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

第6章 书房谈话,朱标震惊!(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明:反骨皇孙,老朱天天破防!》最新章节。

“别的不说,你四叔这段时间就要就藩北平了!”

“可是突然闹出这样的事情,你四叔心里会怎么想?”

朱标叹气道。

这些雄英的叔叔们也是他弟弟。

纵然他们明面上不会对雄英产生不满,可是内心多少会有点不痛快。

“可是我觉得父亲担心的事情完全没有必要啊!”

“我大明朝未来可以将朝鲜,倭国,蒙古那些区域交给我那些叔叔们。”

“让他们打下来之后原地就藩。”

朱雄英没有说出打下北美洲那样的话。

因为对于朱标来说,和他说北美洲,大洋洲什么的完全无法理解。

所以他只是用朝鲜,倭国来距离。

二叔朱樉不是喜欢在自己封地胡作非为吗。

太简单了,把二叔封地换到倭国那个地方。

随便二叔怎么折腾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

朱标愣是没想到朱雄英居然能够想出如此离谱的建议。

“怎么可能,我大明朝现在国库粮草根本不支持大规模战役!”

朱标想都没想就果断拒绝了。

“而且朝鲜自古就是我大明的藩属国,倭国也是被你爷爷列入永不征讨之国。”

“蒙古草原更是那些游牧民族的大本营,先不说我大明能够拿下。”

“就说那广袤的面积,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大明朝的军队极易迷路。”

朱标很快一一反驳道。

当然,他并不否则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既然无法在国内为藩王们挑选封地,那就将那些偏远之地交给他们。

这样既解决了世袭封王带来的负担,又能够让诸多藩王满意,甚至还能为大明开疆扩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举三得。

但是很可惜,以大明朝国库的状况,只能是痴人说梦。

不过,朱雄英可不这么想。

他现在身上刚刚获得了高产土豆种子。

普通品种的土豆每亩产量可能只有三四千斤,而优质品种则能达到七八千斤。

虽然缺失化肥原料可能会减产一些。

但是做到亩产二三千斤还是轻轻松松。

到时候最大的问题粮草就解决了。

至于把倭国列入不征之国,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反对一下老朱。

老朱做的其他事情可能是功过参半。

但是这件事情做的真错了.

倭国任何时候都是一个养不熟的白眼狼。

“爹,你说,世上有没有亩产上千斤的粮食种子啊?”

(方便理解,就采用斤作为计量单位了。)

朱雄英故作好奇的说道。

他想要拿出土豆种子来,就必须想办法编出一个合适的来源。

“亩产上千斤,怎么可能!”

朱标想都没想就直呼不可能。

什么粮食能够亩产上千斤啊。

“就算最富庶的江浙地区,水稻的产量也才五六百斤左右。”

“亩产千斤的产量,听都没听说过!”

朱标摇了摇头,语气严肃的说道。

如果真有这样的粮食种子,别说攻打朝鲜,倭国了。

就算是灭了鞑靼,瓦剌都不是问题。

“是吗,我之前做梦的时候还真见过这种东西!”

“看来梦里的东西当不得真啊!”

朱雄英装作遗憾的说道。

他并没有现在拿出来,而是提前给朱标一个心理暗示。

后面再拿出来的话就更容易被接受。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天台上,青木目露忧伤,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他明明都说了,自己其实是个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普通高中生,怎么会和命案有关呢?巧合,这一切都是巧合!柯南:“嗯,青木这人确实很奇怪,像是有诅咒一样,总感觉碰到他就死人。琴酒:“青木?呵,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罢了。安室透:“青木吗?不知道能不能策反呢?小哀:“唉,青木为我做这么多,我要怎么还呢?以身相许吗?贝尔摩德:“我的孩子。这是一位入殓师穿越后
黑炭是猫
寸寸山河寸寸血
寸寸山河寸寸血
民国时期,中国积弱,内忧外患。黄埔军官,联大学生,普通农民,年轻医生,交际名媛,几个不同身份的年轻人背负国仇家恨,在这段烽火岁月里选择了同样的道路:抗日,救国。为保卫脚下这片生养了华夏儿女几千年的土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油油的八爪鱼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关于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一朝穿越重生成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农家子,还多了几个半大孩子,听着龙凤胎喊他爹,母胎单身多年的林流云彻底懵了。
七柳八流
南明谍影
南明谍影
关于南明谍影:崇祯十六年,献贼肆虐湖广;立冬将至,永州府,他魂穿于一个逃难秀才之身……曾经的他只是一个特工而已,他没有异能,更没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情报,就是他最大的倚仗……成为山贼的他,接受招安当细作,建立情报网、建帮会、建军……他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忠于他的部下,必须要在这混乱的明末强占一席之地……
石影横窗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