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卫军

第343章 孙刚的文章(1/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禁卫军》最新章节。

李成合和贾二虎走后,兰方舟送上一份满洲里前线的简报,戈辉也只看简报,他知道基本情况就行。

禁卫军与沙俄在满洲里的边境冲突,从九月末开始,战火再起。

沙俄远征军司令布鲁西洛夫迫于尼古拉二世的压力,不得不重燃战火。但他并不全力出击,也没妄想打出结果,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布鲁西洛夫正好借这个机会,验证自己的战法。

从八月初停战以来,布鲁西洛夫带着参谋团队,一直在研究新战术,讨论可行性,借着尼古拉二世的压力,他们决定测试一下新战法。

沙俄远征军的炮弹是在9月27日拂晓砸进禁卫军阵地的,沙俄军的进攻铺天盖地,在宽大的正面全面进攻,似乎是想一次性淹没禁卫军阵地,但是这可能吗?

所有接到任务的进攻集群,都以为自己才是进攻的核心,其它的进攻集群都在为自己打辅助,事实上,只有沙俄远征军指挥部知道,哪个位置是主攻方向。

一直守在满洲里边境上的禁卫7、8、9、4、5师,也一直没闲着,深挖战壕,扩大纵容,他们知道,这是一场至少十年起步的持久战,现在还只是预热阶段,没必要太认真。

禁卫军并未慌乱,毕竟他们早已经不是新军了,是从真正的大战中走出来的强军。五个师长坐在一起简单商量了一下,禁卫4、5师负责正面防御,禁卫7、8师护住左右侧翼,禁卫9师担任总预备队。

禁卫军没有眼花缭乱的调动,简单分配任务,针锋相对布置,毫无新意,却十分有效。

当然,也没有人愿意脱离坚固的防御工事玩花样。要知道,进入九月以来,满洲里前线已经下了三场雪了,算上今天正在下的,已经是第四场了。大地早就冻上了,泥土坚硬得像石头,战壕里是最安全的地方,沙俄人的小口径炮弹在冰天雪里杀伤力直接减半。

沙俄人难道不知道从更远的地方绕过满洲里防线吗?

沙俄人知道,也可以这么做,这么做意味着分兵,本来就持续性火力不足的沙俄军,一旦分兵,他们的第一个对手就是无边无际的冰天雪地,然后是以逸待劳的禁卫军骑兵,最后被禁卫军围杀。

事实上,布鲁西洛夫不敢扩大战争规模,俄国目前的经济现状不允许他任性为之,他需要保住这支远征军,还不能白白浪费尼古拉二世用皇室珠宝换来的军费,但也不能待在这里什么也不做,加上尼古拉二世还想要战果,于是就有了以测试战法为目的的进攻。虽然也避免不了增加伤亡,但是只要规划合理,伤亡总归是可控的。

到十月中旬,边境冲突打成了战术表演,双方指挥官为对方战术打分。

禁卫军一方,更是创造性的写的战术评价,派人送到沙俄远征军,评语十分中肯,十分客观,没有贬低,也没有刻意褒扬。

布洛西洛夫立即调查,果然如此,立即纠正,并发散思维,做了更多的改进。

来而不往非礼也,布鲁西洛夫也立即写了对禁卫军防守部队的评价,派人送给禁卫军指挥部。

禁卫军也主打一个听劝,不足之处,立即修正,同样想到了更好的办法,说做就做。

当然,沟通渠道畅通,不等于战争就不打了,还得打,还得打得更像样子。不过炮打的少了,双方似乎都不太想浪费炮弹。

沙俄军确实炮弹不多,从欧洲用火车运过来,耗时又费钱,不想这样浪费,再说打得多也没战果。

禁卫军也是炮弹不多,因为禁卫军以后的大炮口径是105毫米、155毫米,至于120毫米的炮要不要保留,禁卫军内部的讨论一直没有结果。炮弹不多不等于没有,不等于不会补充,只是不大规模生产了,只少量生产,应对边境冲突。

禁卫军与德国合作研发75毫米、105毫米、155毫米火炮,正在德国克虏伯公司稳步推进中,155毫米大口径火炮,计划在1910年结束前最终定型。75毫米山炮应该在今年结束前就能定型,来年1月份就能在朝阳的兵工厂投产。

农场兵工厂也在独立研发155毫米火炮,起步比克虏伯公司还要早,完全是戈辉提出的技术路线,当然,只是技术路线的框架,没有细节,细节需要农场兵工厂自己搞定。能研发出来更好,研发不出来就当技术储备,反正有克虏伯团队兜底。

这种炮声稀疏的边境冲突,从9月27日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基本宣告结束,阵地上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冷枪,那是双方的狙击手在互相较劲。

狙击手对决,胜负只在瞬间,输了,会连命一起输掉,相当刺激。有点像后世着名的俄罗斯轮盘赌,中枪者自动退出,坚持到最后的就是胜利者。

《禁卫军报》战地记者孙刚的对面,正坐着一名耳朵被仔细包扎的狙击手,其实是普通士兵班里的精确射手,团里的狙击手中队,可不是随便能进去的。

孙刚没有采访对面的狙击手,就是闲聊:“当兵多久了?”说着递出一支胜利日香烟,然后掏出祝融打火机,要帮对方冒上。

对方拒绝了,从口袋里掏出打火机,自己冒上,然后才回答:“到明年2月份,就五年了。”

半躺着的孙刚立即坐起来,惊讶道:“那不是快退役了吗?你可以申请到后方,等退役了。”

“退役哪有这里刺激啊!”狙击手指了指自己受伤的耳朵,说道:“当时我如果稍微侧个头,此时就已经被装进裹尸袋了。”弹掉烟灰,又道:“我觉得我回不到平静的生活了,睡觉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醒,第一时间摸枪,如果有人碰我,在枕头底下的刺刀就会捅向对方,这种情况,谁受得了啊!”

“怎么称呼,忘记问你名字了,我叫孙刚,《禁卫军报》的战地记者。”孙刚歉意道:“你是过度紧张了,等你退役了,过上平静的生活,时间长了,慢慢就好了。”

“我叫钱进,三班的精确射手。”狙击手说道:“现在不是在打仗嘛!可以延长服役,还有战时津贴可拿,立功奖励更高,为什么不留下。”

“家里还好吗?”孙刚想岔开话题,不谈打仗:“成家,生娃,也很重要嘛!”

钱进吐尽肺里的烟后,说道:“日俄战争时,和家人走散了,再也没遇上。至于成家,我怕害了人家。”

十天后,《禁卫军报》上一篇标题为“我该如何回归平静的生活”的文章,别人看了感叹一下战争的残酷,满洲里前线的战士不容易,但是戈辉却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戈辉为此,专门在朝阳陆军讲武堂,召集高级军官开会。(都在这里回炉,在这里开会方便)

戈辉提出了“战后创伤应激综合症”的概念,常见于参战士兵或经历过战争的人群,他们经历战争相关创伤事件,比如战斗、爆炸、目睹死亡等,长期无法摆脱心理上与生理上的反应。主要表现为反复闪回创伤场景、情绪麻木、过度警觉等症状。随着禁卫军退役士兵越来越多,这样的症状应该引起重视。

戈辉要求他们尽快拿出办法来,不能让我们的战士光荣退役之后,因为应激问题,直接走进监狱,英雄决不能成为罪人。

调查后,果然有多例退役士兵伤人事件,但都和应激无关,在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干预下,没有产生恶劣影响,伤者得到赔偿,退役士兵得到训诫,被罚高强度训练六个月。

戈辉觉得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枯燥重复的训练,能有效消磨战士身上的戾气,或许也能对战后创伤应激综合症有一些效果,如果不能消除,那就换一种方式覆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史鉴明古
史鉴明古
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载治乱,知兴衰。
齐辛重光
晚唐:开局一条船
晚唐:开局一条船
关于晚唐:开局一条船:一场意外“交通事故,让李唐随同他工作在的一艘远洋集装箱货轮穿越时空,来到河西走廊祈连山山脉深处。船不往水里游,偏往山谷走。好在船山号货轮装载的集装箱多,各类物资不缺。而且还有三名外太空来的“交通肇事者当小弟。李唐在这个混乱的晚唐河西走廊有了生存的原始资本。为了打通从深山通往河西走廊的通道,李唐带着三名仿生机器人小弟玩起了单机种田游戏。哪曾想,这个游戏越玩越大。喜玛拉雅山脉挡
熔海
明末黑太子
明末黑太子
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奸相主政,党争不断,勋贵贪腐,藩王暴敛,国库告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边塞危急,风卷狼烟,强虏铁蹄,频频叩关,朝廷兢惧,社稷将倾,最后一个汉家王朝行将覆灭……
牛笔老道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夺舍明仁宗:上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积弊,下扼明堡宗叫门天子朱祁镇之孽缘双一流高校最年轻历史系副教授,一次下墓考古时突发意外,醒来发现穿越成为仁宣之治开创者朱高炽。这一世,他带着脑中的知识意气风发;这一世,他改变身体的羸弱大展雄风;这一世,承永乐盛世,启仁宣之治,把大明帝国带到全新高度!
荻雪
史上最强勇敢系统
史上最强勇敢系统
广宗城里的一个小子,家中无权无势,卖了唯一的房产凑了点钱准备去衙门谋个差事,可钱也使了,职位却被他人占了,拼爹,没有;拼钱,没有;拼人,也就自己。无奈之下,他只好在大户人家打着短工供养家中老母。有一次回家途中,偶遇一少女买东西没给钱,被老板抓着要送官,鬼使神差之下,他居然用身上那为数不多的钱替少女付了账。本以为少女只是自己的人生过客,没成想,他却稀里糊涂的成了张角的女婿。
茂龄老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