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布中华

第1054章 决战大凌河(一)(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武布中华》最新章节。

那倭人看见高欢目光有些闪躲,跪地行礼道:“罪人拜见陛下,松平大人派罪人前来,给陛下报信。”

高欢听他口音,不像是倭人,“你是乾人,你认识朕!”

那倭人磕头道:“回禀陛下,臣确实是乾人,隆武二年时,逃到倭国。”

高欢一听就明白,应该是高镰的人。当年高镰出逃后,高镰的一些属下,少部分被抓,还有一部分后来跟随高镰逃到了倭国。

高镰给松平家当养子后,收拢了一批曾经的属下,还吸收了一批在倭国的汉人为家臣,已经颇有势力。

高欢微微一笑,“哦,把信拿过来吧!”

虽说据高欢的调查,高镰应该是被人当枪使了,但是高欢却依旧不打算原谅他。

只不过,他跑得够远,而高欢也仅仅是厌恶他而已,还不到为了出气,特意发兵去攻打倭国,把他抓回来的地步。

这时那人连忙呈上一封信,高欢接过来展开观看。

片刻后,他将信收好,然后挥手道:“你可以回去了。告诉松平镰,信朕已经看过了。”

高欢已经将高镰从高氏家族除名,他还是继续做松平镰吧。

乾军士卒闻语,遂即将那人提起,押出了大营。

堵胤锡见此也没有多问什么,陪着高欢巡视了几个营帐,便各自回帐休息。

……

清军大营内。

豪格在大帐内,摆设了牌位,郑重的磕头,然后上了柱香。

“太祖、太宗在上,保佑本王明日旗开得胜,大破高蛮子!”豪格端了一碗酒,撒在地上,朗声怒喝,“大清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豪格祭祀了祖宗,希望能够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那里力量,获得战争的胜利。

吴三桂的大帐内,已经是四更天,他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

营地外,乾军的火箭还在呼啸,营地内不时一阵骚动,让他失眠了。

吴三桂也是久经战阵之人,打过不少大仗,可从来没有这么焦虑过。

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以前打仗,无论胜败,他都有后路可以选择,而这次却没有了。

吴三桂躺在床上,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思来想去,还是最放心不下圆圆。

若是自己战死,自己的圆圆会便宜谁呢?

一想到,今后有人会困自的圆圆,会揍自己的孩子,吴三桂的心情就十分烦躁。

营地外,呼啸的火箭声,急促的铜锣声,响了大半夜,到五更天时,才逐渐安静下来。

少了乾军的干扰,吴三桂刚刚入睡,清军大营又开始热闹起来。

大营内清军火头军开始升火造饭,各营的清军陆续吹响起床的号角,吴三桂只能从床上坐起,顶着黑眼圈,披挂整齐,吃下属下送来的早餐,然后离开大帐。

这时清军大营内号角绵延,饱食一顿后的清军士卒,陆续走出营地,在军官的号令声中集结起来,然后鱼贯通过浮桥。

三十五万联军离开营地,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求月票,推荐,追订,感谢书友自言午A的200鼓励)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天台上,青木目露忧伤,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他明明都说了,自己其实是个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普通高中生,怎么会和命案有关呢?巧合,这一切都是巧合!柯南:“嗯,青木这人确实很奇怪,像是有诅咒一样,总感觉碰到他就死人。琴酒:“青木?呵,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罢了。安室透:“青木吗?不知道能不能策反呢?小哀:“唉,青木为我做这么多,我要怎么还呢?以身相许吗?贝尔摩德:“我的孩子。这是一位入殓师穿越后
黑炭是猫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夺舍明仁宗:上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积弊,下扼明堡宗叫门天子朱祁镇之孽缘双一流高校最年轻历史系副教授,一次下墓考古时突发意外,醒来发现穿越成为仁宣之治开创者朱高炽。这一世,他带着脑中的知识意气风发;这一世,他改变身体的羸弱大展雄风;这一世,承永乐盛世,启仁宣之治,把大明帝国带到全新高度!
荻雪
南明谍影
南明谍影
关于南明谍影:崇祯十六年,献贼肆虐湖广;立冬将至,永州府,他魂穿于一个逃难秀才之身……曾经的他只是一个特工而已,他没有异能,更没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情报,就是他最大的倚仗……成为山贼的他,接受招安当细作,建立情报网、建帮会、建军……他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忠于他的部下,必须要在这混乱的明末强占一席之地……
石影横窗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