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布中华

第1503章 请君入瓮(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武布中华》最新章节。

奥斯曼军队一路北上,并没有遇见中华联盟的军队阻拦,可卡拉还是派出骑兵侦察。

一阵蹄声轰鸣,近百名奥斯曼骑兵,疾驰着离开,前往查看,是否有联军埋伏。

这里是大平原,四周一览无余,其实没什么好查看的,基辅的中华联军,肯定已经撤走了。

在骑兵离开大队后,卡拉随即哈着白气,吆喝道:“马上就到基辅,进入城内,就暖和了。”

奥斯曼骑兵奔驰到基辅城外,只见城门大开,城内一片死寂。

为首的骑兵微微皱眉,在城前勒住马缰,打量着城头,发现不像有人的样子,于是才道:“进去看看!”

语毕,骑兵打马入城,骑兵们一双双机警的眼睛,扫视着街道两侧,一切都平常无奇,城内连声狗叫都没有。

奥斯曼骑兵们在城中,没有发现任何中华联军的身影,连城里的百姓,也没了踪迹,基辅已经成了一座空城。

为首的军官见此,随即吩咐属下去向卡拉将军禀报。

不多时,奥斯曼帝国的军队,终于抵达城外,大军缓步进入基辅城内。

此时,在城池几里外,一片树林内,几名华军斥候,正观察着进入城内的奥斯曼军队。

“敌人已经进入基辅!”为首的队正观察片刻后,对身边属下吩咐道:“你们去禀报元帅,我继续在这里监视。”

两名披着白色斗篷的斥候,点了点头,“那头儿你小心些。”

语毕,他们便溜出树林,在树林背面上了战马,然后疾驰着离去。

基辅以北三十里,华军大营。

高欢在制定完计划和初步方略后,便于十月底启程,返回安西都护府,并从轮台县登上他的专列,回南京去过冬。

高欢毕竟是皇帝,不能长期在外,而且联盟的将军们,早就可以独挡一面了。

虽说高欢很想打完在走,但是国内也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

他毕竟是皇帝,而不是一名将军,许多时候已经是身不自由了。

在高欢走后,高杰接任指挥,被任命为联盟西征军元帅,由他继续指挥后续作战。

这时在原野上,遍布联军的营帐,密密麻麻的士卒,穿行于营中。

在军营中,一顶大帐内,里面架起了火炉,西征军的高级将领,都解下大氅,穿着军服围坐在火堆旁边,商讨军情。

高杰伸出双手享受着篝火带来的温暖,对周围的将领道:“我们驻扎于此,等奥斯曼军队一进入基辅,我们便立刻南下,把城池围起来。届时,再迫使奥斯曼帝国遵守诺言。”

袁时中笑道:“他们就是想要白拿基辅,估计是不会遵守联合的承诺。”

“那正好!”高杰笑道:“我们便可以按着陛下制定的计划,把他们围起来,等待奥斯曼帝国派遣军队来救援。届时,我们围点打援,重创奥斯曼的军队后,便可以向西击败欧洲联军!”

各人闻语露出微笑,袁时中道:“基辅已经是一座空城,城内连柴火都没有,奥斯曼军队一旦被围,日子就不好过了。”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天台上,青木目露忧伤,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他明明都说了,自己其实是个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普通高中生,怎么会和命案有关呢?巧合,这一切都是巧合!柯南:“嗯,青木这人确实很奇怪,像是有诅咒一样,总感觉碰到他就死人。琴酒:“青木?呵,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罢了。安室透:“青木吗?不知道能不能策反呢?小哀:“唉,青木为我做这么多,我要怎么还呢?以身相许吗?贝尔摩德:“我的孩子。这是一位入殓师穿越后
黑炭是猫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夺舍明仁宗:上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积弊,下扼明堡宗叫门天子朱祁镇之孽缘双一流高校最年轻历史系副教授,一次下墓考古时突发意外,醒来发现穿越成为仁宣之治开创者朱高炽。这一世,他带着脑中的知识意气风发;这一世,他改变身体的羸弱大展雄风;这一世,承永乐盛世,启仁宣之治,把大明帝国带到全新高度!
荻雪
南明谍影
南明谍影
关于南明谍影:崇祯十六年,献贼肆虐湖广;立冬将至,永州府,他魂穿于一个逃难秀才之身……曾经的他只是一个特工而已,他没有异能,更没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情报,就是他最大的倚仗……成为山贼的他,接受招安当细作,建立情报网、建帮会、建军……他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忠于他的部下,必须要在这混乱的明末强占一席之地……
石影横窗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