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布中华

第372章 群起攻之(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武布中华》最新章节。

现在又动了南京勋贵的蛋糕,把明朝的勋贵也得罪了。

东林代表着明朝的文官势力,而明朝勋贵集团,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势力庞大的集团,影响力遍布大明军中。

一时间,南方出现两大集团,同时上书攻击高欢的场面,仿佛高欢十恶不赦,得罪了天下人。

在南方文武,群起上书声讨高欢之际,东林党在野的喉舌,也开始通过写揭帖,编造谣言和小册子,来制造舆论搞臭高欢。

扬州盐商更绝,高欢控制船只和盐场,让他们得不到新的食盐,他们便直接减少库存供应,提高店铺的盐价,把价格翻了两翻,然后告知百姓,都是高欢劫了盐船,才会造成盐价上涨。

盐乃百姓生活必须品,盐价一涨,立时民怨沸腾,令江南百姓都恨透了高欢。

黄澍冷笑道:“这次到了淮安,若是高欢不肯认错,那我们就拖延时间,与之周旋,待参他的奏报到京师,再等勤王之军南归,看他怎么收场!”

盐商多年的经营,起了做用,在极短的时间,便形成了官方渠道上书施加压力,民间制造民怨和舆论,然后军队回援,等多个方向,同时出手,来对付高欢。

朱国弼闻语颔首,深以为然,端起酒杯,笑道:“来,我们喝酒吃菜,听曲儿。”

两人碰了一杯,黄澍小抿了一口,目光看向戏台上,寇白门正咿咿呀呀唱着昆曲,那身段,那姿态,令黄澍眼中有些迷离,心里赞叹,“不愧是秦淮八艳之一,要是能让本官……”

朱国弼却没注意到,这老色胚正打他小妾的主意,还一个劲儿劝黄澍喝酒,问寇白门唱的如何。

……

淮安。

在黄澍和朱国弼走在运河上时,高欢则在洪泽湖水军营地,看着水营士卒操练。

高欢对于水军,有这极为浓后的兴趣。

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他能不能控制淮河和长江,将势力打进江南,还关系到日后,能否纵横大海与英吉利、荷兰、西班牙争雄大洋。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明朝国力衰弱,没有能力疏浚运河,而几百年过去,运河多出淤塞,行不得大船。

因此高欢缴获的船只,大多都是平底的小船,距离纵横大洋的战舰,差了十万八千里。

此时,湖面上,水营分为两个阵营,在湖面上要摇撸厮杀,不时有士卒落入水中。

高欢看见其中一条小船,连续击败多条小舟,打起了颇有章法,不向其它船只一样乱斗,不禁指着船上小校问道:“那人是谁?”

刘珲看了眼,“回禀督军,那人叫顾三,外号三麻子。”

“顾三麻子?”高欢眉头一挑,他记得东海上有个海寇,叫顾三麻子。

清军南下时,围攻江阴,那顾三麻子还带着队伍,来救援江阴,可惜被清军击退。

“莫非眼前这人就是那个顾三麻子,那真是捡到宝了!”高欢心头不禁一喜。

(更迟了。求月票,推荐,追订。)

人气小说推荐More+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的纳棺人
柯学世界,天台上,青木目露忧伤,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他明明都说了,自己其实是个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普通高中生,怎么会和命案有关呢?巧合,这一切都是巧合!柯南:“嗯,青木这人确实很奇怪,像是有诅咒一样,总感觉碰到他就死人。琴酒:“青木?呵,一个不安分的家伙罢了。安室透:“青木吗?不知道能不能策反呢?小哀:“唉,青木为我做这么多,我要怎么还呢?以身相许吗?贝尔摩德:“我的孩子。这是一位入殓师穿越后
黑炭是猫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
关于极品皇子,开局被和亲:陈平本想活的平凡一点,娇妻美妾,醉酒当歌,岂不美哉?奈何总有贼人想害他,为了守住这一切,只能奋起反抗。皇位是我的,几位哥哥哪里凉快哪里待着去。北原蛮子犯边,来了就别回去了。东赵公主是天下第一美人?抢了。
妖医的一刀
晚唐:开局一条船
晚唐:开局一条船
关于晚唐:开局一条船:一场意外“交通事故,让李唐随同他工作在的一艘远洋集装箱货轮穿越时空,来到河西走廊祈连山山脉深处。船不往水里游,偏往山谷走。好在船山号货轮装载的集装箱多,各类物资不缺。而且还有三名外太空来的“交通肇事者当小弟。李唐在这个混乱的晚唐河西走廊有了生存的原始资本。为了打通从深山通往河西走廊的通道,李唐带着三名仿生机器人小弟玩起了单机种田游戏。哪曾想,这个游戏越玩越大。喜玛拉雅山脉挡
熔海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