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我在锦衣卫跟大儒辩经》最新章节。
侍读侍讲有资格参加经筵,他们在经筵上有一个重要的差遣,唤作展书官,顾名思义,是给皇帝递书翻书送笔墨的。翰林平时就指着这个差遣积累功劳。
大明王朝人才济济,皇帝选拔侍读侍讲以上的翰林的标准非常苛刻,讲官一般是学士以上,要求“问学贯通、言行端正、老成厚重、识达大体”,展书官必须容貌端庄,步止雍肃,口舌生香。长得不俊秀、口齿不清晰、声音不清朗、有体味口臭者,都止步于修撰,被打发出翰林院调去其他部门。
今天是杨植任侍讲后第一次参加经筵。他特地早上沐浴更衣佩两个香囊,又照照镜子感觉自己脸色白皙丰润不少,是一个容姿修伟的美少年,唯一可惜的是嘴边只有一圈绒毛。
杨植和所有的御前大臣一样,为了不便溺及口气清新,早上只吃了一碗清水面就来到文华殿,打袖子里拿出鸡舌香含于口中,却看到杨慎等好几名展书官并没有侍立在文华殿御座下两侧,殿内只有学士级别的翰林。
张璁、桂萼、方献夫虽然被征召入翰林院为学士,超擢之下三人肯定要上疏推辞,所以他们没有出现在文华殿。
内阁、罗老师、六部站在殿中台阶下。中枢现在大动荡,内阁杨廷和、蒋冕走了,来了石珤、贾咏。礼部尚书缺位,朝臣严厉拒绝南京兵部侍郎席书接任,隔三差五就有几十名朝臣联署奏疏把张璁席书等人骂得痛快淋漓。
嘉靖御殿后,扫一眼殿内后,不动声色令阁老毛纪开讲,今日经筵主题是西北边事,贴近时局。
毛纪惯于给军事奏疏写票拟,对三边颇有发言权,他从汉朝征伐甘肃张腋四郡讲起,唐、宋、本朝一连串下来,旁征博引,随口背诵汉书唐书宋书的相关段落,当真是博闻强识,记忆力惊人。
每当毛纪讲到哪本书哪一章时,杨植等侍读侍讲就翻开该书的该章节递了上去,用玉镇纸压好,供嘉靖观览。
毛纪讲解完毕,到了自由讨论的时间。嘉靖感到还是对当前西北边防兵变频繁不知所措,遂玉音放送曰:“毛先生辛苦了!汉、唐均在甘州肃州有驻军,为何不见兵变?那张议潮能在与大唐音讯断绝五十年的情况下心向朝廷收复河西,为何皇明哪怕派巡抚、镇守太监都制止不了三边频发兵变?”
毛纪不慌不忙道:“自古以来得国之正者,未如本朝!但汉朝以来,下层民众的风俗越来越不醇粹,所以才需要士人教化!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圣上安居宫中但修仁德,为天下表率;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则民好学、力行、知耻,庶几可解!”
如果换了孝宗可能就认可这个解决办法,不问政事由得大臣去教化民众,但十七岁的嘉靖不会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认孝宗为父亲,认张太后为母亲,继承孝宗的路线则西北就不会兵变。
台阶下是大明王朝最有权势的众臣,嘉靖问计道:“诸先生对三边还有什么看法?”
兵部尚书金献民禀道:“微臣以为,前段时间青黄不接,西北边陲米价腾贵,是湖广之两倍,所以军士苦不堪言!现立夏即到,麦收季节粮价回落。三边粮价自然会下跌,可安军士之心。
由此可知,朝廷宜未雨绸缪,今后及早在张家湾、西安府备好江南、湖广米粮,伺机运往边关。”
这个建议没有问题,嘉靖点头曰可,剩下就是户部兵部协调了。
寥寥无几的展书官中,杨植身材最高,嘉靖想起杨植两次去大同,而且听罗掌院说杨植还要再去,便问道:“杨侍讲,这里只有你平过大同兵乱,你怎么看?”
杨植出列躬身施礼道:“册籍上,大同镇有八万军兵,屯田四万顷,通常应有粒籽八百万石。
但实际上,大同镇三府实有军屯一万七千五百八十二顷。依年成不同,屯粮在百又五十万石左右。大同朔州等府八万将卒月粮,再加行粮,一年需饷逾三百万石。”
说到这里,杨植停了一下,给众人以消化的时间。“按大明粮价,一两银子该买到三四石粮食。到了大同,一两银子只买得到两石多。长此以往,一两银子只值一石五粮亦未可知。
朝廷不可能加倍往大同调银子。何况朝廷调银越多,粮价越高,肥了山西粮商,苦了朝廷和大同军民而已!”
数字居然张口就来!甭管对不对,敢说就是对的!
吏部尚书乔宇上前一步道:“杨侍讲勤于事功学以致用,未第之前就立下数件军功,其于南京国子监在读期间,出监历事东征日本表现卓异,迄今未赏。”
嘉靖想了一下,似笑非笑地看着杨植道:“给你报功的东征主帅,现任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李充嗣是你的另一个岳父?”
杨植连忙解释道:“微臣一身兼祧两家。”
嘉靖听到杨植有一亡父一继父,立刻有不好的联想,撇下家长里短话题,问道:“杨侍讲说说你的建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同之痛点,在于风寒水冷,地瘠土薄,所以人口不蕃,开国以来几无增长!
微臣设想是双管齐下,大同府怀仁县有一大湖曰镇子海,周四十里,湖边耕地颇为肥沃,可惜为士绅将官所占!
今年微臣在太原、辽东试种朝鲜寒带水稻,若有成效,则可于两三年后在大同铺开!
至于大同其他的薄田,微臣依然是想遍访海外,寻找耐寒耐旱不挑土质的作物,只要产量高于小米即可!
只是将官士绅如今占有一半军屯,还望都察院兵部派出清军御史,依账册收回。”
听起来遍寻天下的耐寒作物,反而比收回军屯容易,搞不好清军御史在路上就会突发恶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