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

第413章 红色的鱼(1/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最新章节。

燕王殿下咳嗽一声,把跑偏的话题又拉了回来。

“子涵哥哥,你继续讲故事吧!”

赵令长的小闺女儿,赵锦瑶最喜欢听赵子涵讲故事。

赵子涵以前流浪在赵家的亲戚家里的时候,到燕王府去说过好几回书。

燕王妃也催促赵子涵一下,“子涵,继续讲。”

故事说到半截腰上停了,那哪行呢!

赵子涵也不尴尬,不过,他纠正了一下,“锦瑶,三哥讲的不是故事,是真事儿!”

管他是真事儿还是假事儿呢,听得热闹就行。

“你们知道桥,是怎么修建的吗?”

众人点头。桥,谁没见过啊?木头桥、石拱桥,廊桥、独木桥。

“那你们知道黄河大桥是怎么样修建吗?”

众人摇头,不知道。我要是知道我还去修桥了呢!

“我告诉你们吧!修建黄河大桥需要先修桥墩子!”

这不废话嘛,不修桥墩子,桥面往哪铺?

赵子涵不理会众人鄙睨的目光。

“你们知道怎么样,才能在黄河里面把桥墩子立住吗?”

众人不想听他粘牙。

赵令长瞪了赵子涵一眼,“痛快往下说!”

好咧!互动都不懂。

“修建黄河大桥一共需要修建将近二百个桥墩子。每隔五丈远,就有一个桥墩子。

间隔太远了,不行,怕桥面支撑不住。间隔太近了,也不行,汛期的时候,不好泄水。

我刚才说后来发生事情了,就是发生在修桥墩的时候。

黄河大桥第一次修建的桥墩子有三十个。

北岸十个,南岸十个,还有十个是在河中心的位置。

在河中心修建桥墩子的时候,需要先在河里放上一个大木桶。

这个木桶有多大呢?直径是十丈!

这个大木桶是上面没有盖,下面没有底。

木桶放置好以后,干活的劳役下到木桶里面,用小木桶把大木桶里面的水,给淘出来。

大木桶里面的水淘干净以后,再把露出来的河底淤泥清理干净。然后打桩!”

赵子涵左顾右盼了一下。

“打桩,你们都懂吧?”

众人摇头,不懂!

赵子涵懂。

“打桩就是打井。打井你们懂吧?”

众人点头,打井他们知道,赵家屯就有水井。

“我说的打井和你们知道的打井,是不一样的!”

不一样,你问我们干什么呢?显摆你知道的太多了?

“我说的打井的井,没有那么大!只有一个小木桶那么粗细。

六丈方圆要打八个那样的井。

为什么要说是六丈方圆呢?”

你问谁?

“因为桥墩子就是六丈方圆那么大!”

赵令长站起来了,“准备吃饭!”

这都说半天了,什么也没说出来。

“别介呀!”

赵子涵赶紧把赵令长的手拉住了。

“大爷,你再忍耐一会儿,马上就说到新鲜事儿了。”

他都铺垫好了,怎么能半途而废。

“呼!”

赵令长呼出一口气,“那我就再忍耐一会儿。”

坐下了。

其他的人都没动窝,已经听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也得听个全乎的。

不光是他们一家人在听,丫鬟婆子围了一圈,也在等着听后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人气小说推荐More+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神奇宝贝:新生小智,从丰缘开始
简介:神奇宝贝+精灵宝可梦+动漫女主小智的旅行结束,给我们留下无数遗憾少年意外穿越到神奇宝贝世界,成为小智。他以神奇宝贝大师为目标横扫各大联盟,结识各地区女主,留下一场无憾之旅。
无聊的青铜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
关于救命银子你们不掏?我选分家暴富:一朝穿越重生成一个爹不疼娘不爱的农家子,还多了几个半大孩子,听着龙凤胎喊他爹,母胎单身多年的林流云彻底懵了。
七柳八流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关于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西工大歼10c总师林天重回1949年,成为一名刚回国的赴美留学生,两世为人的他掌握了枪械,坦克,飞机,火箭,导弹,航天等多项技术。此时,龙国初立,满地疮痍,百废待兴,工业孱弱,军工更是一片空白。林天毅然决然投身军工事业。1950年10月,半岛战争爆发,鹰酱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斗,龙国胆敢参战就打回石器时代。然而当志愿军全副武装出现在半岛时,17国联军全懵了:自动
三更有戏
道侣都没了,他不疯才怪
道侣都没了,他不疯才怪
——以神魂为引,肉体为祭,缔造神兵,不入轮回,身死,不悔。-岑子青不管是这辈子还是上辈子,都不会相信自己会有穿越的一天,甚至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不惜为他献祭了性命。本以为就此魂飞魄散,却没想到会重生成为拍卖世家岑家的三少降生。因神魂受损,岑子青修炼举步维艰,只好躺平当个废柴。但父母爱子心切,硬是用钱给他送到了‘名牌学院’修炼。岑子青不忍心辜负父母的心意,只好含泪挥别米虫的生活,跟舅舅去学院混日子。
咸鱼娇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