要害之地,来阻止吴军西进,而巴、汉的水军顺江东下。陆抗率领三万偏师,在东边的坑地据守,深挖壕沟、高筑营垒,按兵不动养精蓄锐。叛乱的步阐只能束手待毙,不敢向北寻找生路,强大的晋军战败连夜逃跑,损失大半兵力。陆抗又分派五千精锐士兵,向西抵御水军,东西同时获胜,献上的俘虏数以万计。贤人谋划的可信,难道是欺骗我们吗!从此烽火很少报警,边境少有忧患。

陆抗死后,潜藏的祸患开始显现,吴国的裂痕加深,军队惊恐不安。太康年间的晋吴之战,晋军兵力没有过去多,广州的叛乱,祸患比过去的灾难更严重,可国家却颠覆了,宗庙变成了废墟。唉!贤人去世,国家就会衰败,难道不是这样吗!《周易》说 “商汤、周武王革命顺应天意”,扬雄说 “混乱不到极点就不会形成安定”,说的是帝王顺应天时。古人说 “天时不如地利”,《周易》说 “王侯设置险阻来守卫国家”,说的是国家依靠险阻。又说 “地利不如人和”“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险阻”,说的是坚守险阻要靠人。

吴国的兴起,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结合,这就是荀子所说的综合三者的条件。到它灭亡时,只依靠险阻,也就是荀子所说的舍弃三者的条件。吴国四州的百姓不是没有人口,长江以南不是缺乏俊杰,山川的险阻容易防守,锋利的器械容易使用,前代的功业容易遵循,可功业不兴而灾祸降临,为什么呢?是使用它们的人方法错了。所以先王通晓治国的长远规划,明察存亡的关键,以恭敬的态度安定百姓,以敦厚的恩惠实现人和,以宽宏的胸怀引诱贤才的谋略,以慈爱的态度给予士民关爱。因此国家安定的时候,百姓和他一同欢庆;国家危难的时候,百姓和他共同分担忧患。安定的时候和百姓一同欢庆,那么危难就不会到来;危难的时候和百姓共同分担忧患,那么困难就不值得忧虑。这样,就能保住国家和领土,不会有像殷商、周朝那样的亡国之悲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史上最强勇敢系统
史上最强勇敢系统
广宗城里的一个小子,家中无权无势,卖了唯一的房产凑了点钱准备去衙门谋个差事,可钱也使了,职位却被他人占了,拼爹,没有;拼钱,没有;拼人,也就自己。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大户人家打着短工供养家中老母。有一次回家途中,偶遇一少女买东西没给钱,被老板抓着要送官,鬼使神差之下,他居然用身上那为数不多的钱替少女付了账。本以为少女只是自己的人生过客,没成想,他却稀里糊涂的成了张角的女婿。
茂龄老爹
万历新明
万历新明
穿越成皇帝爽吗?说真的,一点都不爽,因为要担负的、要克服的,比草根还多。在一张涂满油彩的烂画布上重新作画很难,朱翊钧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一个机会,我还想再干500年!书友群:感谢小龙鹅962358765
摩碣
史鉴明古
史鉴明古
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载治乱,知兴衰。
齐辛重光
人在震旦,立志抗混
人在震旦,立志抗混
关于人在震旦,立志抗混:刘璃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穿越了,还有人叫自己少主。少主?看来这把稳了,直接躺平过二世祖日子就行了。馄饨?煎鸡?哎呦美食还挺多,看来百姓富足,还没有战乱等等,你说那个馄饨会冒蓝火?看着城墙下的奸奇大军,刘璃意识到自己穿越进了最坏的世界。但……我要抗混!我要阻止终焉之时!我想活着!刘璃在内心疯狂呐喊,但此刻的震旦五龙分治,四方诸侯各怀鬼胎,更有奸奇份子与玉血族暗中破坏,他该如何让
香椿火鸡面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关于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陈平本想活的平凡一点,娇妻美妾,醉酒当歌,岂不美哉?奈何总有贼人想害他,为了守住这一切,只能奋起反抗。皇位是我的,几位哥哥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北原蛮子犯边,来了就别回去了。东赵公主是天下第一美人?抢了。
妖医的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