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大宋

第522章 讨逆(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风流大宋》最新章节。

真正乱成一团的,反而是最后才得知此事的大宋东京汴梁里的皇城。

赵佶这次紧急召集而来的并非是宰执团队,而只是蔡京、高俅、杨戬以及胡衍这几人。

其中,高俅在两个多月前,带着西北大胜的战果光荣回师京城,并且在回京之后,极为顺利地突破了横行官,获得了正任威州团练使之职,本官调至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已经开始成为了京城众人口中的“太尉”了。

说实在的,治理天下,赵佶依靠的便是东西府的宰执以及朝会上的文武百官。但是一旦事情要回到了宫闱之中的阴谋诡计,赵佶还是只能信任眼前的这帮潜邸心腹。

“说说看,事情怎么会弄到了如今这个地步?”赵佶恼火无比,他一着急就显得尖锐的质问声音,在这相对隐秘的小殿之中显得格外地刺耳。

“当年这秦刚胁越王逃出宫去,可是胡待制亲自带了人在白马渡口进行的拦截,事后的死讯也是经过了他的亲自确认。所以,今天的事情,还得问问胡待制。”蔡京幽幽地开了口。胡衍在今年开春大赏时,贴职升为了显谟阁待制。

“回禀陛下,那年臣的确是在城外追踪他二人直到白马渡口,也是臣不顾风险,亲手扔出去了三颗轰天雷,当场炸死炸伤多人,其中就有符合这秦刚与越王二人特征相符的一对宋人。此事,白马县衙至今还有宗卷留存,臣还有当地杵作验尸结果佐证,按理说,他二人不应该还活在世上啊!”事到如今,胡衍也只能咬死了不承认。

“陛下,虽然发这檄文的人虽然自称是他们,但也不能肯定就一定会是他们两人。臣这些年,的确也听闻过皇宫内官传闻,提过先帝曾有过一份遗诏,也许就是这秦刚逃出宫城后转交给了别人。眼下,便是得到这份遗诏的人,借机出来兴风作浪。”高俅在西北走了一遭,自觉眼界、判断力都高了不少,此时说的这番话,听起来也挺像是有理有据。

“对对!臣也怀疑这秦刚与越王的身份有假。”杨戬赶紧上前附和高俅的观点,“遗诏也好、皇后之玺也好,都是死物,当年也的确是被秦刚带出了宫,或许正是流落到了他人之手,便就有宵小企图冒名顶替,在其背后,一定是有人操纵!”

“有人操纵?那你们说,会是谁?”赵佶质问道。

“吕惠卿!肯定是这个奸臣!”高俅斩钉截铁地说出了他的判断,“吕惠卿自恃为三朝老臣,一直狂傲不羁,又以曾任宰辅、屡立军功为由,一直谋求回京高升。但是一直没有给他机会,因此怀恨在心。此前两浙路之事无比顺利,还以为是他手段了得,现在想来,却是被这奸贼蒙骗,应该是他私下与叛贼勾结,再利用战事处置,在两浙路清除异己,却是做好了阴谋起事的准备!”

“臣附议高都司。”杨戬立即跟上,“吕贼狼子之心,不感陛下天恩,反而妄染国祚之事,实乃十恶不赦。当选良将,起大军,破城擒首,执于陛前问罪!”

“臣也附议。”胡衍在过来之前就已经打定主意如今要低调行事。

其实如今的他也算是两头下注,秦刚那头的做事风格他十分清楚,只要他在朝廷里还有利用价值、而且还尽心配合的话,是不用担心自己被对方所报复。而且,他也盘算过,秦刚再怎么折腾,就算是今天居然出乎意料地挑动成了五路之地站在他那一边,但毕竟还是无法与如今强大的大宋朝廷长久对抗,假如赵佶这边应对得当、上下同心,雷厉风行地扳杀过去的话,他倒是不介意趁机落井下石,最后安心继续自己的富贵之路。

“现在讨论这个幕后黑手是谁很重要的吗?”赵佶却是极不满意,并且还有点极其生气。因为杨戬的这番话说了跟没说一样。谁不知道要对叛乱立即用兵呢?但问题却在于此事如何定性?如何先对天下作出什么样的回应?然后接下来还更麻烦的是:该选哪些良将?又该调哪里的兵?又该如何协调军饷军粮?哪能是这轻飘飘地一句出兵平叛就能解决的?

蔡京等到在场众人都发表了观点之后,终于决定要自己开口了,他并不会像高俅他们那样急于要去否定这次的对手就是秦刚与越王,就像他开头提的那样,这事与他无关,但是他只关心对面的具体对手到底有谁,尤其是一个已经明确了的要命对手:吕惠卿。

原本以为,这个老家伙之前被章惇等人压制,接下来又被他死死地拦在京城之外。那么多年下来,应该也认命了。所以,这次因为两浙路被海盗骚扰得有点麻烦了,便就默许让他去收拾这处烂摊子而已,却一不留神着了他的道,让这个最善长阴谋的野心家借着越王与秦刚的名头还魂来了!

两浙路是什么?两浙路原本就是他蔡京的发家之地,也是如今他为皇帝谋划天下的重要米袋子和钱罐子,每年发运到京城里的赋税就不用说了,光那年年增长的海税,就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数字。原本以为,吕惠卿上次除掉朱勔,应该只是为他接下来物色人选去应奉局占位拿好处。哪知随即而来的便是:两浙路地方上,他的党羽被纷纷清除,正待他想要好好参这吕惠卿一本时,突然才发现:

动手慢了,对方居然已经扯旗造反了。

这还得了?这吕惠卿必是要对付的头号目标。

“陛下,老臣以为,不管这越王与秦贼是真是假,他们伪造先帝遗诏,煽动东南五路造反,实乃上不应天命、下不得民心之举,更属螳臂挡车之为,只待我朝廷大军一到,这五路之州县,必将望风而降,不足为虑!”蔡京毕竟是有着首相之气度,简单的几句话,也就将赵佶忐忑不安的心情给安慰了下来。“此次虽然说有了五路造反,占到了从北到南的近万里之土。但倘若尽起王师之兵尽数伐之,恐其劳师动众、耗资甚巨,而且还易遍燃烽火,造成天下动荡、民心不稳。实是有违陛下的圣德之心。理应采取分而化之、只惩首恶之策!”

“哦?不知蔡相以为,该如何地分而化之?又是只惩哪个首恶?”赵佶关切地问道。

“以老臣之见,首先这广南两路,路遥人稀,其响应造反,主要原因应该还是这两路的帅臣王涣之与王祖道,都是近期因涉及元佑党籍被贬谪,故其一定是心怀怨恨,又与那吕惠卿有旧,受其蛊惑,也就附从而乱。而这两路之地,民弊兵弱,实则不足为惧。”

“再看北边的京东东路与淮南东路,本来就在我王师南征平定之途中,实际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便就是两浙路及吕惠卿,此人阴险狡诈,又掌握最为富庶的地方。所以应该集中兵力,派出精锐之师,对其重点打击。只要能够平定两浙路,力擒吕贼,那么其余四路必然会作鸟兽散状,不攻自破,俯首重新称臣也!”

不得不说,蔡京的这一番判断与应对,还是都在基本逻辑线之上的。虽然他同样也是提倡出兵平叛,但是却是鲜明地提出,不必纠集大军,只需调遣一支精兵,直接进攻两浙路,并且指出,听起来是五路叛乱,实际上只需要拿下核心的两浙路,这场叛乱也就解决了。

蔡京的分析有理有据,甚至还部分支持叛军核心人物正是吕惠卿的观点,所以在场的众人也都表示支持。

“那好,派何人领兵平叛为好?”

此时的大宋,也算是武力强盛之时,表面上看,能够独领一军进行平叛的大将并不少:

镇守河东路的折可求、鄜延路的刘法、环庆路的种师道和种师中兄弟俩、泾原路的姚雄和姚古兄弟俩,还有熙河路的王厚,陇西都护府的王舜臣,以及刚立新功的刘仲武等等,但是这些人里却都有两个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都有点远,全部都在西北六路,而且他们的善战,也是需要带着各自的子弟兵,至少要带上一支原班的主力,万里迢迢地前往两浙路,时间上来不来得及?如此大范围考虑一下调动的成本与代价值不值?

第二个问题就是赵佶所担心的,这些大将打仗能胜任,但却不能担任主帅。因为这次需要他们面对的人是秦刚与吕惠卿,而这两个人都在西北待过,而且在西军中的声望与影响都还不错。所以,必须还要在他们之上再另设一个主帅,而且得是自己信得过、又能控制得住他们的人才行。

蔡京先推荐了陶节夫与刘法的组合,赵佶不置可否。杨戬立刻推荐了童贯与王厚的组合,赵佶同样是沉吟不语。

蔡京本来还奇怪他们怎么会偏向童贯,但是一转眼就见高俅站了出来,这才突然明白,他们刚才只是在投石问路!

高俅慨然道:“东南生乱,生民受苦。必须要以雷霆之势平而定之。然陕西局势甫定,方才蔡相与杨内侍推荐之人,皆为西北柱石,轻易不宜离开。臣历经西北数仗磨练,又得陛下屡降恩典,苦无报效机会。此时国难当头,愿自荐领兵,平定两浙,为陛下分忧!”

赵佶大喜,这高俅愿意前去挂帅,果真是遂了他的心意,这样只需再从西北调一两个能打仗的武将,岂不是两全齐美了吗?

当然,最后还得要让首相蔡京来拿一下主意,所以他一扭头再看向蔡京询问:“不知蔡相以为如何?”

人气小说推荐More+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
活埋大清朝
活埋大清朝
朱三太孙乃是我大清死敌!为祸之甚,尤在三藩之上!——少年英主康熙皇帝说完此话,便将朱和墭之名写在了南书房的立柱之上。朱三太孙你要顶住啊!反清复明全靠你了,我等大明忠臣就在后面替你加油鼓劲!——大明忠臣郑经、陈近南、大佬辉、刀疤荣正兴高采烈的在摇旗呐喊。朱三太孙你知道吗?这是你爷爷崇祯皇帝给吴三桂的遗诏,是从你家山寨里面找到的,如假包换!——最爱大明朝的杨起龙,正拿着墨迹未干的崇祯遗诏,自言自语。
大罗罗
万历新明
万历新明
穿越成皇帝爽吗?说真的,一点都不爽,因为要担负的、要克服的,比草根还多。在一张涂满油彩的烂画布上重新作画很难,朱翊钧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一个机会,我还想再干500年!书友群:感谢小龙鹅962358765
摩碣
南明谍影
南明谍影
关于南明谍影:崇祯十六年,献贼肆虐湖广;立冬将至,永州府,他魂穿于一个逃难秀才之身……曾经的他只是一个特工而已,他没有异能,更没有毁天灭地的能力;情报,就是他最大的倚仗……成为山贼的他,接受招安当细作,建立情报网、建帮会、建军……他为了自己,为了亲人,为了忠于他的部下,必须要在这混乱的明末强占一席之地……
石影横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大明王朝1424:夺舍明仁宗
夺舍明仁宗:上正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积弊,下扼明堡宗叫门天子朱祁镇之孽缘双一流高校最年轻历史系副教授,一次下墓考古时突发意外,醒来发现穿越成为仁宣之治开创者朱高炽。这一世,他带着脑中的知识意气风发;这一世,他改变身体的羸弱大展雄风;这一世,承永乐盛世,启仁宣之治,把大明帝国带到全新高度!
荻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