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历史盘点:始皇陛下赢麻了》最新章节。
建隆年间
赵匡胤紧皱着眉头,凝视着御案上那堆积如山的奏本,心中不禁涌起一阵烦闷。他暗自思忖道:“这才刚刚开国,怎么就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处理呢?”
他缓缓转过头,目光落在身旁的赵普身上,开口问道:“还有多少奏本啊?”
赵普见状,连忙微微欠身,脸上露出一副恭谨的神色,回答道:
“官家,新朝初立,百废待兴,各方事务自然繁多。昔日旧制需革新,新的律法、官制亟待确立;
民生方面,农田水利要修缮,百姓生计要扶持;军事上,周边割据势力未平,边防不可松懈。诸多事宜千头万绪,堆积起来便有这许多奏本了。”
赵匡胤斜倚在龙椅上,微微闭上眼睛,伸出右手轻轻揉着太阳穴,仿佛这样能缓解他心中的疲惫和压力。
过了一会儿,他缓缓睁开眼睛,长叹一声:“朕本以为黄袍加身,天下便可安稳,却不想这治国比打天下还难啊!”
赵普站在一旁,见状连忙宽慰道:“官家勿忧,万事开头难嘛。如今咱们才刚刚建立新朝,诸多事务都需要逐步厘清,制定章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后续自然会顺畅起来的。”
赵匡胤听了赵普的话,心中稍感安慰,他点了点头,说道:“你所言甚是。当务之急,我们应该先从要紧之事着手,比如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吏治清明,则百姓安心;经济发展,则国家稳固。”
赵普连连称是,他深知赵匡胤所言不假。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吏治是否清明和经济是否繁荣。只有把这两件事情做好,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赵匡胤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他坐直身子,拿起一本奏本,开始翻阅起来。奏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事情,看得他有些眼花缭乱。但他并没有被这些奏本吓倒,反而越看越精神。
“你帮朕梳理一下,看看哪些事最为紧要,咱们一件件来解决。”赵匡胤对赵普说道。
赵普点头应是,他立刻开始思索各项事务的轻重缓急。他深知这些奏本中的每一件事都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百姓的福祉,必须谨慎对待。
一时间,御书房内鸦雀无声,仿佛时间都凝固了一般,只有那纸张翻动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宛如一首轻柔的旋律。
君臣二人皆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工作之中,他们的心思完全被新朝的稳定与繁荣所占据,开始了这场漫长而艰辛的征程。
然而,就在这静谧的氛围中,突然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原有的宁静。
这脚步声如同惊雷一般,在御书房内炸响,让人不禁为之一惊。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凝视着那道逐渐靠近的身影。
来人是一个宫人,他恭敬地跪在地上,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欣喜。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花朵一般灿烂,声音也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官家,大喜啊!卢大人传信说,在福建路发现了一种新型稻种!”
赵匡胤原本正端坐在椅上,微微蹙着眉,思索着关乎民生的诸多事务。
然而,当他听到这个消息时,那原本凝重的神情如同被春风拂过的湖面一般,瞬间消散得无影无踪。
他猛地坐直了身子,双眼闪过一丝惊喜的光芒,仿佛夜空中突然划过的流星。
他急切地探身向前,双手不自觉地抓紧了椅把,似乎想要透过那宫人,直接看到那新型水稻的模样。
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急,追问道:“快说说,这新型稻种有何特别之处?”
宫人急忙接着说道:“卢大人在信中提到,这种水稻的生长周期非常短,相比其他传统水稻品种,它能够更快地成熟。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水稻的产量相当高,如果能够广泛地种植这种水稻,一定可以缓解许多地方粮食短缺的艰难处境。”
赵匡胤听完宫人的汇报后,眼中立刻闪现出振奋的光芒。他猛地站起身来,在宫殿中来回踱步,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语: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啊!这简直就是上天对我大宋百姓的眷顾和庇佑啊。”他的心中已经开始迅速地盘算着如何将这种新型水稻推广种植,让更多的子民受益。
赵匡胤稍作思考后,转头看向站在身旁的侍从,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
“立刻传达朕的旨意,让卢多逊详细地考察这种水稻的生长习性和种植方法,绘制出详细的图谱,然后尽快呈送给朕。
同时,安排专业的农官前往福建路,认真学习这种水稻的种植技术,等时机成熟后,就在适宜种植的地方广泛地栽种这种水稻。”
赵匡胤的话语干脆利落,没有丝毫的迟疑。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各地的农田里,这种新型水稻茁壮成长、丰收在望的美好景象。
熙宁年间
宋神宗赵顼端坐在龙椅之上,目瞪口呆地看着下面吵成一团的大臣们。朝堂之上,气氛如被点燃的火药桶,喧嚣声一浪高过一浪。
苏轼一脸愤怒,双眼圆睁,直直地盯着对面的大臣,声如洪钟般说道:“此法根本行不通的!”
他双手握拳,身体微微前倾,似是要将心中的不满与忧虑一股脑倾泻而出。
对面的大臣也不甘示弱,涨红了脸反驳:“苏大人,莫要一味阻拦,此法正是强国之策!”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激烈的争吵声在殿堂中回荡。
宋神宗看着这混乱的场面,眉头紧皱,心中烦闷不已。他本期望能借助新法令扭转国家局势,可如今大臣们如此针锋相对,让他左右为难。
苏轼见对方依旧坚持,情绪愈发激动,他猛地向前跨出一步,高声道:“这法令看似美好,实则隐患重重,强行推行,百姓必受苦!”
其他大臣也纷纷加入争论,有的支持苏轼,有的力挺对面大臣,朝堂瞬间乱成一锅粥。
宋神宗一拍龙椅扶手,大喝一声:“都住口!”喧闹声戛然而止。他站起身,缓缓说道:“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如此争吵不休。”言罢,便拂袖而去,留下一群仍满脸愤懑的大臣们。
垂拱殿
赵顼眉头紧皱,双手紧紧捂住脑袋,仿佛有千斤重担压在上面一般。他的脸色苍白,额头上甚至冒出了一层细汗,看上去十分痛苦。
坐在下方的苏轼见状,连忙起身,关切地问道:“陛下,您龙体欠安,是否需要传太医前来诊治?”
赵顼摆了摆手,示意苏轼不必担心,然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一些:“苏爱卿啊,朕有一事相托。章爱卿那里有些事情需要你去帮忙处理一下,你这就去吧。”
苏轼闻言,不禁微微一怔。他没想到赵顼会突然让他去帮章衡做事,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不过,他很快便恢复了镇定,恭敬地抱拳行礼道:“陛下,不知章大人所托何事?但凭陛下与章大人差遣,轼自当尽力而为。”
赵顼看着苏轼,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苏轼是个聪明人,应该能明白他的意思。于是,他稍稍揉了揉太阳穴,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说道:“具体事宜章衡会与你详说,你去便是,莫要多问了。”
苏轼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赵顼似乎不愿多说,便也不好再追问下去。他再次行了一礼,然后缓缓退出殿内。
待苏轼的身影完全消失在殿门之后,赵顼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他缓缓地吐出一口长气,仿佛全身的重量都随着这口气卸去了一般。
他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软绵绵地靠在椅背上,双眼微闭,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然而那深深的疲惫却无法掩盖,从他微微皱起的眉头和黯淡的眼神中都能明显地看出来。
站在一旁的苏辙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恭恭敬敬地行了个礼,说道:“多谢官家为兄长筹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