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锦鲤小郎君

第113章 李治送的字(2/2)

星阅小说网【wap.xyxsb.com】第一时间更新《大唐锦鲤小郎君》最新章节。

……

皇帝赐宅,入宅仪式由礼部拨款。

方回跟上官纯、张家兄弟商量,不太铺张浪费,用礼部下拨的费用能办得妥妥当当。

若要大场面,就得自己贴一点钱。

上官纯是长安官二代,吃喝玩乐如数家珍。

考虑到张家的情况,他说:“我的建议是,菜肴中规中矩即可,准备几坛‘魏家酒’,招待贵客够体面。”

上官纯口中的“魏家”,就是魏征的“魏”。

名相魏征有家传酿酒秘法。

皇帝帮魏家酒写过宣传诗:

“醽醁(líng lù)胜兰生,翠涛过玉?(xiè)。 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

魏家的“醽醁”、“翠涛”酒真是好啊!

比汉武帝喝过的“兰生酒”、隋炀帝的“玉?酒”都要好!

方回觉得这个建议不错,有皇帝赞过的酒,谁能说这席面不够档次?

而且,一般情况下客人不会在宴席时豪饮,准备两坛就够了。

张川柏听从专业人士的建议。

上官纯带着张川柏到“魏家酒楼”,当然不是魏征亲自开的……是跟魏家关系亲近的亲戚。

一进酒楼,张川柏就看到墙上那首皇帝写的诗。

他猛然想到,李治还欠自己一幅字!

……

唐人喜欢设宴,宜春宴、寒食内宴、曲江游宴、探春宴、裙幄宴、烧尾宴……名字都很风雅。

太平盛世,有事没事聚一聚。

方回作为礼部主事,办一个小小的乔迁宴,简直是小菜一碟。

万事俱备,新做的鞭炮也送到务本坊的张家。

吉日吉时一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震得宾客们捂住耳朵。

比“爆竹”更响亮的声音,把新宅里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都吓得瑟瑟发抖。

鞭炮声停,“李九郎”派人送来一幅字——家和万事兴。

赵贞固诧异地问:“这是你请李九郎写的?”

张川柏得意地说:“入宅用这个,很贴切吧?”

“你还真懂!”赵贞固哈哈笑。

一些不知道李九郎是谁的客人,夸这幅字写得好。

眼尖的人看见上面的署名……李治。

噗!

晋王李治!

张川柏的人脉很广啊!

装裱好的字抬入正堂,客人们入席。

饭食点心、菜肴羹汤,美味陈列,佳肴重叠。

每一道菜都有好听的名字,“贵粉红”、“见风消”、“玉露团”……都是饼;仙人脔,是炖鸡;光明虾炙,是烤活虾……

有些光听名字,想象不出是什么食材。

席上有一种“看菜”,是用来装饰和观赏的,做得像工艺品。

客人们夸赞张家两位小郎君把入席酒办得那么妥当,果然是年少有为。

赵贞固喝了一杯酒,招呼一群朋友:“后院有一棵枯树,张三郎约我今晚在树下赏月,不知诸位可有兴致?”

“有!”少年们轰然响应。

白天看不到的热闹,夜晚才看得到~~

人气小说推荐More+

道侣都没了,他不疯才怪
道侣都没了,他不疯才怪
——以神魂为引,肉体为祭,缔造神兵,不入轮回,身死,不悔。-岑子青不管是这辈子还是上辈子,都不会相信自己会有穿越的一天,甚至喜欢上了一个男人,不惜为他献祭了性命。本以为就此魂飞魄散,却没想到会重生成为拍卖世家岑家的三少降生。因神魂受损,岑子青修炼举步维艰,只好躺平当个废柴。但父母爱子心切,硬是用钱给他送到了‘名牌学院’修炼。岑子青不忍心辜负父母的心意,只好含泪挥别米虫的生活,跟舅舅去学院混日子。
咸鱼娇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名柯:一不小心被男神们团宠啦
白织月穿越了?还是每天都会随机带走一位幸运观众的柯学世界?为了苟命她选择加入酒厂,正所谓打不过就加入,“勤勤恳恳做任务终于成了酒厂中闻风丧胆的女流氓啊不,是中流砥柱。白织月:但其实……我是个好人。众人:嗯,看出来了。白织月:????从哪看出来的?众人:坏人没你这么傻。白织月:……你们礼貌吗?
爱吃杏花蜜
原神:生于魔神战争前
原神:生于魔神战争前
某个原批在某个肝原神的深夜突然猝死,来到了提瓦特大陆。在这个双子还未降临的时代,在这个七神还未出现的时代,在这个剧情还未开始的时代,在这个群魔并起,诸神争霸的时代。原批中的肝帝疯狂成长,在这个新的世界谱写篇章。烛螭:老婆们我来了当魔神战争开始,身为魔神中的一员,是偏安一方,还是争夺七神的宝座。
李艾玉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
关于八旗铁骑?朕用机枪应对很合理吧: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大明已成历史,一个来自后世的灵魂附身到流亡吕宋的亡明皇孙朱和埸身上。最初,面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朱和埸迷茫而丧气。然后……“帝国崛起系统已上线……“恭喜宿主获得系统全面强化!“恭喜宿主获得大明神机营官兵500人!全员配备米尼步枪。“恭喜宿主获得米尼步枪全套制造图纸。……在从系统获取高尖端武器的同时,朱和埸开展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军事科技,
咸鱼太暴躁
岂独无故
岂独无故
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智襄子